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陌生化”诗学纵读——从亚里士多德到布莱希特(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审美接受者获得新奇美感享受的根本;布莱希特则在“美是生活”的命题上继续前进,它认为美是客观事物的显现,是客观存在在艺术形式中的本真显现。因此,美与生活的关系不是被动的,而是能动的,他说:“一切前进的事物,亦即在生产中导致社会改造的每一摆脱自然束缚的解放,人类按照新的方向所从事的一切改善他们的命运的尝试,不管在文学里作为成功或者失败加以描写,都赋予我们一种胜利的或者信赖的情感,带给我们对一切事物转变可能性的享受。”[27]可见,布莱希特美学理论的基石是牢牢地根植于革命现实主义的大地上,其“陌生化”理论,是对被资本主义“异化”文明掩盖下的本然生活的一种挖掘手段。 
  布莱希特如此强调“陌生化”手法并不是没有理由的,因其是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艺术实践的产物。布莱希特认识到,虽然“阐述人类社会本质的新兴科学在被统治者与统治者的斗争中建立起来了”,[28]然而,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观察事物的新眼光还不能同样用来观察社会”,[29]存在着人与人之间不平等关系的社会仍然是“一个尚停留在黑暗中的领域”,因为,“受到了掌握政权的阶级——资产阶级的束缚”。[30]这种状况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群众并不总是知道要求真实的,当他信假为真的时候,可以几百年之久而不自觉。”[31]从这种社会考虑出发,布莱希特认为戏剧的首要任务,是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和政治上的启蒙,即启发他们的阶级意识。布莱希特看到,在这个资本主义统治下的“黑暗”社会,传统的是非曲直观念是颠倒的,处于剥削奴役地位的阶级千百年来一直在沿袭着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为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受统治阶级支配的。”[32]因此,布莱希特认为要使戏剧真正发挥其积极的社会功能,有效地反映或揭露被历代剥削阶级偏见或习俗所蒙蔽的现实,就必须使用“特殊的镜子”,而这面“特殊的镜子”,就是“陌生化”。只有通过“陌生化”改变人们的思维定势,引导他们“用异样的目光去认识事物”,[33]对被资本主义异化的世界作出判断,才能打破思想统治上的异化,获得真理性的认识。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追求文学的内在自足性,极力避免对社会作出任何的意识形态批判,而布莱希特则旗帜鲜明地将“陌生化”用作认识生活、干预生活的重要手段。由于布莱希特的这种创造性变革,传统的“陌生化”诗学理论得以冲破什克洛夫斯基所营造的象牙塔,融入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并赢得持久的旺盛生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布莱希特的“陌生化”诗学是对什克洛夫斯基“陌生化”诗学的一次伟大超越。   
  “陌生化”诗学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发出的声音并不是最强音,但它仍作为一种独立的声音遥遥呼应着。如解构主义就提出,文学语言“陌生化”的要义是解构语言能指与所指间习惯化、常备化、自动化的意指关系,摆脱由语言建立起来的习以为常的知觉经验,打破、毁坏一切固有的语言符号模式,把语言置于重新以所指的背景中,借以重构它的感性内涵,形成新的意指链。解构主义者对传统的背叛与更新,恰恰是一种“陌生化”策略。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真理的声音并不会因历史的前进而嘶哑于故去的旧纸堆。“陌生化”这一诗学传统终将随着时代的脚步而在西方文艺美学史上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1] 亚里士多德.修辞学[M]].见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90,93页. 
  [2][3] Translated by Hippocrates G·Apostle and Lloyd p·G Erson.Aristotle:Selected Works[M].Grimell,Lome: the Peripatetic Press,1983,P650,P657,P660. 
  [4][5] 马佐尼.神曲的辩护[M].伍蠡甫编.西方文论选(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200-201页. 
  [6] 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9、49、91、97页. 
  [7][8] 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2页. 
  [9][10][11]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57-66页. 
  [12][15][18][19][20][23] 特伦斯·霍克斯著.结构主义与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62、3、61、62、65页.
  [13] Garvin·Paull.A Prague School Reader on Aesthetics,Literary Structure and Style[M].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1964. 
  [14] Matejka·Ladislav and Pomorska·Krystyna.Readings in Russian Poetics:Formalist and Structuralist Views[M].Cambridge,Mass:M.T.T.Press,1971. 
  [16][17] 什克洛夫斯基.关于散文理论[M].见方珊.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 
  [21] 雅各布森.最近俄国诗——罗曼·雅各布森诗学论著选[M].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287页. 
  [22] 托尼·本奈特.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M].伦敦:麦休与辛格出版有限公司,1979年,英文版,第8页. 
  [24] 布莱希特.论实验戏剧[M]. 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5]恩斯特·舒玛赫.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是怎样通过历史化达到陌生化的[J].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6] 曼弗雷德·维克维尔特.戏剧在变化中[M].见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布莱希特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27][28][29][30][33] 布莱希特.戏剧小工具篇[M]. 
  [31] 范方俊.陌生化的旅程·从什克洛夫斯基到布莱希特[J].中国比较文学,1998年,4. 
  [32]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M].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页.   

The Ver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stern Poetics of “Defamiliarization” 
 ——From Aristotle to Brecht 
    Abstract: Nowadays, domestic scholars’ discussions and studies on the theory of “Defamiliarization” mainly revolve around the defini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erm “Defamiliarization” advanced by Russian formalistic literary critic Shklovsky. It  seems that the “Defamiliarization”is the theory only belong to Shklovsky. However, after studying the history of 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and aesthetics, we will find that this is not the case .The poetics of “Defamiliarization” is advanced by Aristotle, developed by Mazzoni, Addison , Hegel and so on, and finally matured by Shklovsky and Brecht. It had experienced three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 and become a kind of “Poetic” theory and tradition with its own position. 
    key words: The poetics of “Defamiliarization”;vertical interpretation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