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与现代化:反抗与调适(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落后于先进国家许多年。重要原因之一,是未能建设性地创造出现代化在中国各种必须的形式。关键在于创造形式。「用」就是「转换性的创造」。强调「创造」新形式,而不是「转换」到西方的既定形式。回顾历史,李泽厚说,如果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是保守主义,谭嗣同的「流血遍地」是激进主义,那么,处在两者之间的康有为,恰好可算是「西体中用」的自由主义。张之洞强调的是维护、捍卫传统的等级秩序,谭嗣同要求激烈方式打破这种既定秩序,强调人人平等。那么康有为则更多立足于个体自由,主张渐进地改变现存秩序。这便是我所赞同的第三派意见。29
2 儒家调适的方向
  儒家调适的总体方向,我们认为是朝着以下几条轨道:第一,由以农业社会立论过渡到以工业社会立论;第二,由绝对地拒绝现代化到主张实现接续传统的现代化;第三,由西化与现代化混为一谈到能够分梳西化与现代化;第四,由简单地接受物质的现代化到认识到制度与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性;第五,由对「中体」的感性或感情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认识到经过「创造性转化」的传统不但不是现代化的阻力,反而可以作为现代化的动力和助力,起到社会整合、民族凝聚、文化认同的作用。罗荣渠教授就辨证地看待和积极地评价了传统的功能:「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适应现代世界发展趋势而不断革新,是现代化的本质,但成功的现代化不但在善于克服传统因素对现代化的阻力,而尤其在善于利用传统因素作为现代化的助力。」30
3 儒家调适的前景
  我们在前文谈到儒学的生命力的时候,已经对儒学的现代化前景做了一定的分析。分析儒学所拥有的精神资源以及它可能转化性创造出的精神资源和现代化所需要的精神资源,就大致可以看出儒学的生命力,即儒学的发展前景。
  话又说回来,大部分新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前景并不看好。当然也不是绝对悲观。儒学的发展前景不能孤立地从儒学本身的精神资源来看,作为影响中国两千多年的精神资源,儒学的思想宝库绝对是丰富的。对人的深度发现是儒学深厚的资源所在。但儒学的发展前景与儒学存在的当下环境、现行语境和儒学发展所需要的动力是密不可分的。儒家的调适需要知识分子长期的学术反思和学术建设,还需要有信仰的需求。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来看,儒家调适的前景大体不出五种可能性:其一,自成体系地发展,成为多元思想和信仰的一种,但不会是主导性的。其二,自成体系地发展为一种吸取其它思想文化之长的主导性思想文化。其三,为其它的思想和文化所吸收,消弭于无形之中。其四,与其它思想和文化融合成一种新的主导性民族文化认同思想。其五,彻底消亡,为其它思想文化覆盖或取代。第一种和第四种的可能性比较大,我们基本上是赞同第四种的。
    要言之,如果说世界真的会出现一个新的文化轴心时代,那么中国的新轴心文化将是以科学的唯物主义为「轴」,以新儒、释、道和其它中国化的思想文化为辐辏的新组合和新融构。
 

注释
1邵循正校注:《夷氛闻记》卷5,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72页。
2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276页。
3《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页。
4黄节:《国粹学报叙》,《国粹学报》第1期。
5《国朝学案小识·守道篇叙》。
6关于东亚文化的内核和外缘的历史和理论,以及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内核转型之难的考察,可参考盛邦和:《内核与外缘──中日文化论》,上海: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
7杜维明主张「继承启蒙精神,超越启蒙心态」。关于「启蒙精神」与「启蒙心态」的分梳,参考杜维明:《化解启蒙心态》,《二十一世纪》(香港),1989年创刊号。
8参考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234页。
9郑观应:《郑观应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5-276页。
10孙诒让:《周礼政要》卷2,光绪三十年上海书局石印本。
11梅文鼎:《堑堵测量》卷2。转引龚书铎主编:《中国近代文化概论》,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0页。
12参考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一卷)杜维明自序,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13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5页。
14 冯友兰:《中国现代民族运动之总动向》,《社会学界》,1936年第9卷。
15 参考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五卷),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237页。
16 参考郭齐勇、郑文龙编:《杜维明文集》(第一卷)杜维明自序,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7 参考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72-473页。
18 参考张立文:《和合学概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9 参考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第5章),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0 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哲学与文化),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306页。
21 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独立评论》(1935),第145号。
22 《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0页。
23 《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24 《杜亚泉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31页。
25 王新命等:《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文化建设》(1935),第1卷第4期。
26 胡适:《试评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独立评论》(1935),第145号。 
27 林毓生:《民主自由与中国的创造转化》,《暖流》(台湾),第1卷第6期,1982年6月。
28 盛邦和:《解体与重构──现代中国史学与儒学思想变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7页。
29 参考李泽厚:《再说「西体中用」》,《原道》(第三辑),1995年4月。
30 罗荣渠:《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思潮演变的反思》,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3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