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伟的若干经历和评价——勘误与质疑(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天伦》、《慈母曲》,和配合国民党新生活运动的《国风》,其主流产品与进步电影背道而驰。
(九)黎民伟在香港办过演员养成所吗?李铁等人是他的学生吗?19
没有。李铁等人也不是他的学生。在香港办演员养成所的是黎北海,他在香港先后办过三次演员养成所。第一次是在1928年上半年,名为香港演员养成所,黎北海是唯一导师。学生有朱普泉、许梦痕、立建娴、麦啸霞、薛兆荣等20。第二次是1931年4月办「联华演员养成所」。黎北海任所长,导师有关文清、黎北海、梁少坡、罗永祥。毕业生有李铁、黄岱(黄楚云)、石友于、陈武扬、胡艺星(胡戎)、唐醒图、叶仁甫、冯洁贞、陈其锐等。第三次是1932年续办第二届「联华演员养成所」,教学由薛兆荣、陈武扬负责,黎北海、关文清作辅导。学生未毕业而逢「联华港厂」结束,已无用武之地21。正是黎北海在香港所办三次演员养成所,为香港电影事业做了基础性贡献,储备了必要的人才资源。黎北海真正是香港电影教育的鼻祖,这是无法回避和抹杀的事实。可是,长篇记录片《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DVD)对白字幕本第14页旁白却说:「黎民伟在上海培育演员的同时,亦在香港与黎北海办演员养成所。李铁、石友宇、唐醒图、黄岱、胡艺星等便在这里毕业。」这是严重违背历史的。为甚么将黎北海做的事情挪在黎民伟的名下?二十世纪80年代,联华演员养成所还有同学会,秘书是李铁,他从未提及他的老师中有黎民伟。
黎民伟在上海办民新影片公司时,确曾办过演员养成所,金焰和汤德培是其中学生。但不是在香港。
至于《黎民伟:人·时代·电影》一书第77页,以联华「香港分厂」标题下,谈论「联华港厂」种种,极为不该。联华下属厂改称分厂,是1935年2月以后的事。以黎北海为厂长的联华三厂,又称「联华港厂」,到它结束也未称为「香港分厂」。
(十)「联华成立时,以黎北海为主要办事人的香港民新,合并入联华,成为联华的三厂」?22
1930年12月27日联华在香港成立前,香港根本没有甚么「香港民新」,只有黎北海与人合办并任厂长的香港影片公司。黎北海正是以香港影片公司折价两万元加入联华,成为联华三厂,俗称联华港厂。黎北海作为联华股东,进入联华董事会。既无「香港民新」,何来「以黎北海为主要办事人」?实在严重地违背了历史事实。
(十一)「1934年黎民伟与罗明佑回港,与熟悉美国市场的关文清和美国华侨赵树燊合作谋办海外联华。」23
没有这样一回事。当事人之一关文清在其《中国银坛外史》中,详细讲述了海外联华从发起到胎死腹中的经过。事情起源于1933年,罗明佑派关文清去美国考察,其间结识赵树燊,策划并成立大观声片公司,拍摄声片《歌侣情潮》。当赵树燊带着《歌》片来港放映时,罗明佑在家中宴请关、赵,商谈合作事宜。1934年罗明佑以国民政府实业部派「考察欧美日影业专员」名义出国,关文清陪同。罗在美国会见大观公司股东,协议组建海外联华和招股事宜。但罗明佑回国后,限于联华经济情况而改变了计划,对公司进行改组收缩,香港的三厂撤销。原定陈七别墅为新场地则退订,罗还提出要关、赵到上海拍片。激怒了赵树燊,遂决定另起炉灶在香港成立大观公司,海外联华胎死腹中。从头到尾都没有黎民伟参与。黎民伟只是在1934年2月15日的日记中,说他返港第四天曾和罗明佑去看将要作海外联华场地之陈七的地方。现在却说成黎民伟不仅参加商谈,而且还作为主要当事人,摆在罗明佑之上,议事地点竟由美国改在香港!
