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农耕技术的演进:以云南稻作为例(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iv] 详见卢朝贵:《哈尼族哈尼支系岁时祝祀》,载《云南民俗集刊》(第四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云南省民间文学集成编辑办公室编,第10页。
[v] 见《农业考古》,1993年第3期。
[vi] 黄惠焜:《从越人到泰人》,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6、9、14页。
[vii] 《元阳民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年,第132-133页;转引自《高扬的文明 —— 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民族精神》,收入李期博主编的《哈尼族梯田文化论集》,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年。
[viii] 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编:《西南民族研究 —— 苗瑶研究专集》,贵州民族出版社,1988年,第328页。
对于上述踏耕情况,游修龄先生系统考察后认为,踏耕系百越民族首创,早期的踏耕分布于浙东至闽、粤、滇及越南红河下游、泰缅南部等处。百越先民起初或利用野象践踏的泥泞地播种稻谷,或自养象驱之入田反复踩踏,后来发展到利用饲养的牛群,模仿象耕鸟田,驱赶牛群到放水的田块中来回踏踩,把杂草压入土中腐烂,土壤踩成泥浆,这种耕作方法俗称“牛踩田”。在百越民族中,踏耕早于犁耕,至今云南个别地方的傣族及泰国有些地方仍然是踏耕和犁耕并行,这说明踏耕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不能笼统地说,踏耕就是很原始的耕作技术。[i]
上一篇:近年来道教研究对中古史研究的贡献
下一篇:中国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