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中产阶级认同现状探析(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理也就平衡了,他們普遍存在著「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自我認同。但是在廣州,作為改革最前沿的陣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有錢的人很多,他們的生活方式及消費能力讓普通大眾感覺「自慚形穢」。因此,廣州的中產階級自我認同比例低於武漢和南京的中產階級自我認同比例,也就得到了解釋。
    (二)中國中產階級認同現狀討論 
  奧索基(Stanislaw Ossowski)在其著名的《社會意識中的階級結構》一書中指出:不同社會類型或不同歷史時期,人們對於社會結構的感知、想像和解釋是不同的14。李春玲認為,與社會區分相關的一系列的想像會發展成為對社會接的一套系統的闡釋,它與實際存在著的社會機構是高度關聯的15。因此,通過對中產階級的認同研究,有助於我們深入考查當前的社會分層系統及其機制運作。
  在以上對中產階級認同的研究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幾個值得注意的問題。一是人們的主觀自我定位與客觀分層之間的不一致;二是人們的自我階層認同有向下傾斜的趨勢;三是處於社會中下層人員的相對剝奪感。下面我們將一一對它們進行討論分析。 
    1 假性階級意識
  有的學者把人們的主觀自我定位與客觀分層之間的不一致現象稱之為假性階級意識[16]。在本研究中,自我主觀認定為中產階級的佔85.5%,如果將自認為屬於社會中下層的28.4%去掉,那麼自我認同為中產階級也有57.1%,這個資料相對來說是比較保險的17。根據研究設立的社會分層指標得到的客觀中產階級認定只有11.9%。這種巨大的偏差反映出,當前人們對社會經濟差異的體驗和認識並不深刻,他們尚未形成群體或階層(階級)的歸屬意識或地位的認同感,這同時也反映出這些人的社會區分意識並不強烈18。 
  中產階級的自我認同比例已經超過半數,可以想像當前中國「中層意識」佔據了社會主流。我們可以認為,當代中國人的社會心態是穩定的。儘管存在著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均等,但這種不均等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改革開放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因此,儘管改革開放也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分化,但人們對此是表現出了較為寬容的態度。  
    2 階層自我認同偏下
  在本研究中,自認為屬於社會中上層與中中層的比例合計為57.1%,認為屬於社會中下層和下層的人們在城市中的比例分別佔到28.4%和9.9%。從這個資料來看,中國城市公眾的自我階層認同較為偏下。這不僅僅體現出當前中國社會特有的社會階層結構,更反映出潛藏在社會公眾內心深處的心理活動變化。
  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城市公眾的總體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無論是與過去相比還是與農村公眾相比,城市公眾的社會地位都應該是「升」而非「降」。之所以出現目前這種自我階層認定偏下的現象,其主要原因在於,城市公眾既沒有拿現在的生活與過去的生活相比,也沒有拿自己的生活與農民的生活相比,而是選擇了擁有大部分社會財富的豪富階層作為參照物19。仰望那些身居金字塔頂端的豪富,大多數城市公眾只能自慚形穢,將自己歸入社會「中下層」。錯誤參照物的選擇,導致了社會公眾非理性的自我認同。這種非理性的自我認同的極端就是由於無法調和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而導致社會不穩定因素的產生。這是我們值得關注與思考的問題。
    3 相對剝奪感 
  在中國新興中產階級崛起之前,中國存在著一個中間階層,他們就是所謂的「公家人」,主要是指領「皇糧」、拿工資、享受社會保障的國營(及大集體)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他們主要分布在城市中。改革開放以來,在「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感召下,社會上迅速崛起了少數富裕群體。這就讓原先處於社會中間層的「公家人」有明顯的「相對剝奪感」。他們感覺自己被歷史無情地拋棄,開始向社會中下層滑落。
  中國已經由平均主義盛行的國家,變成了一個貧富差距引起社會不安的國家。差距過大的貧富分化、有失公平的利益分配過程,這些都是使「相對剝奪感」發酵的酵母。相對剝奪感的存在,終歸是社會穩定的隱患。如果人們覺得自己「被剝奪」得超過了承受力,他們難免會採取極端行動來保護自己的利益。這又是一個值得我們警惕的問題。
  總之,就目前中國中產階級的認同現狀來看,存在著一定的局限。在社會認同方面,它顯得非常單薄,人們眼中除了認識到中產階級「有房有車」之外,就是看到他們精致的生活品位和考究的穿著打扮,少有人會想到其他。事實上,作為充當社會緩衝層的中產階級,除了經濟上的特徵之外,至少人們還應該具有這樣的認同:他們具有力求上進的心理狀態和良好的敬業精神,他們具有現代的個人主體價值意識和社會道德責任感,他們具有漸進的社會改良意願,等等。而在自我認同方面,則表現出了一定的非理性色彩。這種非理性表現在:自我階層認同偏低、錯誤的參照群體、假性的階級意識等。不管是社會認同上的局限還是自我認同上的非理性,都會對中國中產階級健康發展的帶來不良後果。其結果,不是將中產階級的發展引入誤區,讓人們一味追究經濟收入,講求生活的奢靡,就是引發社會衝突,帶來不可料想的局面。
  由此,我們必須審慎地對待中產階級的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首先,不能讓人們認為「中產階級」只是意味著經濟上的富有。而是在富有之後,更多地回報社會,考慮自己對社會應該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其次,中產階級也應該是社會普通一員。他們不應該認為自己有比別人更多的權利,但也絕不應該放棄自己擁有的平等權利。他們應該主動來維護社會秩序,平時參與公共生活和社區建設,比如打義工,為各種民間事業捐款等。這樣的人多了,社會當然就穩定,因為他們有社會責任感,不會一味依賴政府。如果我們只以金錢來衡量中產階級,不講公民的權利、品格、責任,那麼我們培養的,就只能是個庸俗的階級。
  面對目前中國中產階級的認同現狀,我們沒有理由不焦慮,因為本次調查明顯地表明,當前的中國人尚未對中產階級形成正確認識與理性認同。我們認為,重新建構中國中產階級認同已是當務之急。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減弱政府的行政干預,從制度安排上去控制並杜絕政府人員的腐敗行為;擴大市場的調節範圍,讓權力逐漸退出社會分層機制,盡可能創造社會公平。另一方面,在意識領域上要倡導積極向上、勤勉愛國的精神風貌與高尚、誠信的社會道德。強調中產階級負有不可推卸的促進社會公正、民主和進步的責任,引導他們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積極參政、議政。同時,社會輿論和廣告媒體不可過度宣揚其經濟財富和生活方式,以免將人們對中產階級的認識引向歧路。 
  成熟的中產階級必將伴隨著全面的、理性的認同,否則中國中產階級的成長非但不能帶來一個「橄欖型」的社會結構,相反,可能因為它的分化而帶來社會的兩極矛盾,這是我們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

  註 釋 
1 傅宏波:〈正在崛起的中國中產階級〉,轉引自中國財經資訊網,文章來源: 
 
2 張宛麗:〈現階段中國社會分層近期研究綜述〉,轉載自中國社會學網,文章來源:。 
3 蕭新煌主編,變遷中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巨流圖書公司,民國82年9月版,頁83。  
4 Jenkins Richard: Social Identity. London: Routledge, 1996, p.3-4.  
5 劉愛玉,周暉:〈制度變革過程中工人階級的內部分化與認同差異〉,轉載自中國農村研究網,文章來源:。 
6 Jackman, Mary R. & Robert Jackman 1973,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Social Status", American Sociologi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