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崇高论探析(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就是遮蔽和去蔽的过程,而在这里席勒更重视的是人的自由实现的一面。他始终强调,人绝对不能受制于自然,亦即不能陷于自然的偶然性中去,但也不能超出于自然之外而行动。因此,精神的自由正是这样一种努力和指向,也就是力求超越于现象世界而进入无限的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人从受限制的东西转化为不受限制的东西。所以,他所追求的恰是一种完美的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美和善的化一。这显然是他在审美论中提出的人性的完善的思想。正因为这样,人和自然的冲突中,人性得以体现,人的伟大的一面凸现出来,当人在超越自身的有限性时,席勒说:"这就是人性的最高飞腾!实在的痛苦转化为崇高感。"14
从人的自由和心灵完整性出发,席勒就将美和崇高统一了起来,他指出,假如没有美,我们的自然使命和我们的理性使命之间就会有不断的斗争;假如力求满足我们的精神使命,我们就会忽视自己的人性;假如没有崇高,美就会使我们忘记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主张,只有当崇高与美结合起来,而且同等程度地培养我们对二者的敏感性时,我们才是自然的完美公民而不是自然的奴隶。这就是说,美与崇高,有限与无限,感性与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完美统一和真正超越,是一个完整的心灵和人性所必须的。这实际和席勒的审美理论是一致的,席勒早就提到,在审美的王国中,人与人只能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相互对立,通过自由给予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基本法则。审美国家不同于物质控制的自然国家和道德控制的伦理国家,它通过个体的天性来实现整体的意志和平等的理想。席勒理想的审美王国,就是人性自由发展和完善的王国。而他的崇高感只不过是将这些理论更加明确化并和审美理论结合在一起了。
席勒的崇高理论,是对康德思想的发展和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看出,他主要是把康德的抽象的道德意志具体化为人性和人的现实自由。较之康德而言,他的崇高论更充满了人本主义的色彩,这和他的哲学、美学是主张一致的。同时,崇高理论作为席勒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释了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追索和超越,充分体现了席勒对人的心灵和意义世界的探询,这种在有限和无限的超越中的感悟,体现在艺术观上,正是对传统的模仿主义艺术观的否定。因为模仿说强调的是艺术和自然或是理念之间的契合,意义的中心和符合是艺术永恒的追求。但席勒所主张的冲突和对立中对世界的体悟,对自然有限性的超越,恰恰给艺术开辟了自由的天地。因为崇高感所追求和培养的指向意义的未定性,正好给自由创造的心灵提供了表现的舞台,这里更注重的是冲突和对立之美,在冲突和对立中,人的尊严自由得以凸现。这一转变是从康德开始的,经由席勒则得以全面发展,并已为艺术的现代主义革命埋下了伏笔。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席勒的崇高论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在崇高理论发展史上,康德的贡献是最大的,崇高的内涵在他这里得以全面展开和完善,他的崇高理论的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确立了崇高的对立与超越的两极,而这是建立在他对无限性和无形式的认识之上的,康德把崇高感和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了,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象征意义,这也为他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命题奠定了基础。这样,席勒则基于他的人本主义的美学观,完全继承了他对崇高的道德内涵的强调的一面,使崇高完全和人性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了一起。而康德崇高理论的无限性和无形式的一面,则被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德完全加以吸收,使崇高又得以回归。
1 席勒:《论崇高》(Ⅰ),选自《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以下引文凡出于此者,概不注明。
2 席勒:《论崇高》(Ⅰ),第183页。
