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真——关于卢梭自传作品的一种解析(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的 过去事件中搜寻那个自我形象的肯定证据。他所叙述出的东西将被这幅自我形象引导, 他就这样按照他目前的念头逐渐创造出另一个自我。”[34]卢梭以后的自传作者往往拒 绝承担卢梭式的对“真”的义务,因为这个义务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柏辽兹就说:“ 我只说那些我喜欢说的。”[35]波伏瓦毫不迟疑地宣称:“我当然把许多事情扔在了阴 影里。”[36]这些表述借以反观卢梭也是有价值的。
如果回忆循着事件的线索展开,那么它会受到比较多的限制。而卢梭却是一个更注重 自己的内心和感情的人,他以此为“向导”来回忆往事,写作自传。那么,他所信誓旦 旦地担保的“真实”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生存是当下的生存,在我们的感情的各个层 面中,当下的感情当然是优先和具有支配力量的。卢梭说他写作自传时会“使自己同时 处于现时的感受和过去的印象的回忆之中”,但实际上,当往日的感情被当下的感情唤 起的时候,它就被后者占有了,重新融铸过了。沿着这样的“感情之链”去回忆往事, 往事必然要顺应感情的需要重新成形。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说及卢梭的“梦思”。所谓“梦思”在卢梭那里是一种富于情感、 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多与孤独相伴、多在自然环境下展开的思维活动;依照《漫步录 》所描述的情形来看,卢梭常在他所称的“梦思”状态中清理人生所面对的混乱与不安 。它对卢梭而言意义极为重要,以至卢梭曾经说:“我的一生只是一个长长的梦思”。 [37]而他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在恍惚的记忆之幕上再造一幅幅新的图景,在很大程度上 也具有梦思的性质。歌德把自己的回忆录题为《诗与真》,可能是因为他感觉到人的回 忆中很难区分那些是真实的,又有那些是想象和意愿的结果。的确,对卢梭的自传这一 解说也是适用的——我们正因此借用了这一书名。
六
关于卢梭写作自传的用意,瑞士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卢梭研究者斯塔罗宾斯基认为, 这是为了纠正世人对自己的错误认识。[38]这样说当然没有错。事实上,卢梭对自己将 以什么样的形象流传后世看得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说服别人,他的纯属个人 而又不易清理的若干生活事件,本可以避开不谈。之所以牵涉这些,应该说另有原因。 我们认为,自传写作对卢梭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即对自我的认定。
如前所述,卢梭的生活经历非常复杂,一生的变化也极为剧烈。在当时的等级意识依 然十分强烈的贵族社会里,他以低下的社会身份,全凭自己过人的才智,以一种突发的 形式获得巨大声誉(注:1750年,他给第戎科学院的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益 于敦风化俗》获奖,其观点之特异和文章之雄辩,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狄德罗致函卢 梭,说:“真是直冲九霄!”见黎星、范希衡译《忏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第448页。),并逐渐成为欧洲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而紧接着,来自政府、教会的迫 害,来自昔日朋友们的激烈攻讦,来自大众的围攻,接踵而至。从他的学说到他的人格 ,无不受到严厉的质疑。卢梭甚至感到,整个世界成了一张黑暗的巨网。
过于剧烈的命运变化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它往往造成精神崩溃。卢梭晚年也已出现 精神病迹相,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因此,认识自我,解释自我与外界冲突的根源,在 人格上建立牢固的自信使之不崩塌,成为卢梭内心迫切的需要。所以,自传写作对卢梭 来说,就是不断和自己说话,在文本形态上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当然,这也成为他说服 世人、为自己辩护的基础。
卢梭那样强调其自传的“真”,恐怕也正是因为他首先是对自己说话的。
但是,“自我”或许是最难认识的对象。在我们不注意它的时候,它很安然地支配着 我们的行动;一旦我们去注意它,它就变得恍惚不安,像一团模糊的、变幻不定的影子 。一个“自我”并不是单纯的整体,它包涵了多个不同的乃至是相互冲突的层面,犹如 一个多面人;一个“自我”也不能够在长时间中保持稳定,它在不同的时间里可能有完 全不同的样态。尤其是像卢梭那样经历复杂的人,回顾自己一生,会看到好几个不同的 自我。