(十二)「除了导演演员外,联华培养了不少质优的电影工作者。作曲聂耳、编剧田汉……」24
二十世纪30年代,聂耳和田汉都已经是有名的左翼文化人,和联华有过共事的历史。聂耳曾加入联华,田汉则仅为联华一厂写过《母性之光》和《三个摩登女性》两个剧本。写《母性之光》时用化名陈瑜,写《三个摩登女性》时,连化名都没用,影片上写的是编导卜万苍。能说是联华培养了他们吗?
史实是,当年左翼影人的行为,如柯灵所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用老板的钱和设备,做自己的事情,而老板亦乐得有影片赚钱,实为两相情愿之事。但不等于说他们和老板之间没有冲突、斗争。罗明佑就和他们发生过两次冲突,一次是用「四国主义」代替原有制片方针,经联华「同人会」坚决抗议,后由罗明佑自己取消。二因拍《国风》而和左翼影人发生尖锐冲突,经过双方妥协才摆平。公孙鲁在《中国电影史话》中说:「作为老板的罗明佑、黎民伟等只有制止他们不过份超越范围,大作大为,但无法把他们摒诸联华之外了。」25至于联华制片一厂创办初期所显示的新文化思想气息,那是因为由参加过「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又在美国学习戏剧、电影的孙瑜执导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所致。罗、黎在历史上与「五四」及新文化运动基本没有接触,都保留较浓厚传统道德文化观念。他们的教化主张是在传统道德文化范围之内,和左翼影人主张根本不同,他们接受陈立夫要求,就是显著一例。充其量不过是罗、黎与他们在不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罢了。
以下是几点质疑:
一、黎民伟「年轻时曾支援过1911年黄花岗起义」;「黄花岗准备起义时,他们利用清平乐的戏箱运军火往广州,这是他参加革命具体的一件事。」26
黎民伟在《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褓姆》中说:「1911年(辛亥)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举义失败,许多革命同志,都匿居香港,从事各种革命宣传工作。我也曾跟着革命先进之士,如胡展堂、邹海滨、陈少白、高剑父……诸先生,从事于戏剧运动,创办清平乐(白话)剧社,暗喻扫平满清,人民始得安乐之意,又以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横贯清平乐之字为社徽。」27这里,他明明说清平乐剧社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成立的,社徽用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作衬底。在1911年农历三月准备起义之前,当然没有清平乐剧社,能有戏箱用于运军火去广州之事么?
二、1929年2月18日至12月28日的日记内容何以缺失?28
现在发表的《黎民伟日记》并非原文,据发表者言是删去了与电影无关的内容。我们能看到的是已经删节本。但令人费解的是,从1929年2月18日到1929年12月28日之间,有整整十个月另十天是空白!在这期间发生了与黎民伟电影生涯有重大关系的事。如黎民伟和李应生因民新影片公司严重亏损而分手,分手之后对未来作何打算?孙瑜在1929年春进民新公司,应黎民伟要求拍摄由孙瑜编/导的《风流剑客》,秋天完成和上映,却未能解决公司的经济问题。黎民伟怎么考虑?更为重要的是,罗明佑正是在这期间来上海访黎民伟,依《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他们是在11月初达成协定,那么以此推算,罗明佑该在10月中下旬到上海。事关黎民伟电影事业前途问题,他能不在日记中记载?何况,公孙鲁在《中国电影史话》中,以及杜云之在《中华民国电影史》中,都记载了黎民伟与罗明佑交谈中的表态语言,不会是空穴来风。当然,这十个月是黎民伟经营民新公司失败的煎熬时刻,是失意时刻,是否因以为有损形象而讳之?
三、黎北海在1929年12月28日,与黎民伟、林楚楚、阮玲玉、黄绍芬等十人,从上海经青岛去北京拍摄《故都春梦》。至1930年5月6日他乘加拿大(船名)返港。《故都春梦》在1930年7月27日试演于南京戏院。29
如果按时间计算,黎北海在北京和上海有五个多月,正是《故都春梦》拍摄期间,可以说这段时间中,他在为《故都春梦》工作。他返港后一个多月,《故都春梦》在南京戏院试映。黎北海这段时间在北京和上海,为剧组做了甚么?
