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什克洛夫斯基说得很明白: 
  我的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如果用工厂的情况作比喻,那么,我感兴趣的不是世界棉纱市场的行情,不是托拉斯的政策,而只是棉纱的支数及其纺织方法。”[15] 
  可见,文学的本质特性只能在作品本身,而不能在其它地方找到。如何才能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文学的“文学性”?形式主义者推出了“陌生化”。他们认为,文学的文学性是通过陌生化表现出来的,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使文学的文学性获得了实践的价值。 
  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谈到,对于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感觉趋于麻木,仅仅是机械地应付它们。他认为,艺术就是要克服这种知觉的机械性。他说: 
  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受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你所认识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一种体验事物之创造的方式,而被创造物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17] 
  这里,“陌生化”是相对于“自动化”(automation)的习惯、经验和无意识而言的,它产生于变形和扭曲,产生于差异和独特。而且,“陌生化”是要我们对受日常生活的感觉方式支持的习惯化过程起反作用,要很自然地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不再“看到”或视而不见。要“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18]作者在创作中也应“瓦解‘常备的反应’,创造一种升华了的意识”,[19]使我们“最终设计出一种新的现实以代替我们已经继承的而且习惯了的(并非是虚构)的现实”。[20]陌生化正是要不断破坏人们的“常备反应”,使人们从迟钝麻木中惊醒过来,重新调整心理定势,以一种新奇的眼光,去感受对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重新唤起人们感知艺术的原初性。 
  形式主义者极力推崇诗语的“陌生化”特性,强调诗的功能在于显现其能指与所指的并不同一,认为艺术的使命不在于毕恭毕敬地模仿自然和社会生活,而在于对之进行创造性的“加密”和“变形”。对他们来说,“只有以熟悉为背景,不熟悉的才以被理解”。[21]而且,在他们眼中,语言本身就是一个实体,一个自我指涉物,它完全有充分的权力成为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成为诗学研究的“主人公”。这样,形式主义者以异于把艺术本质归于“现实”、“理式”或“理念”的传统诗学观,将诗语的“陌生化”提升到文学本体论的地位,从而把文艺学的发生学基础,牢牢地奠定在世俗的语言基础之上,实现了对传统文艺学自上而下方式的大转向。 
  语言是原初人在想要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原始冲动中产生的,它本是一种诗性的创造活动,它根植于原初人特有的诗化哲学——万物有灵论。按形式主义者的说法,原初人的语言都是非常具有诗性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所特有的“诗性的本质”渐渐地流失和消退。语言也渐渐失却了其应有的新鲜可感性,堕落成毫无诗意的符号或代码。故他们认为文艺学的任务就是要重新发掘和揭示语言身上的这种“诗性本质”,使其熠熠发光。这就需要揭开蒙在语言身上的形而上的概念阴影,将之还原成其本有的面貌,使“诗语得以复活”。在这个意义上,“陌生化”的实质,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回归到诗性的原初地位。因此,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语的“陌生化”,应着眼于提高作品的可感性,使人们感觉到它,而不是仅仅认知它。艺术,就是要还人们对事物的新奇感觉,“文学的特性包含在其使体验‘陌生’的那一倾向之中,因此,文艺学真正应该关注的要点是分析所以能达到如此效应的形式手法。”[22] 
  至此,可以看出,俄国形式主义所言的“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被人们创造性地扭曲并使之面目全非的独特方式”,[23]使人们即使面临熟视无睹的事物时也能不断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对象的异乎寻常,非同一般,感受语言的最原初的“诗性本质”。 


  在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陌生化”诗学理论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从戏剧理论方面又一次对“陌生化”(又译为“间离法”或“间离效果”)理论进行了阐述。 
  一九三五年春,布莱希特在莫斯科欣赏了前来演出的中国京剧艺术,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并于次年撰写了《中国戏曲艺术的陌生化》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其后,他又撰写了一系列文章,从剧本构成、表演方式、人物语言等多方面对“陌生化”诗学进行了深刻论述。 
  在《论实验戏剧》中,布莱希特对“陌生化”进行了如下定义: 
    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24] 
  可见,“陌生化”就是通过对习以为常、众所周知的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剥离”,使演员与角色、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一种距离,进而使人们从新的角度来看习以为常的事件和人物性格,并从中发见出新颖之美。这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极其相似。 
  虽然如此,但当我们把“陌生化”放到他们各自的诗学理论中加以考察的话,又会发现两者有着质的不同。 
  这种差异首先体现为二者所主张的文艺的社会功能不同。对俄国形式主义者来说,“陌生化”只是一个纯粹的美学概念,文学应成为独立的自足体和与世界万物相分离的自在之物,因而很少去考虑“陌生化”而产生的社会效果;而在布莱希特,“陌生化”已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而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在《街景》中,他说: 
  一种技巧,它所要表演的人与人之间的事件,具有令人惊异的、需要解释的、而不是理所当然的、不是单纯自然的事物的烙印。这种效果的目的是使观众能够从社会角度做出有益的批判。[25] 
  可见,在布莱希特那里,“陌生化”已不仅仅是一个美学范畴,更是一个哲学上的认识范畴,是认识事物的一种特殊规律。他曾经把陌生化的实现过程概括为这样一个公式:认识(理解)——不认识(不理解)——认识(理解)。首先,我们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习见之物;其次,通过陌生化手法使我们对习见之物产生惊愕与异化感;最后,在更高层次上达到对习见之物的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可见,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并不是什克洛夫斯基所提倡的那样“唯陌生而陌生”,而是希冀借陌生化达到对事物的更高层次、更深刻的理解与熟悉。正如布莱希特的学生维克维尔特所说:“‘陌生化’是在更高一级的水平上消除所表演的东西与观众之间的间隔。陌生化是一种可以排除任何现象的‘陌生性’的可能性……因此,陌生化是真正地令人熟悉。”[26]维克维尔特的话是很精辟,也是很中肯的。布莱希特的“陌生化”不象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仅仅存在于制造间隔,而恰恰正是力图在更高层次上消除这种间隔。制造间隔只是一个步骤,一个程序,更重要的是消除间隔,达到对事物的更深刻的熟悉。 
  其次,二者所依附的理论基石也不同。在俄国形式主义者那里,美不在于对外在事物的逼真描绘,也不在于表现了作者一定的心灵情感,而在于文学自身的“主人公”——文学性——所显现出来的诱人的艺术魅力。“陌生化”是“文学性”获得源源不绝的生命活力之所在,也是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