从在文本上重建自我、说服大众并纠正其对于“卢梭”的错误认识的需要而言,卢梭 必须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给出人格上的统一性。卢梭也正是这样去努力的。他强调自己正 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种人”[39](需要注意到所谓“大自然”在卢梭那里等同于 上帝),对自我的特异性,他也声称这是因为他生来就和任何人都不同,“大自然塑造 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40]这就是要说明自我的统一性的根本来源和根本保证。 而对在自己一生各个不同时期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也努力从同样的原则、同样的根 由上作出解释。
但是另一方面,当他企图真正地认识自我、从心灵深处仔细审视自我,以求得自我之 “真”时,他不能不面对一些严重的困难。人一旦打开他的“真实”,就会发现在它下 面还有未被打开的真实——那是一个更深的暗洞。卢梭是具有足够聪明的人,他不能不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所做的不自觉的动作,只要我们善于探索,差不多全可以从我们 心中找到它的原因”,[41]这涉及了人的潜意识的作用,我们知道后来弗洛伊德在这里 做了充分的文章。“我对我大多数行为的原始动机,并不像我原先所想的那么清楚”, [42]卢梭已经注意到自己内心深处有着比他愿意承认的“真实”更为隐蔽的黑暗的欲念 。是的,文本上的自我必须以统一的、值得欣赏的姿态出现,卢梭说它是真实的。但是 ,如果他再问自己一遍:这是真实的吗?可能就会发生动摇。《我的画像》中的一段文 字和作者所加的注,很微妙地透露了这一信息:
此外,我还要不遗余力地表明我的心是真诚的;如果在我的著作中看不出我的真诚, 在书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证明它,那就表明我书中的话不是出自真心。
而注文则是:
这种情况很可能出现,不过,在目前我还没有明显地察觉出来。[43]
总之,我们能够发觉,卢梭其实已经多少意识到他的“真实”是否充分可信的问题, 已经注意到文本的自我与本来的自我之间存在着不统一的可能。我们知道卢梭晚年反复 地写作自传性作品,反复地说一些同样的事情,这到底只是为了消除别人对自己的不信 任,还是,同时也为了消除心中自疑的影子?他好像要牢牢地抓住自我,使它固定在文 本上,不让它逃走。
但是,我们也知道只有企图认真对待自己的人,才会面临这种难题。
七
卢梭把他的理论著作和他的自传性作品同样视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在不知因何缘故 而未加采用、实际写得非常认真的《忏悔录》的纳沙泰尔手稿本序中,他对此作了详尽 的说明。他认为人类一直处于一种悖论状态:人因为不能够了解别人,得不到必要的比 较,所以对自己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人又只能以这种对自己的不完全的认识为尺度去评 价他人,其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这种悖谬的循环几乎无法摆脱。因为,“即使最坦率 的人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他们所说的话还是真的,但他们保留不说的部分就是在说谎 。”[44]而现在,人类将获得一个机会,一个新的开始:他,让-雅克·卢梭,一个经 历复杂、内心世界最丰富的人,以最坦诚的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 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人们将有可能通过了解他来了解自己,通过他的忏悔 来审察自己的心灵;人们如果信任他——像应该做的那样,将从此停止在错误中生活。 所以他希望全人类都关注他,绝非过分的要求。
寻求自我是现代人为了支配自我、实现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努
如果回忆循着事件的线索展开,那么它会受到比较多的限制。而卢梭却是一个更注重 自己的内心和感情的人,他以此为“向导”来回忆往事,写作自传。那么,他所信誓旦 旦地担保的“真实”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生存是当下的生存,在我们的感情的各个层 面中,当下的感情当然是优先和具有支配力量的。卢梭说他写作自传时会“使自己同时 处于现时的感受和过去的印象的回忆之中”,但实际上,当往日的感情被当下的感情唤 起的时候,它就被后者占有了,重新融铸过了。沿着这样的“感情之链”去回忆往事, 往事必然要顺应感情的需要重新成形。
在这里我们必须要说及卢梭的“梦思”。所谓“梦思”在卢梭那里是一种富于情感、 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多与孤独相伴、多在自然环境下展开的思维活动;依照《漫步录 》所描述的情形来看,卢梭常在他所称的“梦思”状态中清理人生所面对的混乱与不安 。它对卢梭而言意义极为重要,以至卢梭曾经说:“我的一生只是一个长长的梦思”。 [37]而他沉湎于往事的回忆,在恍惚的记忆之幕上再造一幅幅新的图景,在很大程度上 也具有梦思的性质。歌德把自己的回忆录题为《诗与真》,可能是因为他感觉到人的回 忆中很难区分那些是真实的,又有那些是想象和意愿的结果。的确,对卢梭的自传这一 解说也是适用的——我们正因此借用了这一书名。
六
关于卢梭写作自传的用意,瑞士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卢梭研究者斯塔罗宾斯基认为, 这是为了纠正世人对自己的错误认识。[38]这样说当然没有错。事实上,卢梭对自己将 以什么样的形象流传后世看得极为重要。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说服别人,他的纯属个人 而又不易清理的若干生活事件,本可以避开不谈。之所以牵涉这些,应该说另有原因。 我们认为,自传写作对卢梭而言,还有一种重要的意义,即对自我的认定。