从时间来说,黎北海当时正在香港办香港影片公司,拍摄《左
(九)黎民伟在香港办过演员养成所吗?李铁等人是他的学生吗?19
没有。李铁等人也不是他的学生。在香港办演员养成所的是黎北海,他在香港先后办过三次演员养成所。第一次是在1928年上半年,名为香港演员养成所,黎北海是唯一导师。学生有朱普泉、许梦痕、立建娴、麦啸霞、薛兆荣等20。第二次是1931年4月办「联华演员养成所」。黎北海任所长,导师有关文清、黎北海、梁少坡、罗永祥。毕业生有李铁、黄岱(黄楚云)、石友于、陈武扬、胡艺星(胡戎)、唐醒图、叶仁甫、冯洁贞、陈其锐等。第三次是1932年续办第二届「联华演员养成所」,教学由薛兆荣、陈武扬负责,黎北海、关文清作辅导。学生未毕业而逢「联华港厂」结束,已无用武之地21。正是黎北海在香港所办三次演员养成所,为香港电影事业做了基础性贡献,储备了必要的人才资源。黎北海真正是香港电影教育的鼻祖,这是无法回避和抹杀的事实。可是,长篇记录片《香港电影之父黎民伟》(DVD)对白字幕本第14页旁白却说:「黎民伟在上海培育演员的同时,亦在香港与黎北海办演员养成所。李铁、石友宇、唐醒图、黄岱、胡艺星等便在这里毕业。」这是严重违背历史的。为甚么将黎北海做的事情挪在黎民伟的名下?二十世纪80年代,联华演员养成所还有同学会,秘书是李铁,他从未提及他的老师中有黎民伟。
黎民伟在上海办民新影片公司时,确曾办过演员养成所,金焰和汤德培是其中学生。但不是在香港。
至于《黎民伟:人·时代·电影》一书第77页,以联华「香港分厂」标题下,谈论「联华港厂」种种,极为不该。联华下属厂改称分厂,是1935年2月以后的事。以黎北海为厂长的联华三厂,又称「联华港厂」,到它结束也未称为「香港分厂」。
(十)「联华成立时,以黎北海为主要办事人的香港民新,合并入联华,成为联华的三厂」?22
1930年12月27日联华在香港成立前,香港根本没有甚么「香港民新」,只有黎北海与人合办并任厂长的香港影片公司。黎北海正是以香港影片公司折价两万元加入联华,成为联华三厂,俗称联华港厂。黎北海作为联华股东,进入联华董事会。既无「香港民新」,何来「以黎北海为主要办事人」?实在严重地违背了历史事实。
(十一)「1934年黎民伟与罗明佑回港,与熟悉美国市场的关文清和美国华侨赵树燊合作谋办海外联华。」23
没有这样一回事。当事人之一关文清在其《中国银坛外史》中,详细讲述了海外联华从发起到胎死腹中的经过。事情起源于1933年,罗明佑派关文清去美国考察,其间结识赵树燊,策划并成立大观声片公司,拍摄声片《歌侣情潮》。当赵树燊带着《歌》片来港放映时,罗明佑在家中宴请关、赵,商谈合作事宜。1934年罗明佑以国民政府实业部派「考察欧美日影业专员」名义出国,关文清陪同。罗在美国会见大观公司股东,协议组建海外联华和招股事宜。但罗明佑回国后,限于联华经济情况而改变了计划,对公司进行改组收缩,香港的三厂撤销。原定陈七别墅为新场地则退订,罗还提出要关、赵到上海拍片。激怒了赵树燊,遂决定另起炉灶在香港成立大观公司,海外联华胎死腹中。从头到尾都没有黎民伟参与。黎民伟只是在1934年2月15日的日记中,说他返港第四天曾和罗明佑去看将要作海外联华场地之陈七的地方。现在却说成黎民伟不仅参加商谈,而且还作为主要当事人,摆在罗明佑之上,议事地点竟由美国改在香港!
(十二)「除了导演演员外,联华培养了不少质优的电影工作者。作曲聂耳、编剧田汉……」24
二十世纪30年代,聂耳和田汉都已经是有名的左翼文化人,和联华有过共事的历史。聂耳曾加入联华,田汉则仅为联华一厂写过《母性之光》和《三个摩登女性》两个剧本。写《母性之光》时用化名陈瑜,写《三个摩登女性》时,连化名都没用,影片上写的是编导卜万苍。能说是联华培养了他们吗?