3 席勒:《论崇高》(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187页。
4 席勒:《论崇高》(Ⅰ),第188页。
5 同上,第189页。
6 其实这种崇高的表象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如康德所言,崇高仅仅是我们的一种心意状态,是对有限和无限的超越中的一种张力,也就是一种不断地指向无限的趋向,在这里我们很难把它归结到对象的特征上去。但为了明乎这一问题,我们也不得不使用这一概念。关于这一问题,康德也作过详细的论述。
7 席勒:《论崇高》(Ⅰ),第197页。
8 同上,第199页。
9 席勒:《论崇高》(Ⅱ),第203页。
10 席勒:《论崇高》(Ⅱ),第204页。
11 同上,第204-205页。
12 席勒:《论崇高》(Ⅱ),第207页。
13 同上,第210页。
14 同上,第212页。
从人的自由和心灵完整性出发,席勒就将美和崇高统一了起来,他指出,假如没有美,我们的自然使命和我们的理性使命之间就会有不断的斗争;假如力求满足我们的精神使命,我们就会忽视自己的人性;假如没有崇高,美就会使我们忘记自己的尊严。所以,他主张,只有当崇高与美结合起来,而且同等程度地培养我们对二者的敏感性时,我们才是自然的完美公民而不是自然的奴隶。这就是说,美与崇高,有限与无限,感性与理性,自然和自由的完美统一和真正超越,是一个完整的心灵和人性所必须的。这实际和席勒的审美理论是一致的,席勒早就提到,在审美的王国中,人与人只能作为自由游戏的对象相互对立,通过自由给予自由是这个国家的基本法则。审美国家不同于物质控制的自然国家和道德控制的伦理国家,它通过个体的天性来实现整体的意志和平等的理想。席勒理想的审美王国,就是人性自由发展和完善的王国。而他的崇高感只不过是将这些理论更加明确化并和审美理论结合在一起了。
席勒的崇高理论,是对康德思想的发展和进一步拓展,我们可以看出,他主要是把康德的抽象的道德意志具体化为人性和人的现实自由。较之康德而言,他的崇高论更充满了人本主义的色彩,这和他的哲学、美学是主张一致的。同时,崇高理论作为席勒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阐释了有限的人对无限的追索和超越,充分体现了席勒对人的心灵和意义世界的探询,这种在有限和无限的超越中的感悟,体现在艺术观上,正是对传统的模仿主义艺术观的否定。因为模仿说强调的是艺术和自然或是理念之间的契合,意义的中心和符合是艺术永恒的追求。但席勒所主张的冲突和对立中对世界的体悟,对自然有限性的超越,恰恰给艺术开辟了自由的天地。因为崇高感所追求和培养的指向意义的未定性,正好给自由创造的心灵提供了表现的舞台,这里更注重的是冲突和对立之美,在冲突和对立中,人的尊严自由得以凸现。这一转变是从康德开始的,经由席勒则得以全面发展,并已为艺术的现代主义革命埋下了伏笔。所以,从这一角度看,席勒的崇高论的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在崇高理论发展史上,康德的贡献是最大的,崇高的内涵在他这里得以全面展开和完善,他的崇高理论的最为突出的地方就在于确立了崇高的对立与超越的两极,而这是建立在他对无限性和无形式的认识之上的,康德把崇高感和道德情操联系在一起了,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的象征意义,这也为他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的命题奠定了基础。这样,席勒则基于他的人本主义的美学观,完全继承了他对崇高的道德内涵的强调的一面,使崇高完全和人性和人的自由解放联系在了一起。而康德崇高理论的无限性和无形式的一面,则被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德完全加以吸收,使崇高又得以回归。
1 席勒:《论崇高》(Ⅰ),选自《秀美与尊严--席勒艺术和美学文集》,张玉能译,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年版,第179页。以下引文凡出于此者,概不注明。
2 席勒:《论崇高》(Ⅰ),第183页。
3 席勒:《论崇高》(Ⅰ),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187页。
4 席勒:《论崇高》(Ⅰ),第188页。
5 同上,第189页。
6 其实这种崇高的表象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如康德所言,崇高仅仅是我们的一种心意状态,是对有限和无限的超越中的一种张力,也就是一种不断地指向无限的趋向,在这里我们很难把它归结到对象的特征上去。但为了明乎这一问题,我们也不得不使用这一概念。关于这一问题,康德也作过详细的论述。
7 席勒:《论崇高》(Ⅰ),第197页。
8 同上,第199页。
9 席勒:《论崇高》(Ⅱ),第203页。
10 席勒:《论崇高》(Ⅱ),第204页。
11 同上,第204-205页。
12 席勒:《论崇高》(Ⅱ),第207页。
13 同上,第210页。
14 同上,第212页。
下一篇:当代西方文学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