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性所認定的中產階級的經濟指標要高於女性,男性主要趨向於認同「100萬以上」(22.4%),而女性則主要趨向於認同「50萬」以上(21.7%)。在不同年齡的人群中,年齡越大的人越覺得沒有辦法衡量。60歲以上的人中間,有50.8%選擇了「說不清」,50-59歲中間的人,亦有42.9%的人選擇了「說不清」;19歲以下的年輕人,有28.2%選擇了「說不清」,他們認同的確定性不及中年人,但比之於老年人,則明顯要強得多。從各個年齡段來看,認同中產階級應具備「50萬以上」經濟條件的佔大多數,只有「30-39歲」年齡段的人認為中產階級應該擁有「100萬以上」的財富。這說明,「30-39歲」年齡段的人正處於風華正茂、事業有成的人生輝煌時期,他們對中產階級的期望值當然就要高於其他年齡段的成員。在城市間的比較上,北京和武漢的人們對中產階級的經濟認同不甚明確,選擇「說不清的」分別佔36.9%和36.1%。五大城市中,只有廣州的人們認為中產階級應該擁有「100萬以上」的資產(26.2%),而其餘四個城市都比較認同中產階級應具備「50萬以上」的家庭財產。
2 職業地位認同與差異
人們對於中產階級所從事的職業,意見比較統一。排在前列的幾中職業依次為:私營企業主(77.9%)、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73.8%)、黨政機關公務員(73.3%)、專業技術人員(70.6%)。說明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同相對而言比較一致,集中在收入高、穩定、體面等這樣一些職業類型。另在父母對子女職業期望的調查中,也充分表現出了這一點。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上述幾種職業中的一員,這正好可以佐證當前中國城市居民對中產階級職業地位的認同。
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職業地位的認同上並無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對中產階級職業認同都集中在黨政機關公務員、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私營企業主等高收入的職業群體。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職業地位的認同略有差別:對黨政機關公務員的認同,年齡越大認同的比例越高;對私營企業主的認同,年齡層次較小的認同程度更高;對自由職業者的認同,中間年齡層次的人比較認可。儘管如此,各個年齡段的人對中產階級職業的分布相對是比較集中的。各城市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定也比較趨同,差異很小。北京和上海兩城市對黨政機關公務員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廣州、武漢和南京。廣州對私營企業主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其他城市。北京對自由職業者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其他城市。
3 教育層次認同與差異
關於中產階級的主流人群應該具有怎樣的教育層次,社會大眾的意見最為集中的是本科以上(49.8%),其次是大專以上(25.6%),有15.7%的人認為沒有學歷的限制,只要有錢就是中產階級。
社會大眾在中產階級教育層次的認同上沒有差異,一致認為中產階級應該具備「大學本科」的文化層次。整體上看,女性對中產階級的學歷認同要略高於男性,例如,女性選擇「大專」和「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之和為28.6%,而男性則為31.4%;女性選擇「本科」和「碩士及以上」的比例之和為57.3%,而男性則為51.3%。不同的年齡群體對中產階級教育層次的認同略有差異,在認同中產階級應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群中,「20-29歲」這一年齡段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9.0%。他們出生於70、80年代,正是大學擴招的受益者,這一群體中間的大學本科比例遠大於社會其他年齡群體,因此他們更加認為中產階級必須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從城市方面來看,在認為中產階級主流人群至少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群中,上海市民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8.6%,南京和北京的認同程度也超過了半數,廣州市的認同比例最低,只有40.4%。這說明,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市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要高於廣州。尤其是,近年來北京、上海的工資水平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眾多青年才俊和紛紛流向北京、上海,這就使得整個城市的市民教育層次得到快速提高。
