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彩,寓意喜庆吉祥。
  经堂一般不大,有二孔,面东,布置及装修非常讲究。同活动室一样,经堂中央也矗立着中央柱,上部系着白色的哈达。中柱红色,下绘蓝、白忍冬条纹。红、蓝、白、黄是经堂的基本色调,天花板、四壁、神皇甚至床都描绘彩画,所画多为佛经故事和宗教人物。经堂面窗的石墙的上安装有木制的佛皇,上部作成皇台,皇内供奉释迦牟尼及度母、金刚等菩萨的塑像,或是挂着活佛的相片。皇下放着自家制造的酥油花,色泽鲜艳、做工精美。皇台下部为壁柜,柜台上方从左到右摆放着达赖喇嘛、萨迦法王、班禅喇嘛的画相,以左为尊。柜台上还摆放着酥油灯、供水碗、手持转经筒等,酥油灯也是通宵点亮。壁柜内则贮放香供、法器、经卷等。有的人家在屋子一角还悬挂着法鼓。四壁墙上方挂满了唐卡,少则数张,多则数十张,下面则细细密密地贴满了各个活佛、法王、大喇嘛等高僧大德的相片,红教的、白教的、花教的都有,并不一定要求是萨迦派的。经堂内一般还设有一柜一床。塔公村几乎每家都有子出家为僧,他们白天在庙里念经,晚上回家在住在经堂。家里请来的喇嘛也在经堂里念经、歇息。
  卧室的多少视家庭人口而定,一般只设床、柜,色调单一,设备简陋,与经堂、活动室形成鲜明对比。
  除了上述特点外,碉房的室外装饰也迥然有别于其他民族,这从其房顶上的“松科”和经幡,窗的修饰图案以及对门的装饰上可以看出来。
  塔公村碉房的房顶上,砌有白色宝瓶状的“松科”,松科上插有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藏传佛教讲人是由“地、火、水、风、空”五大部分组成,在藏族人的宗教观念里,蓝色就代表蓝天,白色代表云彩,红色代表火焰,黄色代表土地,绿色代表水。印有六字真言的五色经幡在房顶迎风飘扬,传达出房主对菩萨的谦卑和对人生的祁愿。据称,屋顶的经幡是藏族民居有别于其他民居最明显的区别标志之一。插经幡的“松科”还有另一个功能——“煨桑”。人们在“松科”内部装上柏树枝叶、艾蒿和石楠等香草叶子,中间再放一些用糌粑和酥油做的“松则”,然后撒上点清水,点燃以祭神—藏民认为燃起的烟雾可以祭祀神山、圣湖和天神。
  塔公村碉房的窗都开在房屋的第二层,窗洞外小内大,便于多纳天光,也便于防卫了望。窗口的左、右、下三侧,皆在片石墙上用白灰涂成牦牛角形的框边。我们从康定县折多山以西到丹巴、金川沿线,所见碉房的窗洞框边都被画成牦牛角形图纹,这被认为是嘉戎藏族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石雕文化区的一大特色。
  塔公村碉房的大门一般比较矮小,不留神很容易碰到头。门为木质,门窗有单扇、双扇两种。几乎每家的门梁上都钉有红、蓝、白的小布条,不过并不对进门构成干扰。这些布条原是哈达,在建新房安门时,藏民都要请喇嘛来念经祈福,然后将哈达钉上门去,以保佑家庭平安。门梁上方多处突起一个小屋檐,上面放着刻有经文的嘛呢石等。在塔公寺对面的一户人家,我们看到了从上往下排列的功能各异的门顶框装饰:
  1)刻有经文的长片石2块,能祛鬼神;
  2)布制经文蟠一条,横贴门框之上,保佑好运气,出入平安;
  3)门梁上方钉着深灰条纹小布包3个,内装经文,保佑好运气;
  4)门梁上钉着枯草两根,每年五月“煨桑”时更换,能祛鬼神。据说鬼的个子较大,门修的小,钉了枯草,就象使了障眼法,鬼就找不着门了。
  5)门梁下方的哈达,保平安。
  这五种门上装饰物基本上为塔公村民居常有,或有增减。有许多家还在大门上摆上白石。
  屋内各个房间的门一般没有门扇,卧室和经堂多用藏式门帘隔开,门帘为白底印花布料,多印有释迦牟尼、各位菩萨或法轮的图案。
