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学科特点与时代新质的嬗变 ——兼谈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另一种思路(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期。开始之初 ,它更多注重的是对前阶段文学的修复,试图回到“文革”前17年、回到五四时期去; 以后则侧重与西方现代主义的横向联系,文学日益从封闭走向开放,由政治性走向人文 性、艺术性。第三阶段是1989—2000年间的文学。这是当代文学的多元时期和活跃时期 ,也是混沌无序和焦虑不适的时期。文学在摆脱了太多的政治意识形态的重负,获得了 独立声音的同时,又身不由己地被商品经济所裹胁。于是,文学功能的边缘化、文学机 制的市场化与文学形式的通俗化,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当代文学进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 并存的新的发展阶段。
      三
  前面提到,当代文学不同于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发展 中的学科,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学科。我们与研究对象之间近距离的对话,是制约学科 发展的不可改变的因素,也是构成它与其他科学差异的最主要标志。尤其是当代文学的 下限(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象本身与我们完全重合,生活在同一时空领域,没有经过 任何哪怕些微的历时性意义上的时间筛选和考验,情况就更是如此了;它也更适合于作 文学批评式的研究或纳入文学批评的范畴。这样,也就自然而然地使这个学科具有特别 强的当代性特征,并含有明显的不定型或曰不确定性因素。

  当代文学学科的这一特点,从正向意义上讲,它可使我们的研究包括文学史的编写有 效地跳脱传统僵化的经院范式,真正成为富有生命活力的现实开放体系。在这里,无论 是阐释还是接受,无论是学术层面还是教学层面,我们都可以而且有必要融进自我的生 存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凸现和激活这个学科的生命内涵,感受、理解、体 会其中的丰富文本和历史进程,达到作家与研究者、教与学之间的能动对话。正是由于 这个缘故,不少学校的有关当代文学教学往往腾出相当的课时,组织学生围绕当前某一 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进行课堂讨论。这完全吻合当代文学学科的属性特点,确 实也收到了良好效果,值得鼓励和提倡。
  当然,有利也有弊。与时代社会和研究对象靠得太近,拉不开距离,也容易使论者被 时势和对象所左右,从而自觉不自觉地给研究抹上了更多主观随意的东西,缺少应有的 学科规范。而后者恰恰是写文学史所要避免的,甚至是与文学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相抵 触的。因此,如果对此不保持必要的警觉,将个人主观化的东西无限扩大,任其纵横驰 骋,那么,就很可能使当代文学史的编撰出现重观点、轻材料,强调主体理性认知和价 值判断,忽视客观知识和客体的相对独立品格的现象。结果就会产生严重的主观独断论 ,甚至颠倒了主客之间的第一性与第二性的关系,主观可以任意利用、改动客观事实。 “文革”前出版的部分当代文学史在当时“以论带史”口号及种种思潮和学风的影响下 ,对不少的作家作品或文学现象往往不是从具体的事实出发,而是根据当时现实的政治 需要,以偏概全,作武断的结论,这种状况就十分典型,有着深刻的教训可以记取。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并强调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客观性问题,因为 “认识客体永远是最重要的,第一位的。认识主体的见识只有符合于客体,正确反映客 体,才够得上是科学的,才最终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这也是考验我们‘史德’的首要一 条”[5](p.28)。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认为,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及一般的文学研 究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既属于文艺科学,又属于历史科学,它兼有文艺学与历史学两方 面的性质和特征;后者则基本归属纯文艺科学的范畴,更具个人主观化的色彩。从研究 方法和价值取向看,文学史告诉我们的主要是“我们曾经有过什么”,“这些东西有怎 样的历时性意义”;而一般的批评和研究还要回答“我们何以有这些”,“我们为什么 只有这些”。当然,这只是相对的,并且文学史的写作是以文学批评和研究为基础的。 对当代文学史的当下形态这部分的写作,作为编者的我们,其实还无法摆脱“当事者” 的角色选择,故真正意义上的修史不仅不可能,也没有提前作古之必要。即或如此,无 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来看,强调文学史与文学批评及文学研究的区别,强调文学史写作 要遵循自身独特的学术规范、要有明确而强烈的定位意识,都是有必要的,也是有意义 的,包括当下形态的文学史著作的写作。事实上,站在修史的立场与站在一般的批评和 研究的立场,其内在的差异还是有的,甚至是可以辨析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当代文学史编写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允许有以“实 ”见长,而不是以“论”取胜的另一种思路,对此,笔者在刚刚主编出版的《中国当代 文学史写真》中作了有益的尝试。毫无疑问,文学史是多种多样的;而多种多样的文学 史彼此也有各自不同的功能价值,当然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就现有的当代文学史而 言,它们基本上是阐释型的。这种类型的文学史,它可最大限度地高扬主体的历史认知 ,而给我们以有益的智性启迪。这在思想观念大解放时代和激烈转型的历史条件下,往 往能产生特殊的效应,而且确实也十分必要。但因为着眼于阐释和论述,内中个人的主 观色彩自然颇为强烈,如不加以节制,就很容易纵容主体的主观随意性,乃至出现编著 者不应有的话语垄断和独断,从而使文学史失去它应具备的客观和公允。同时,从授受 关系角度看,它还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编著者“话语霸权”的牵引,先入为主、消极 被动地接受书中的观点,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步入编著者圈围的思维定域。这不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造 性思维。应该说,上述这一弊端是明显地存在于不少文学史著作之中的,并成为目前盛 行的阐释型当代文学史的一大通病。
  笔者在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时,就企冀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与通行的大多文 学史著作不同,我们致力于淡化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化突出编写的文献性、原创性和客 观性,将大部分的篇幅留给原始文献史料的辑录介绍上,自己尽量少讲;即使讲,也是 多描述、少判断。从体例上讲,这大概比较接近于描述型的文学史。总之,我们想通过 尽可能全面、翔实的史料的展示,还原多元共生、丰富复杂的当代文学的本真状态,靠 史实说话。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史的研究在这方面有一套大家熟知的搜集、整理、 鉴别文献材料的学问,而且向来就十分重视将研究建立在可靠的史实基础上。本书的编 撰在方法和体例上借鉴并吸纳了这方面的传统。具体主要由以下五大板块组成:(1)作 家作品介绍;(2)评论文章选萃(精选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多位有代表性的评论家相异甚 至截然对立的观点);(3)作家自述;(4)编者评点;(5)参考文献和思考题。
  上述五大板块,其中第(2)、(3)两大板块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篇幅,而第(1)、(4)两 大板块则少而精,尽量用中性语言描述,不作主观性太强的评判。这也就是说,我们撰 写的当代文学史,它的主体部分是批评家的“原创评论”和“作家自述”这两个方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书中的有关作家作品论与其说是编著者个人撰写的作家作品论,不 如说是编著者对众多有关作家作品评论研究观点的荟萃。编著者的观点就隐含在对这众 多观点和史料的选择和编撰上。除了客观写真之外,本书还努力打破过去比较单一、也 比较封闭的雅文学、政治化文学大一统的格局,适时补充进大众文学、闲适文学、自由 主义文学等多种新的文学类别,充分展示了五十多年来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当代文学新 旧杂陈、雅俗合流、中西并存的繁复现象。同时,还开放性地将那些虽有明显局限,但 在文学史上具有相当影响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也纳入视野,给予客观评介,从而使文 学史的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