從以上中產階級的社會認同的分析來看,我們發現在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個指標中,人們對經濟條件的認同最為模糊不清,許多人感覺這個標準很難界定。一者是因為,經濟指標是連續值,區分月收入5000和4999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能說明月收入5000元的就是中產階級,而4999元就不是中產階級。二者是因為,因為各城市人們的收入標準不一樣,有的甚至差別很大,比如上海、北京城市中高薪的人員比較多,以月收入5000元為標準,肯定算是偏低的,而在南京、武漢這樣的城市,居民的工資收入高薪的很少,一般3000元就被認為比較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簡單以一個資料為標準很難適用於不同城市的居民。三者是因為,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以夫妻兩人的總體收入來支援的,因此不能說妻子的工資收入低,就不能享受有高薪收入的丈夫而帶來的生活享受,或者說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如此,那麼低收入的妻子算不算中產階級呢?諸如此類困惑,讓社會大眾在回答問卷時,感到難以取捨,最終只好以一種籠統的感覺而來做選擇。
與此相反,人們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同和教育認同則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幾乎沒有產生太多的疑義。由此可見,當前中國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身份和文化教育層次是有較為固定的印象。這說明了當前社會流動的主要機制還是「學而優則仕」,通過教育來篩選社會精英,使之從普通大眾中凸顯出來,向更高級別的社會階層流動。
三 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的自我認同
生活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的社會分層或社會區分觀念,它得自於他們自身的生活體驗,得自于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分析。這些社會區分觀念反映出每個人對於社會結構、社會秩序的想像和理解,基於這些理解與想像,他們給自己和他人在結構中定位12。階級的自我認同,就是指對自己屬於哪個階級的定位,這是一個主觀層面的問題。
(一)中產階級自我認同現狀
李春玲曾經進行過中產階級自我認同的問卷調查,她得出的結論是,有46.8%的人自我認同為中產階級13。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有85.5%的城市居民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其中,自認為屬於中上層的佔14.0%,自認為屬於中中層的佔43.1%,自認為屬於中下層的佔28.4%。由此可見,中產階級的自我認同比例遠遠高於根據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合一指標所客觀劃分的中產階級(11.9%)。這說明,當代中國城市居民的社會心態比較穩定,自我感覺為「中層意識」的佔了社會的大多數。
男女兩性在社會階層的自我認定方面差別不大,比例比較接近。只在屬於中中層的比例上略有差別,女性認為自己屬於中中層的比例是46.5%,而男性認為自己屬於中中層的比例是39.5%。這或許說明了女性較男性保守,她們有著更加明顯的「中層意識」。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社會階層的自我認定存在著較大差異。一個最為明顯的差異就是,年齡偏小的人群中,自我認定的社會階層相對較高;而年齡偏大的人群中,自我認定的社會階層反而較低。這說明,在經濟收入上,年齡小的可能要多於年紀大的;在職業身份上,年齡小的人去外企打工的機會要多於年齡大的;在社會心態上,年齡小的也比年齡大的要開放些。從中產階級自我認同的城市分布來看,自認為屬於社會中中層的人們,在北京有52.8%,這個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四個城市。奇怪的是,廣州自認為是社會中中層的人們比例只有38.7%,這個比例竟然低於武漢(41.3%)和南京(40.5%)。這是甚麼原因呢?我們認為,在這五大城市中間,廣州的貧富差距最為明顯,這顯然影響了人們對自我階層歸屬的判斷。在貧富差距不太明顯的武漢和南京,儘管人們從經濟的絕對值上,可能比廣州要少,但當人們發現自己周圍的人們也與自己差不多時,心
2 職業地位認同與差異
人們對於中產階級所從事的職業,意見比較統一。排在前列的幾中職業依次為:私營企業主(77.9%)、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73.8%)、黨政機關公務員(73.3%)、專業技術人員(70.6%)。說明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同相對而言比較一致,集中在收入高、穩定、體面等這樣一些職業類型。另在父母對子女職業期望的調查中,也充分表現出了這一點。父母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可以成為上述幾種職業中的一員,這正好可以佐證當前中國城市居民對中產階級職業地位的認同。
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職業地位的認同上並無性別差異,男性和女性對中產階級職業認同都集中在黨政機關公務員、企業事業單位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和私營企業主等高收入的職業群體。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職業地位的認同略有差別:對黨政機關公務員的認同,年齡越大認同的比例越高;對私營企業主的認同,年齡層次較小的認同程度更高;對自由職業者的認同,中間年齡層次的人比較認可。儘管如此,各個年齡段的人對中產階級職業的分布相對是比較集中的。各城市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定也比較趨同,差異很小。北京和上海兩城市對黨政機關公務員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廣州、武漢和南京。廣州對私營企業主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其他城市。北京對自由職業者的認同程度略高於其他城市。
