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朦胧诗”(下)(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艺术在艺术形式上走向多元化提供了可能。

最后,让我们援引谢冕先生的一段论述来作为本文的结束:“新诗潮弭平了新诗史上的最大的一次断裂,它使五四开始的新诗传统得到了接续和延伸:它结束了长期以来新诗向着古典的蜕化,有效地修复和推进业已中断的新诗现代化进程;它结束了新诗思想艺术的“大一统”的窒息,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由此开始了艺术多元发展的运行。新诗潮结束了新诗的暗夜,以富有活力的实践撒下了新时期诗歌的第一线的曙明。”【50】



【1】【8】【49】参见徐敬亚《崛起的诗群》,《当代文艺思潮》1983年第1期。
【2】参见柯岩《关于诗的对话》,《诗刊》1983年第12期。
【3】参见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光明日报》1980年5月7日。
【4】【12】参见谢冕《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
【5】参见臧克家《关于“朦胧诗”》,《河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
【6】【18】【21】【33】【34】【44】参见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3期。其中【33】【34】【44】系转引。
【7】【20】参见程代熙《评〈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诗刊》1981年第4期。
【9】【13】【14】【24】【25】【28】【29】【35】【36】【37】【40】【42】【43】【46】【47】参见《在黎明的铜镜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0】【19】【38】参见刘登翰《一股不可遏制的新诗潮》,《福建文艺》 1980年第12期。
【11】【15】【50】参见谢冕《20世纪中国新诗:1978-1989》《诗探索》 1995年第2辑。
【16】【17】【39】参见孙绍振《恢复新诗根本的艺术传统》,《福建文艺》1980年第4期。
【22】【23】【26】【27】【30】【31】【32】参见《朦胧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11月版。
【41】参见《与死亡对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48】参见章明《令人气闷的“朦胧”》,《诗刊》1980年第8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