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探讨中国艺术精神?——评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的几个观点(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 1 ] ( P49) 而在他看来,《庄子》中的神仙和圣人、至人、真人等,是一种艺术的理想人格:“庄子所要求,所期待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如实地说,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1 ] (P49)“庄子之所谓至人、真人、神人,可以说都是能游的人。能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是艺术化了的人。”[ 1 ] ( P55)他还说:“由庄子所说的学道的工夫,与一个艺术家在创作中所用的工夫的相同,以证明学道的内容,与一个艺术家所达到的精神状态,全无二致。”[ 1 ] ( P47) 而“《庄子》书中所描写的神人、真人、至人、圣人,无不可从此一角度去加以理解”[1 ] (P87) 。


    这些看法,粗略地看,似乎有理,但若仔细思考,便不难发现似是而非。首先,《庄子》中这三种人的区别自不待言,不能笼而统之加以混淆;其次,像第一和第二种人那样不食人间烟火,取消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而混沌无知的境界,本质上不是艺术的境界。《庄子》消极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认识论上的极端相对主义是一致的,这与艺术化人生中的基本精神,可以说完全不同。④
    宗白华先生曾说:“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 (1) 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 (2) 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 (3) 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 (4) 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 (5) 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介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2 ] (P59) 宗先生这里对艺术境界与宗教境界以及其他境界的区分是有道理的。
    如果说,艺术的境界是主于美的话,我认为《庄子》中得“道”的第一种人的境界是神仙境界,也可以说是一种宗教境界;第二种人的境界,类似于气功的境界,无论如何不是艺术境界;第三种人,可以说有一种艺术境界,但这在《庄子》中根本不是最高的得“道”之人。因为他们不能无待而逍遥;也不能像第二类人那样“离形去知”。而且,这类人也不完全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我们只能说他们的技艺达到了艺术的境界,并非能证明他们的人生态度也是艺术的和审美的。因此,《庄子》的理想人生和得“道”者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不是艺术的精神或境界。
     第三个问题:《庄子》有自然美的观念吗?
    徐复观先生认为:《庄子•知北游》有“圣人者,原天地之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等语,说明《庄子》的“‘美’与‘理’、‘全’、‘纯’,都是对道术本身的陈述。因此,可以了解庄子认为道是‘美’的,天地是‘美’的。而这种根源之‘美’是‘理’,是‘全’,是‘纯’。美、理、全、纯,这几个概念,对庄子的思想而言,是可以换位的。⋯⋯道是美,天地是美,德也是美;则由道、由天地而来的人性,当然也是美。由此,体道的人生,也应即是艺术化的人生”。[1 ] (P51)
    我们上文已经论及《庄子》“道”的实质含义和基本特征,以及得“道”者的精神或境界特征,故“道”与美的问题与得“道”者是否艺术化的人生,已无须赘述。这里集中讨论《庄子》对于“天地”与美的观念和思想,实际上涉及的是自然美的问题。⑤
    从《庄子》的整个思想可以看出,“全生”、“保身”是其人生观的核心。《史记》和《庄子•秋水》记载一个大致相同的故事:楚国王派人请庄子⑥做宰相。庄子对使者说:“千金,重利也;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其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以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7 ] (《老子韩非列传》) 可见在庄子看来,相对于生命来说,高官厚禄、荣华富贵都是次要的。这是因为《庄子》的作者生活在诸侯争夺异常惨烈的战国时代,征战和杀戮司空见惯,人们随时会遭杀身之祸。所以,《庄子》关注的焦点是人怎样能在乱世中苟全性命。
    在这种“全生”、“保身”的人生观指导下,《庄子》教人们不要关注所谓仁义、是非之争,认为:“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途,吾恶能知其辩!”故“圣人议而不辩”。[ 3 ] (《齐物论》) 此外,也不要去争辩世界上的其他事物的真假善恶。因为,这些争论往往是战乱的导火索,也常常是每个个体遭遇灾难和杀身之祸的原因。要达到这种境界,就要取消一切差别,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这就是《庄子》的“齐物”思想,即“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内在含义。所以,像“世界究竟怎样?”“自然界究竟如何?”这类问题,《庄子》认为人们没有必要去关注。甚至自然界对于人的生存意义,《庄子》也没有兴趣讨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庄子》在哲学认识论上的这种极端相对主义,为古今学者所公认,是学界不争的事实。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至少在认识论上,《庄子》就根本没有重视和关注自然界。也可以说,在《庄子》的哲学中,自然界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认识对象这一前提并未确立。
    基于对自然界的这种本质观念,《庄子》也根本没有关注自然界的美和丑。所以,在《庄子》中居于最高地位的“道”,被认为无所不在。“道”不仅存在于灿烂的日月星辰、雄壮的山川、奔腾的河流、鲜花小草、鸟兽鱼虫等人类喜欢的、被认为是美的事物中,同样也存在于“蚁蝼”、“稗”、“瓦甓”、“屎溺”等人类不喜欢、甚至极其反感、厌恶的所谓丑的事物中。《庄子》所谓“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表达的就是这个思想。[3 ] (《齐物论》) 在《庄子》看来,自然界就根本无所谓事物的美与丑:“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也可以说,人们不需要关注自然世界的这些美和丑的问题。我们也知道,《庄子》理想的人格,与美丑都是没有关系的。《庄子》中很多人物,在生理上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在《庄子》的思想视野中,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自然美的问题,是不存在的。
    所以,把《庄子》的“道”与美扯到一起,实在有悖于《庄子》的基本思想和观念。⑦而把《庄子》的一些个别、零星的句子串联起来,游离《庄子》全书的根本思想,得出所谓《庄子》关于自然美的结论,是难以成立的。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⑧,中国艺术的精神与《庄子》的思想和境界也不能简单等同。因此,徐复观先生由此来论证《庄子》与中国艺术精神的关系,其论点和逻辑都是不能成立的。
    应该说明的是,我们作这样论证,并非完全否认《庄子》乃至道家思想对中国艺术精神产生的深刻影响。徐复观先生所认为中国艺术中“虚”、“静”的精神和境界来源于《庄子》,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只是徐复观先生在提出问题之后,逻辑和思维游离了主题,论述本身过于直接、简单,有些则十分牵强。甚至可以说,徐复观先生著作的逻辑混乱,几乎掩盖了其中一些有价值的思想。
    此外,徐复观先生还忽略了《庄子》与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中介———魏晋玄学。⑨在郭象的哲学中,《庄子》思想得到一次根本的改造和转换。⑩故有“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之说。[8 ] (P16) 而这些都是讨论中国艺术精神所必须涉及的问题,必须浓墨重彩,不能蜻蜓点水,一笔带过。然而,要论证这个问题,则是另一篇论文的任务了。

    

    注释
    ① 宗白华先生对于中西艺术中宇宙观、哲学观的研究,就属于这种对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