史实是,当年左翼影人的行为,如柯灵所说:「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用老板的钱和设备,做自己的事情,而老板亦乐得有影片赚钱,实为两相情愿之事。但不等于说他们和老板之间没有冲突、斗争。罗明佑就和他们发生过两次冲突,一次是用「四国主义」代替原有制片方针,经联华「同人会」坚决抗议,后由罗明佑自己取消。二因拍《国风》而和左翼影人发生尖锐冲突,经过双方妥协才摆平。公孙鲁在《中国电影史话》中说:「作为老板的罗明佑、黎民伟等只有制止他们不过份超越范围,大作大为,但无法把他们摒诸联华之外了。」25至于联华制片一厂创办初期所显示的新文化思想气息,那是因为由参加过「五四」和新文化运动,又在美国学习戏剧、电影的孙瑜执导了《故都春梦》、《野草闲花》所致。罗、黎在历史上与「五四」及新文化运动基本没有接触,都保留较浓厚传统道德文化观念。他们的教化主张是在传统道德文化范围之内,和左翼影人主张根本不同,他们接受陈立夫要求,就是显著一例。充其量不过是罗、黎与他们在不同利益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罢了。
以下是几点质疑:
一、黎民伟「年轻时曾支援过1911年黄花岗起义」;「黄花岗准备起义时,他们利用清平乐的戏箱运军火往广州,这是他参加革命具体的一件事。」26
黎民伟在《失败者之言──中国电影摇篮时代之褓姆》中说:「1911年(辛亥)农历三月廿九日,广州举义失败,许多革命同志,都匿居香港,从事各种革命宣传工作。我也曾跟着革命先进之士,如胡展堂、邹海滨、陈少白、高剑父……诸先生,从事于戏剧运动,创办清平乐(白话)剧社,暗喻扫平满清,人民始得安乐之意,又以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横贯清平乐之字为社徽。」27这里,他明明说清平乐剧社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之后成立的,社徽用了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作衬底。在1911年农历三月准备起义之前,当然没有清平乐剧社,能有戏箱用于运军火去广州之事么?
二、1929年2月18日至12月28日的日记内容何以缺失?28
现在发表的《黎民伟日记》并非原文,据发表者言是删去了与电影无关的内容。我们能看到的是已经删节本。但令人费解的是,从1929年2月18日到1929年12月28日之间,有整整十个月另十天是空白!在这期间发生了与黎民伟电影生涯有重大关系的事。如黎民伟和李应生因民新影片公司严重亏损而分手,分手之后对未来作何打算?孙瑜在1929年春进民新公司,应黎民伟要求拍摄由孙瑜编/导的《风流剑客》,秋天完成和上映,却未能解决公司的经济问题。黎民伟怎么考虑?更为重要的是,罗明佑正是在这期间来上海访黎民伟,依《中国电影发展史》记载,他们是在11月初达成协定,那么以此推算,罗明佑该在10月中下旬到上海。事关黎民伟电影事业前途问题,他能不在日记中记载?何况,公孙鲁在《中国电影史话》中,以及杜云之在《中华民国电影史》中,都记载了黎民伟与罗明佑交谈中的表态语言,不会是空穴来风。当然,这十个月是黎民伟经营民新公司失败的煎熬时刻,是失意时刻,是否因以为有损形象而讳之?
三、黎北海在1929年12月28日,与黎民伟、林楚楚、阮玲玉、黄绍芬等十人,从上海经青岛去北京拍摄《故都春梦》。至1930年5月6日他乘加拿大(船名)返港。《故都春梦》在1930年7月27日试演于南京戏院。29
如果按时间计算,黎北海在北京和上海有五个多月,正是《故都春梦》拍摄期间,可以说这段时间中,他在为《故都春梦》工作。他返港后一个多月,《故都春梦》在南京戏院试映。黎北海这段时间在北京和上海,为剧组做了甚么?
从时间来说,黎北海当时正在香港办香港影片公司,拍摄《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