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鲁迅 审美现代性 中间物 文化模式 伦理本位主义
论文摘要:鲁迅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潮的联系,在当下鲁迅研究中早已不是一个新话题。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关注鲁迅在审美现代性谱系中-9其西方先导的“家族相似性”特征,而忽略了他的特殊性。实际上,鲁迅活跃在从传统向现代过渡转型期的中国知识界,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模式对鲁迅审美现代性思想的构型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我们可以将他的思想界定为中国本土化的审美现代性思想。本文即以鲁迅“中间物”思想为切入点,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主义思维模武是怎样“构型”鲁迅的审美现代性思想的。
一、五四知识界的主流趋向:审美现代性的启蒙化解读
在西方,审美现代性是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反题”而出现的。启蒙现代性的核心是现代理性主义,它秉持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它的目标是社会财富的外部积累。与这种利益最大化原则相伴随的还有两个最突出的特征:第一,空间向度上的同一性,即阿多诺所谓“同一性的哲学”、“死亡的哲学”。第二,时间向度上的前指性,即发展主义的、进化论的现代历史观,或说是迷信未来的现代宏大叙事。审美现代性作为启蒙现代性的反题,首先要颠覆的当然是现代理性主义及其利益最大化原则,因此,审美现代性最突出的特征是非理性、体验性。同样与之相伴随的是两个与启蒙现代性相对立的突出特征:第一是空间向度上的个体性,这是对启蒙现代性同一一性原则的反拨,直指现代工业社会对人的主体性的剥夺。第二是时间向度上的当下性,审美现代性所推崇的体验是一种具有鲜明的当下性、现场性的活动,其时间观必然是强调当下的。而反对发展主义的宏大叙事;审美现代性的历史观,既不同于前现代的“退化论”,也不同于启蒙现代性的“进化论”,而是“变化论”。
总之,非理性、体验性、个体性和当下性是审美现代性的基本精神品质。但是,“五四”知识分子在对泊来的审美现代性思潮进行本土化阐释的时候,却没有看到或有意回避它与启蒙现代性的差异。在他们的阐释中,审美现代性不仅不是启蒙现代性的对立力量,反而与后者站在同一条战线上,而其根据便是,前现代是启蒙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共同批判对象;于是在批判前现代的基础上,中国知识分子对审美现代性进行了启蒙化解读。这也是有其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的,因为审美现代性的泊来在当时实在是一种历史的“提前量”: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没有完全走出前现代;除了在上海这样的大都会,所谓“现代性的铁笼”并没有形成。审美现代性思想的个体性、体验性,在此全被滤去了。
二、个体主义的悖论与“中间物”思想
鲁迅是“五四”的现代性热潮中少数几个保持着反思精神的知识分子之一。他在《墓碣文》里写道:“于浩歌狂热之际见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法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L2I又在《影的告别》中说:“有我所不愿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翻鲁迅终生与持前现代论调的复古派论战,这与启蒙主义“五四”同仁们完全一致。但是,“将来的黄金世界”也是他“所不愿意的”,这就是对“五四”启蒙现代性的批评了,说明他对发展、进步的宏大叙事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副产品”的警惕。他没有把启蒙理想绝对化、形而上学化,他意识到发生在那个时代里轰轰烈烈的革命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建构一个理想世界,它只是历史变迁的一个“中间物” “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被当成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被当成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I4}“曾经阔的要复古,正在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的要革新。”这两段随感分别从排他性、功利性的角度对现代性神话做了彻底颠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