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中的环境生态意识及其现代发展(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题。因此,在我国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方式来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同时,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念的更新、工业化方式的改变以及建立起全社会都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事业的社会机制。

人类的工业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最基本的力量,如果没有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世界范围的工业化浪潮,我们人类可能还匍匐在大地上以农业劳作来维持生计,因此,我们并不能以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来彻底否定工业化本身。但现代科学的研究也表明,如果我们不改变以往的工业活动的方式,随着自然资源的枯竭、自然对污染排解净化能力的丧失、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最终也将在工业活动的最后辉煌中消灭了自己。因此,在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性。1972年6月,联合国环境理事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类环境宣言》。《宣言》指出了现今世界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治理污染的迫切性,要求世界各国政府在进行工业建设的同时,要确实注意环境生态问题,抓紧解决工业污染。

在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组织的积极推动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所认同的命题。1992年7月我国政府批准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目标、政策框架和实施方案,并拟订在本世纪末到21世纪初在把重要原材料工业、交通、信息、生化、通讯等发展放在首位地位的同时,综合考虑生存、发展、环境、效益诸方面的问题,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建设,以实施与全球工业持续发展接轨。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表明,我国在环境保护、治理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纲领和行动计划,并已经成为全党的共识。我们相信,在中国未来跨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治理的关系,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同时,使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事业有新的发展,环境质量有较大地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有明显的改善。


这里,我们根据本文对人类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命题,对我国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意见:

一、充分总结人类工业化进程的经验教训,树立起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新的世界观。上世纪末的科学上的三大发现,本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等科学的发展,已经扬弃了传统的以牛顿为代表的经典理性和价值观念,尤其是热力学的发展,以及与之相关的系统论、耗散结构、协同学、复杂科学等的出现?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一种马克思主义作出了贡献的新的世界观已经确立[⑥]。这种新的世界观的核心就是人类的科学和理性并不是要最终控制和奴役自然,而应该是尊重自然,在与自然的平等对话、和谐相处中与自然共同发展。这包括人类活动要充分尊重自然物种的多样性、自然生态关系的复杂性和自然过程中的随机、不平衡、周期涨落等自然机制,不以人类意志行为去破坏自然生态关系和改变自然演化机制;要自觉地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把自身活动看作是大自然演化的有机部分,因而要自觉地将人类的活动建筑在正确认识自然法则、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人类理性与自然演化的关系,充分认识自然,包括人类社会中各种要素、各种力量互动在从无序到有序演化过程中的根本性作用,人类的活动只有在对立面的制约的状态下,才可能是符合大自然法则的,才可能是在自然、包括人类社会自然历史过程之中的,才可能对这个演化过程产生积极的作用,因而是理性的、符合生态伦理的。

二、真正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通过制度的科学设计和技术创新来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实现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的协调发展。这应包括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中制定、调整、修订新的工业发展技术标准和技术政策,引导企业采用新的能减少或避免工业污染的工业技术;提高工业设备的技术水平,加快环保和节能设备的技术开发、制造和企业更新,其中要特别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把高新技术产业化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结合起来;科学规划、组织和协调不同生产部门的生产布局和工艺流程,优化工业生产诸环节,交叉利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减少单位经济产出的废物排放量,提高能源和资源的使用效率;企业则应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综合利用资源、二次能源的利用、短缺能源的代用来实现节能、降耗、节水,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的耗竭、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使消费过程与环境兼容,进一步开发绿色产品,替代或削减有害环境的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推广实施企业清洁生产(又称“清洁工艺”或“源控制”等),从源头减少和杜绝工业污染。

三、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把增加环境意识作为文化尤其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生态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身心健康甚至是人类生命的存亡。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地球资源的有限性,自然生态、物种链接关系的复杂性,人类与自然生态、物种链接关系的相关性,物种消亡、链接关系断裂的不可恢复性,以及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因而如果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实际也就是破坏了我们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从而树立起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保护地球自然生态环境光荣,而浪费地球资源、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可耻的环境道德意识,使每个公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形成社会风尚和社会自律意识。企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源头,也是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因此,应该把环境意识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使每一个企业和企业员工都能真正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对此,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组织向所有国家的企业界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建立环境目标、规范的鼓励政策和标准。

2.更有效地使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使企业认识到污染是一种费用,从而自愿地改进产品和工艺过程,减少污染和废弃物,增加经济效益。

3.扩大环境评价范围。环境评价不仅应用于产品,而且应用于企业的长远规划。

4.鼓励企业界采取行动,企业家对污染和资源退化的反应,不应局限于执行法规,而应树立社会责任感,并使企业全体员工都具有环境文化意识。

5.企业应增强处理工业危害的能力。

6.各个企业必须使持续的环境文化作为他们合作目标中完整的一部分,注意使他们的企业行为、工艺和产品节约能源和资源,对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

四、根据市场化改革原则,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新秩序和新机制。在加强政府环境保护职能,强化环境管理的同时,应该更多注重完善环境保护、治理的法制建设。通过科学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引导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的损益的角度来自觉地考虑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企业的环境保护的自律意识,使那些有效合理利用资源,注意了环境保护,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获得经济利益,而使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顾人民身体健康的企业自动地被市场淘汰。这些包括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征收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费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基金;提高企业排污收费标准,扩大征收排污费范围;建设综合性、公益性强的环境保护重点工程和示范工程;在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