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意识形态的新趋势(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趋活跃,特别是基督教右翼形成了一股强大的保守势力。它们将社会弊端归咎于宗教信仰的失落,企图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复兴宗教,"拯救灵魂",恢复正统的道德观。
  许多宗教人士认为,当代美国人为金钱、权力、享乐所迷醉,虽然表面上信教的人数没有减少,但在一些人当中真正的信仰已经被“挖空”,急需由教会和宗教活动来填补。一些重要的教会领导人在1994年签署了一份题为《福音派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起来》的宣言,其中写道:"我们认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是自由和公正的,而高尚品德须由宗教来保障。"还有的宗教人士宣扬"教堂是公民美德的孵化器"。教会已经越来越深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之中,进行捐款、救灾、赞助穷困者、慈善工作等项活动,这些活动对低收入和教育程度比较低的人有相当的吸引力。一些宗教团体开展反对吸毒、酗酒的活动,帮助无家可归者,起到了政府组织难以起到的作用。宗教保守势力还抨击堕胎、色情、同性恋等"离经叛道"行为。因此,宗教势力在当代美国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教堂和传教活动。
  根据各种调查,美国的许多教派,尤其是犹太教和天主教,近年来确实有复兴的趋势。五十岁上下的"婴儿潮"一代(即二战结束后生育高峰期出生的那一代人)的"宗教觉醒"尤为明显。白人、妇女、南方人、乡村和小镇居民对宗教的热情又高于其他社会群体。
  新移民大量涌入美国,加上非法移民带来的许多社会问题,构成了对美国社会凝聚力的挑战。以白人为主的宗教右翼的崛起,也是对美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多元化的一种反弹。90年代美国国内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与冷战后全球范围内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势同步发展,相互呼应,引起了美国主流政治精英的忧虑。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和宗教背景的移民,如果将他们在世界各地的裂痕、歧异以至仇恨带到美国本土,岂不是可能出现巴尔干半岛上波黑、科索沃那样的民族宗教冲突?为了避免美国的“巴尔干化”,宗教右翼强调美国文化的根基仍然应当是"瓦斯普"(WASP),即白种盎格鲁萨克逊人的新教文化。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说到底反映的是美国政治保守派对国内非白人多元文化的应战。亨廷顿在199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更是直截了当地亮出保守派的宗教旗帜,反对自由派的世俗观。 
  同时应当指出,美国新移民中的宗教意识也同样处于上升趋势。拉美裔移民加强了美国天主教的势力,来自韩国等亚洲国家的新移民对新教情有独钟,而来自中东、非洲等地的新移民和不少美国黑人推动了伊斯兰教在美国的兴起,据称美国的穆斯林人口已达500万之多。
  (二)"多元文化主义"和"多样性"的观念
  站在宗教右翼对立面的,是高举"多元文化主义"大旗的政治自由派。多元文化主义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的社会基础是美国种族构成的变化。从1985年到1995年美国社会接纳的外来移民,比美国历史上任何十年都多,其中多数来自拉丁美洲。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宗教背景的人步入美国社会,如何形成对美国的归属感、认同感,何以成为美国人?过去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民族"熔炉",能把不同民族的人锻造在一起形成一个独立的"美利坚民族"。其实,黑人从来没有真正同白人融合在一起,而大批新移民的进入,虽然丰富了美国文化,但他们从生活习惯到价值观念都同原来的主流社会有相当大的差距。在纽约、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等人口大州的某些社区和城市,亚裔或拉美裔在已经占到人口的大多数,英语成了第二语言,新移民同主流社会的融合程度很低。于是人们开始把美国社会说成是一个文化“马赛克”或者“拼盘”,"多元文化主义"的观念应运而生。
  多元文化主义者认为,美国传统上推崇的自由主义民主原则,应当是同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兼容的。"人人生而平等"当然包括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是相互平等的,他们应享有同样的言论自由、结社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也应当有权利珍惜和保留自己的文化特殊性。一些自由主义者进而认为,个人尊严和公民权利还应当意味着对某些特殊社会群体如同性恋者的尊重。
  一些自由主义思想家认为,美国传统的民主社会理想能够将不同种族、宗教信仰、文化背景人融合在一起,在人类历史上开创一个良好的先例。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不再仅仅指那些建立在统一的基本道德观(如基督教道德观)之上的社会。这种社会太理想化了,在今日美国是不现实的。传统的白人新教文化不应继续成为美国文化的主流,而应当以一种能够将各种宗教和文化的优点集中起来的新的价值体系,把美国社会凝聚起来。应当建立一种共识,将社会中有长久生命力的主要的宗教、哲学和道义原则包容在一起,这些原则是理性的,是能够相互沟通的。民主宪政下的社会统一和稳定有赖于此。
  在美国社会里日益流行并受到推崇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多样性"(diversity),如社会性别的多样性(gender diversity),族裔的多样性(ethnic diversity),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年龄层次的多样性、知识结构的多样性等等。这种对多样性的尊重是从60年代的民权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而且已经深深地扎根于美国社会之中,成为一种所谓"政治正确性"。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公司、一个非政府组织,或者一所大学,为自己族裔的多样性或领导层女性的比例高而感到骄傲。
  同多样性的观念密切相联系的,是"宽容原则"。人们根据美国社会在宗教、哲学和道德观上日益多元化的现实,提出美国社会的稳定和统一,需要由对异己力量和观念的宽容来维系。"煽动性诽谤",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扣大帽子",则同自由主义原则决不相容。在产生纠纷和歧见时,应通过对话来寻求共识,不能达到共识时也要相互宽容。
  (三)"全球化"
  如果说冷战后美国自由派思想家在国内主要精神支柱之一是"多样性",那么他们在国际上全力宣扬的就是"全球化"。克林顿政府也是全球化的不遗余力的鼓吹者。1996年克林顿本人在乔治*华盛顿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说:"在新一代的卓绝技术的帮助下,我们的父辈和祖父辈所经历的那个世界上的壁垒、障碍和边界正在被打破。成百上千万的人们每天使用手提电脑、调试解调器、CD存储器和卫星,在几秒钟内将观念、产品和财富传送到世界各个角落。 
  "全球化"首先标志着美国资本对前所未有、无限广阔的海外新市场的憧憬。无论是墨西哥金融风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俄罗斯的经济萧条,都没有真正阻碍美国经济的扩张,因而也没有动摇美国人对全球市场持续扩张的信念。美国资本集团相信本国的经济增长有赖于全球经济的发展。
  同时,全球化对美国决不是一种价值中立的趋势。克林顿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伯杰说:"我们看到了全球经济的出现,也看到了一个文化和知识的全球村。"正像一些美国学者所指出的,当今美国外交声明中宣传的"全球化",同冷战初期宣传的"自由世界"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美国建立“领导地位”服务的。其含义是美国在领导全球化的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哪一个国家不向美国和西方开放市场,不在购买美国商品、利用美国资金的同时接纳美国的信息、思想、文化、观念、生活方式,哪一个国家就是保守、落伍,"站在历史的错误一边"。
美国领导人在宣扬全球化的时候,总是要强调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秩序"和"运行规则" 。克林顿在1998年的一次讲话中声称,美国的责任在于"帮助人们为21世纪的大道撰写规则,保护那些已经加入了国际大家庭的国家,孤立那些不肯加入的国家"。他在1998年9月访问莫斯科时也说得十分露骨:“如果你想成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那么除了遵守其规则之外别无出路。”近年来美国经济的急剧扩张,其在高新技术中的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