3 教育層次認同與差異
關於中產階級的主流人群應該具有怎樣的教育層次,社會大眾的意見最為集中的是本科以上(49.8%),其次是大專以上(25.6%),有15.7%的人認為沒有學歷的限制,只要有錢就是中產階級。
社會大眾在中產階級教育層次的認同上沒有差異,一致認為中產階級應該具備「大學本科」的文化層次。整體上看,女性對中產階級的學歷認同要略高於男性,例如,女性選擇「大專」和「高中及以下」的比例之和為28.6%,而男性則為31.4%;女性選擇「本科」和「碩士及以上」的比例之和為57.3%,而男性則為51.3%。不同的年齡群體對中產階級教育層次的認同略有差異,在認同中產階級應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群中,「20-29歲」這一年齡段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9.0%。他們出生於70、80年代,正是大學擴招的受益者,這一群體中間的大學本科比例遠大於社會其他年齡群體,因此他們更加認為中產階級必須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以上教育。從城市方面來看,在認為中產階級主流人群至少應該接受過大學本科教育的人群中,上海市民的認同程度最高,達到58.6%,南京和北京的認同程度也超過了半數,廣州市的認同比例最低,只有40.4%。這說明,北京、上海和南京的市民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要高於廣州。尤其是,近年來北京、上海的工資水平與其他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眾多青年才俊和紛紛流向北京、上海,這就使得整個城市的市民教育層次得到快速提高。
從以上中產階級的社會認同的分析來看,我們發現在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個指標中,人們對經濟條件的認同最為模糊不清,許多人感覺這個標準很難界定。一者是因為,經濟指標是連續值,區分月收入5000和4999元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不能說明月收入5000元的就是中產階級,而4999元就不是中產階級。二者是因為,因為各城市人們的收入標準不一樣,有的甚至差別很大,比如上海、北京城市中高薪的人員比較多,以月收入5000元為標準,肯定算是偏低的,而在南京、武漢這樣的城市,居民的工資收入高薪的很少,一般3000元就被認為比較高。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簡單以一個資料為標準很難適用於不同城市的居民。三者是因為,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是以夫妻兩人的總體收入來支援的,因此不能說妻子的工資收入低,就不能享受有高薪收入的丈夫而帶來的生活享受,或者說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如此,那麼低收入的妻子算不算中產階級呢?諸如此類困惑,讓社會大眾在回答問卷時,感到難以取捨,最終只好以一種籠統的感覺而來做選擇。
與此相反,人們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認同和教育認同則表現出較高的一致性,幾乎沒有產生太多的疑義。由此可見,當前中國社會大眾對中產階級的職業身份和文化教育層次是有較為固定的印象。這說明了當前社會流動的主要機制還是「學而優則仕」,通過教育來篩選社會精英,使之從普通大眾中凸顯出來,向更高級別的社會階層流動。
三 當代中國中產階級的自我認同
生活於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的社會分層或社會區分觀念,它得自於他們自身的生活體驗,得自于對周圍世界的觀察分析。這些社會區分觀念反映出每個人對於社會結構、社會秩序的想像和理解,基於這些理解與想像,他們給自己和他人在結構中定位12。階級的自我認同,就是指對自己屬於哪個階級的定位,這是一個主觀層面的問題。
(一)中產階級自我認同現狀
李春玲曾經進行過中產階級自我認同的問卷調查,她得出的結論是,有46.8%的人自我認同為中產階級13。在本研究中,我們發現有85.5%的城市居民認為自己屬於中產階級。其中,自認為屬於中上層的佔14.0%,自認為屬於中中層的佔43.1%,自認為屬於中下層的佔28.4%。由此可見,中產階級的自我認同比例遠遠高於根據經濟、職業和教育三合一指標所客觀劃分的中產階級(11.9%)。這說明,當代中國城市居民的社會心態比較穩定,自我感覺為「中層意識」的佔了社會的大多數。
男女兩性在社會階層的自我認定方面差別不大,比例比較接近。只在屬於中中層的比例上略有差別,女性認為自己屬於中中層的比例是46.5%,而男性認為自己屬於中中層的比例是39.5%。這或許說明了女性較男性保守,她們有著更加明顯的「中層意識」。不同年齡段的人們對社會階層的自我認定存在著較大差異。一個最為明顯的差異就是,年齡偏小的人群中,自我認定的社會階層相對較高;而年齡偏大的人群中,自我認定的社會階層反而較低。這說明,在經濟收入上,年齡小的可能要多於年紀大的;在職業身份上,年齡小的人去外企打工的機會要多於年齡大的;在社會心態上,年齡小的也比年齡大的要開放些。從中產階級自我認同的城市分布來看,自認為屬於社會中中層的人們,在北京有52.8%,這個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四個城市。奇怪的是,廣州自認為是社會中中層的人們比例只有38.7%,這個比例竟然低於武漢(41.3%)和南京(40.5%)。這是甚麼原因呢?我們認為,在這五大城市中間,廣州的貧富差距最為明顯,這顯然影響了人們對自我階層歸屬的判斷。在貧富差距不太明顯的武漢和南京,儘管人們從經濟的絕對值上,可能比廣州要少,但當人們發現自己周圍的人們也與自己差不多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