如前所述,卢梭的生活经历非常复杂,一生的变化也极为剧烈。在当时的等级意识依 然十分强烈的贵族社会里,他以低下的社会身份,全凭自己过人的才智,以一种突发的 形式获得巨大声誉(注:1750年,他给第戎科学院的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益 于敦风化俗》获奖,其观点之特异和文章之雄辩,引起人们普遍的关注。狄德罗致函卢 梭,说:“真是直冲九霄!”见黎星、范希衡译《忏悔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第448页。),并逐渐成为欧洲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而紧接着,来自政府、教会的迫 害,来自昔日朋友们的激烈攻讦,来自大众的围攻,接踵而至。从他的学说到他的人格 ,无不受到严厉的质疑。卢梭甚至感到,整个世界成了一张黑暗的巨网。
过于剧烈的命运变化是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它往往造成精神崩溃。卢梭晚年也已出现 精神病迹相,濒临精神崩溃的边缘。因此,认识自我,解释自我与外界冲突的根源,在 人格上建立牢固的自信使之不崩塌,成为卢梭内心迫切的需要。所以,自传写作对卢梭 来说,就是不断和自己说话,在文本形态上建立一个新的自我;当然,这也成为他说服 世人、为自己辩护的基础。
卢梭那样强调其自传的“真”,恐怕也正是因为他首先是对自己说话的。
但是,“自我”或许是最难认识的对象。在我们不注意它的时候,它很安然地支配着 我们的行动;一旦我们去注意它,它就变得恍惚不安,像一团模糊的、变幻不定的影子 。一个“自我”并不是单纯的整体,它包涵了多个不同的乃至是相互冲突的层面,犹如 一个多面人;一个“自我”也不能够在长时间中保持稳定,它在不同的时间里可能有完 全不同的样态。尤其是像卢梭那样经历复杂的人,回顾自己一生,会看到好几个不同的 自我。
从在文本上重建自我、说服大众并纠正其对于“卢梭”的错误认识的需要而言,卢梭 必须对他所描写的人物给出人格上的统一性。卢梭也正是这样去努力的。他强调自己正 是“大自然所希望造就的那种人”[39](需要注意到所谓“大自然”在卢梭那里等同于 上帝),对自我的特异性,他也声称这是因为他生来就和任何人都不同,“大自然塑造 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40]这就是要说明自我的统一性的根本来源和根本保证。 而对在自己一生各个不同时期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也努力从同样的原则、同样的根 由上作出解释。
但是另一方面,当他企图真正地认识自我、从心灵深处仔细审视自我,以求得自我之 “真”时,他不能不面对一些严重的困难。人一旦打开他的“真实”,就会发现在它下 面还有未被打开的真实——那是一个更深的暗洞。卢梭是具有足够聪明的人,他不能不 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所做的不自觉的动作,只要我们善于探索,差不多全可以从我们 心中找到它的原因”,[41]这涉及了人的潜意识的作用,我们知道后来弗洛伊德在这里 做了充分的文章。“我对我大多数行为的原始动机,并不像我原先所想的那么清楚”, [42]卢梭已经注意到自己内心深处有着比他愿意承认的“真实”更为隐蔽的黑暗的欲念 。是的,文本上的自我必须以统一的、值得欣赏的姿态出现,卢梭说它是真实的。但是 ,如果他再问自己一遍:这是真实的吗?可能就会发生动摇。《我的画像》中的一段文 字和作者所加的注,很微妙地透露了这一信息:
此外,我还要不遗余力地表明我的心是真诚的;如果在我的著作中看不出我的真诚, 在书中没有什么话可以证明它,那就表明我书中的话不是出自真心。
而注文则是:
这种情况很可能出现,不过,在目前我还没有明显地察觉出来。[43]
总之,我们能够发觉,卢梭其实已经多少意识到他的“真实”是否充分可信的问题, 已经注意到文本的自我与本来的自我之间存在着不统一的可能。我们知道卢梭晚年反复 地写作自传性作品,反复地说一些同样的事情,这到底只是为了消除别人对自己的不信 任,还是,同时也为了消除心中自疑的影子?他好像要牢牢地抓住自我,使它固定在文 本上,不让它逃走。
但是,我们也知道只有企图认真对待自己的人,才会面临这种难题。
七
卢梭把他的理论著作和他的自传性作品同样视为对人类的重大贡献。在不知因何缘故 而未加采用、实际写得非常认真的《忏悔录》的纳沙泰尔手稿本序中,他对此作了详尽 的说明。他认为人类一直处于一种悖论状态:人因为不能够了解别人,得不到必要的比 较,所以对自己的认识是不完全的;人又只能以这种对自己的不完全的认识为尺度去评 价他人,其结果当然也是错误的。这种悖谬的循环几乎无法摆脱。因为,“即使最坦率 的人所做的,充其量不过是他们所说的话还是真的,但他们保留不说的部分就是在说谎 。”[44]而现在,人类将获得一个机会,一个新的开始:他,让-雅克·卢梭,一个经 历复杂、内心世界最丰富的人,以最坦诚的态度,为人们提供了“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 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人们将有可能通过了解他来了解自己,通过他的忏悔 来审察自己的心灵;人们如果信任他——像应该做的那样,将从此停止在错误中生活。 所以他希望全人类都关注他,绝非过分的要求。
寻求自我是现代人为了支配自我、实现自由而进行的一种努
下一篇:近年西方学者对文明问题的研究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