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文学批评现代多维视角的确立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09
  【内容提要】中国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英文摘要】From the mayforth movement to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and to the new period,the transformations of visual angle of the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and it has realized the treans-ferring from social visual angle to the human feeling and nat-ure visual angle,then to the aesthetic visual angle,and at la-st from single to the multidimentional visual angle of cultu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and the social market economy have pro-vided the inside motive force mechanism untile 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ly-tendenly Provided the outside.That multidisme-ntional visual angle of cultural ariticism has formed the fou-ndation of transferring and development of criticism has the double meaning of building and practise operation of theories. 
   【关 键 词】中国文学批评/多维批评视角/转型/文化批评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multidimentional visual angle of criticism/transferring/cultural criticism 
   批评视角的转换是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中国文学批评现代性品格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转换,文学批评体制与机制也在逐步转型,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批评多元化发展趋势。其中,批评多元化的重要构成内容之一就是批评视角的多维转换。 
   一、批评视角的维度转换和多维视角的确立 
   伴随着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中国开始了现代化进程,批评也随之开始了现代化进程——从古代批评形态向现代批评形态转型。批评视角也从传统批评视角——人格引起文学转型,大众文学置身于主流文化潮流中,从而引起诸如文学边缘化、文学的人文精神重振、文学的商品性、文学与市场关系、文学与非文学界线淡化、文学“禁区”被突破、文学的经典、崇高、韵味消失、文学世俗化倾向,文学读者群锐减,文学影视化、网络化,文学快餐、泛文学化,杂文学、大文学等等问题和讨论。文学的转型和变化,使文学理论、文学阅读、文学批评都面临转型和改革,使人们的文学观、审美观、批评观也发生变化。因此,文学批评面临着文学变革,除其自身变革外,更重要的是在转型时期及时适应文学发展并引导文学发展。文学的多元化、复杂性、矛盾性也为文学阅读、阐释和批评提供了多维视角。如果传统批评局限于单维的视角是由于对象的平面化、单一化的话,那么,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消费时代文学、传媒时代的文学、市场经济时代的文学所提供的文学的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构成的文学多维视角,也应该使批评建立起多维视角,才能更好地适应文学发展和引导文学发展。当然,现代批评不应该仅仅成为文学附庸,仅仅去适应文学;现代批评应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超前意识,它的理论前置性、预见性、指导性、超越性,都应该使其成为文学的“诤友”。所谓“诤友”,就是保持与文学的距离,保持其独立性,保持其对文学的批评性(应包括批判性、超越性和指导性)。因此,批评的多维视角一方面来自批评对象视角的转换和多样性、复杂性、矛盾性;另一方面也来自批评自身的责任和内省。批评的多维视域和“全球化”、“多元化”语境使批评的多维视角得以确立,也使得批评与文学在相互作用、相互制衡中发展。 

   三、多维批评视角确立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新时期以来,批评视角的转换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社会政治批评视角转向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人性人情批评视角,再转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审美批评视角,其后转向20世纪90年代初的文化批评视角,每一次转换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和突破性的发展,都带来文学和理论的改革和更新。其理论意义一方面是推进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化进程和与世界交流对话的“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是实现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改革和转型,由“再现说”向“表现说”、“向外转”向“向内转”、“社会性”向“人性”、“政治伦理性”向“审美性”的转型,确立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现代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十年来,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视域和语境下,以及在国际“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下构成更为显著的转型和改革。文学批评视角由“中心”转向“边缘”,由单性转向多维,由审美视角转向文化视角。文化批评视角以审美视角为核心,全方位展开文学与社会、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展开文学以审美为核心的政治、道德、历史、宗教、民俗、文化、教育的多方面多层面的意义;展开文学所拓展的“人学”的人性人情的深层空间和人性与精神的提升;展开文学所昭示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矛盾及其矛盾带来的精神需求、生存困境和心理焦虑,从而促使文学艺术和审美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因此,批评视角的转移和更新无疑带来观念、思维、理论、方法的变革和发展,多维批评视角的确立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也逐步呈现出来。 
   其一,确立了文学多维整体观 文学观的发展经历了从古到今的社会文学观、政治文学观、伦理道德文学观、审美文学观、文化文学观等阶段。批评受制于文学观,批评观与文学观几乎同步发展。文学整体观、批评整体观在传统文学、批评和理论中也间或出现过。整体批评视角在中国古代批评,尤其是在中国古代诗论、诗话、词话、曲话批评文本中不乏其例,但较之多维整体批评视角的现代批评而言,确定带有混沌、模糊、经验、实用、感性化的特点,与现代批评的多维整体观有本质区别。20世纪中后期人文主义思潮和科学主义思潮在后现代主义中的汇合,“全球化”、“多元化”、“后现代”、“后殖民”、“新历史主义”、“新意识形态”、“新人文主义”等观念构成多维整体文学观,从而为批评带来多维整体视角。这一崭新视野并非是拨乱反正而恢复传统的文学整体观,而是在现代语境和视域下的全新发展。中国文学批评的多维视角的确立也显然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整体观,即非对文学的混沌、模糊的把握,也非视文学为杂文学、大文学的文史哲学科界线的取消;而是由批评角度的多维视域从而将文学和批评引入一个更为宽阔和深化的大背景、大语境中作全方位的诠释和评价,在文学与社会、文学与自然、文学与人类、文学与自我以及定位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以人为本位的各种关系中来认识文学以及文学的功用,从而认清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属性、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多维批评视角的确立会引起文学观和文学理论的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 
   其二,多维批评视角展开了文化批评的视域和语境 西方在20世纪中后期就已逐步展开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视角,现已形成声势浩大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思潮,并且逐步将研究和批评对象从文学扩展到文化,对文学的研究和批评也逐步从单维的审美批评扩大到多维的文化批评。英国文化批评学者雷蒙·威廉斯在《文化分析》一文中指出:“文化分析是批评活动,借助这种批评活动,思想和体验的性质、语言的细节,以及它们活动的形式和惯例,都得以描写和评价。这种批评涉及范围很广,从非常类似于‘理想的’分析过程,经过着重强调被研究的特定作品的过程(以阐明和评价这部作品为主要目的),同时对传统发生兴趣,并发现‘世界上构思和写得最好的作品’,直到一种历史批评,在分析特定的作品之后,历史批评试图将它们与它们从中出现的特定传统和社会联系起来。”[2](P125)可见,文化批评是一种视野更开阔,综合性、整体性、多样性更强的批评。它似乎涵盖了20世纪西方各种批评的特长,带有综合批评的特征。它一方面提供了比传统研究要更为广阔的视野,提供了新的文学研究角度和文学研究资源;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文学研究的多维文化视域和视角,尤其是被主流文化遮蔽而边缘化的亚文化视角,从而也提供了整体、综合的文化观;再一方面,文化批评还综合和涵盖了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新意识形态、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等文学和文化思潮的视野和观点,带有整合西方20世纪各种思潮,并使之趋向共同发展方向。多维批评视角就是在文化批评视域和语境下产生和发展的,它带有文化批评的许多特征和倾向;同时也以文化批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确定文学批评的多维文化视角。因此,批评多维视角的确定,一方面是实践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的结果;另一方面又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文化研究、文化批评理论。当然,“文化全球化在目前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同时也导致了文化研究的多种价值取向,近几年来新崛起于西方学术理论界的‘文化研究’就是适用于分析后现代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