  阿科里乡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木材丰富,所以碉房多为木结构,由原木垒成,外墙漆为暗红色——与他们所信奉的红教的颜色一致。木碉房内部建筑结构与塔公乡的石雕房基本一致,多为二层建筑,底层为畜圈和贮草室,二层为居住区。斜屋顶,以片石覆盖。一楼无窗,窗在二楼。二楼一般都只有两个房间:靠近楼梯口处为含有厨房的活动室,里间为经堂兼寝室,活动室中有中柱。房间的布置比塔公乡的要简单得多,活动室里只有灶和一个碗橱,地上铺上牛、羊毛毡,大家吃饭、聊天都围着灶席地而坐。经堂里一般没有木砌的神皇,但窗户对面的墙上亦挂满了释迦牟尼、莲花生大师的画像,还有红教的活佛像、高僧照片,墙的中部钉有一圈木板,木板上放着酥油灯、贡水碗、转经筒等。室内一般只有一张床,或者就没床。整个房屋里最亮色的就是经堂。木碉房的屋顶上一般立一根长木杆,上挂白色经蟠,当地人称为“嘛呢旗”。窗户没有耗牛角图纹,门上钉有哈达,但无其他装饰。



  三、民居聚落的形成与布局
  所谓聚落,指人类居聚成群的空间环境,小则村庄,大则乡镇、城市,它与民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同民居一样,聚落也是一定民族文化系统的产物,各民族因其文化观念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形态的聚落。聚落的形成与分布一般与宗教、贸易、生产等因素相关,而藏族民居聚落的形成、分布与宗教的关系更密切。凡有寺院的地方,其周围必形成民居聚落;寺院历史越悠久,规模越大,其周围的聚落也越庞大。
  塔公在藏语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是藏区著名的花教寺庙,在藏传佛教中地位较高,寺院建筑恢弘壮观,据传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途径此地时所建。塔公寺大殿面南,其右后方挺立着与岗仁波切神山齐名的藏区四大神山之一——雅拉雪山,右侧为插满经幡的鲜奶日神山。塔公寺终年香火不断,前去朝圣的信徒络绎不绝。塔公村的村民全是花教信徒。塔公村的村落则排列在塔公寺的前下方,所有碉房都低于塔公寺的大殿的高度。除了近两年搞旅游开发所开的商店、饭店大门朝向公路以外,藏民居住的碉房大门一律朝南,同塔公寺一个方向。
  在阿科里乡的老阿科里村,有一座该乡历史最为久远的红教寺庙——阿科里寺。阿科里村的所有碉房以阿科里寺为中心向外排列,把阿科里寺紧紧地围在中央。老阿科里村是阿科里乡人数最多、户数最多、聚落也最大的一个村,全部村民信仰红教——宁玛派。阿科里乡壳它村的昌昌寺亦是红教寺庙,文革时期被毁,文革后牧民自愿捐资修复,是阿科里乡另一座影响较大的红教寺庙。在政府帮助牧民修建定居点时,壳它村的村民选择了昌昌寺,并以昌昌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阿科里乡的撒尔足村村部坐落在风景秀美的长海子边上,近两年刚刚落成。撒尔足村的村民都是红教信徒,阿科里寺是他们供奉的寺庙;海子则是他们的圣湖。在建立新村落时,他们先在海子边捐资修建了阿科里寺的子庙——撒尔足寺,村落再以寺庙为中心,面向海子分散开去。海子边上有几个大的嘛呢堆,上放嘛呢石和牛头,在村落中房屋边上,到处树立着嘛呢旗。
  由上述四个村落的形成及分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牧民聚落的形成和分布,藏传佛教起着绝对作用。
  四、民居中所体现的不同的宗教内容
  关于住宅及其布局,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家庭的物质设备包括居处、屋内的布置、烹饪的器具、日常的用具,以及房屋在地域上的分布情形,这一切初看起来,似乎是无关轻重的,它们只是日常生活的细节罢了。但事实上,这些物质设备却极精巧的交织在家庭的法律、经济、道德等各方面”。通过前面对塔公乡、阿科里乡牧民民居的介绍,我们看到,不论是牧民民居建筑的自身,还是民居室内外的装饰,或是民居聚落的形成与分布,都将藏民族浓厚的宗教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还将不同内容的宗教信仰作了精巧的表达。
  藏传佛教是藏区占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