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6)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7
能真正理解之。


从以上的讨论可见,这种天时观与对人的生存形势的领会相通。在这个意义上,它与西方的现象学时间观比较接近,尤其是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化的现象学时间观接近。然而,也不可忽略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现象学的时间观,哪怕是海德格尔所讲的,都首先与个人的原发体验相关;尽管这不必是主体主义的,而是历史的和解释学境域化的,但起码它的讨论方式要以个人体验(“主体的内在意识”、“缘在”(Dasein))为中心进行。中国的古代天时观则不然,它出自与社团、种族的生存息息相关的日、月的循环消长,并被《易》象化,通过阴阳的“媾生”势态和机理来领会时机的构成特点。所以,这种时间观能孕育出各种极为精巧、复杂和准时准点(地点)的应时技艺和学说。在“朝向将来(以“将来”为时间重心)这一点上,天时观与海德格尔的时间观相仿佛,但在海德格尔那里,这种“朝向”或者表现为个人在“朝向死亡”中做出“先行决断”的体验,或者表现为对于那已消逝之“神”的“等待”姿态。在《易》和《黄帝内经》中,这种朝向却是更丰富和活泼得多的;既可以是准时准点的预测(“知几可以前知”),又可表现为“以德配天”的时机化智慧(“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和活生生的信仰。然而,古代中国的天时观缺少现象学那样的详审分析和追究,因而多为活灵活现的“体现”,而寡于反思境域中的“纯现”,以至往往被后来的思想家们所忽视遗忘。
注释:
[1] 参见《希腊哲学史》,汪子嵩等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75-76页。又见W. K. C. 格思里(Guthrie):《奥菲斯和希腊宗教》(Orpheus and Greek Religion),London,1952年,80-95页。
[2]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219b1。
[3] 此文引用中文古典文献时尽量在行文的括弧中给出出处。其中的加强符皆来自引者。
[4] 今人蒋庆从公羊学立场批评了终始五德说,将它与公羊学所讲的“通三统”、“张三世”之说区别了开来。见蒋著《公羊学引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310页以下。
[5] 《周易译注》,黄寿祺、张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70页。
[6]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Sein und Zeit), Tuebingen: Neomarius,1949年,31页。
[7] 作者对于“象”的原义的讨论还见于另一篇文章:“观象”,见《读书》,1998年,4期。 [8] 《周易译注》,153页。
[9] 参考《周易译注》,406页,但有所变动。
[10] 参考《周易译注》,45页。
[11] 参考《周易译注》的译文,但有较大改动。
[12] 《国语·越语下》。以下言范蠡者皆出此处。
[13]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1卷,北京三联,1956年,119,132页。
[14] 可译为:“礼制以适应时机为最重要,再者才是要合乎顺序”。
[15] 此章最后一段依帛书本改动,即将王弼本的“执古之道”变为“执今之道”;“能知古始”变为“以知古始”。参见《帛书老子校注》,高明撰,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298页。
[16] 《周易译注》,56页。
[17] 《素问》和《灵枢》皆属《黄帝内经》,引用时不再标出《黄帝内经》字样。
[18]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帝曰:‘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歧伯曰:‘气用有多少 ,化洽有盛衰,盛衰多少,同其化也’。”“同化”意味着构成时机的各种因子(比如“气”、“运”)的叠合化洽。
[19] 公羊《春秋》派或今文经学中的“三世说”(认人类历史由或将由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组成),似乎有目的论之嫌。但对三世说的解释往往含糊不清,既可以是“希望哲学”,又可以是“复古慕古”而含“循环”之义。不过,可以肯定,《礼运》中“大同书”所描述的大同世界(相当于太平世)比较近于西方思路中的“理想社会”的模式,而少天时智慧。我对三世说的评价与蒋庆君所说者(见蒋著《公羊学引论》,第5章,9节)不同,尽管我在阅读其书时受益良多。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