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崛起与全球化即“西化”时代的终结(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确定为“还不能自我统治的民族”,因此要服从于更发达国家的“监护”。冷战时期,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等属于西方阵营的东亚国家和地区一直在扮演美国的小伙计甚至跟班的角色。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旧利用民主、人权等问题干涉东亚国家的内政,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向东亚推行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文化价值观。欧洲学者弗劳利安·康马斯和尤迪特·施塔波斯尖锐地指出:“甚至今天,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安理会的某些最高领导人身上,我们还依稀看到那过去的‘监护人’的影子。”[v][5]?
东亚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东西方力量的对比,使东亚在国际政治中日益“成为主体而非客体,原因而非结果”,使东亚日益以与西方平等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
东亚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上不断强大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塑造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许多国际事务的处理上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日本加快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脚步;东盟在努力成为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极。目前东亚与西方相比,在政治军事上依旧处于弱势地位。但东亚与西方的关系确也在从非对称的相互依存(西方对东亚有更大的影响力)转向对称的相互依存(西方与东亚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大致相同)。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非但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一意孤行地在全球尤其在东亚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而且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也越来越依赖与东亚国家的合作,就是一个显著的事例。局势的发展正如马哈蒂尔所说:“在国际事务中,强国会要求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弱国则必须付出他们必须付出的东西。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将不再付出了,因为大多数亚洲国家都不再软弱,要么是在物质方面,要么是在精神方面。”[vi][6]东亚在国际政治领域与西方诸多方面的抗衡无一不对西方霸权构成不少制约和限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首先,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都没有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其次,东亚在民主、人权问题上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在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上,东亚发展中国家站在抵制西方一些国家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前列。同年4月亚洲国家通过的《曼谷宣言》、9月在东盟各国会议组织通过的《吉隆坡人权宣言》以及1994年12月在吉隆坡举行的“人权问题再思考”国际讨论会,都显示了东亚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独立立场。再次,东亚人对东亚的认同在不断增强,一种地区意识正在东亚初露端倪,东亚自豪感在大多数东亚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东亚学者和领导人与西方倡导的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提出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和谐的“亚洲价值观”。?
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及下属组织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并利用这些国际机构在政治、国际贸易、环境、传媒等方面制定有利于西方世界的游戏规则,推行西方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到90年代终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操作与建议调节政策。即使是非常重要国家的大型经济体,例如俄罗斯、墨西哥、印尼或巴西,都要等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它们的政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经济,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意指美国财政部)的经济保护国。”[vii][7]马哈蒂尔更切身感受到:“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是为了规范国际贸易而设立的一个多边组织,但它将只对世界上最富有的经济大国负责。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世界贸易组织与远比它民主得多的联合国大会仍然没有建立起任何靠得住的关系。”[viii][8]东亚正在上述各种国际组织中日益提升自己的地位。战后美国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拥有强大影响力,无非在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并为这些组织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活动资金。东亚的人口比西方多,目前经济增长势头好于西方。可以预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给各种国际性组织提供资金数量的增多,东亚将日益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取得与西方平等的代表资格,日益拥有高昂的、坚定的和清晰的声音。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称:“中国的改革和加入WTO共同构成了世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安排的转折点,在本世纪都将影响整个世界。”[ix][9]
东亚科学技术的振兴?
在近代,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贡献基本上是由西方人做出的。在过去500年间,当西方社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时,东亚扮演了漠不关心和旁观者的角色,所做的贡献几乎微乎其微。东亚的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等,大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或是在西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亚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始从单纯的学习模仿为主走向引进和创新并举,而21世纪东亚将在科学技术方面转向以创新为主。换言之,在科学技术全球化方面,东亚与西方正在日益走出弱势对强势的格局,日益形成平等和对话的局面。?
东亚经济的崛起为科学技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从1988年开始,日本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超过美国,经费总额约为美国的2/3,约等于德法英三国之和。近年来日本的科研经费一直以年均10%的增长率增加,达到GDP的3%以上,经费总额直逼美国。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成为韩国摆脱危机的重要举措,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每年增加14.5%。中国“十五”期间将投入5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12个重大专项,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规划明确提出在2050年前要获取30个诺贝尔奖[x][10]。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五”计划新的“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也都制定了旨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日益受到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日本在1994年提出“确保科技人才的基本方针”。2001年野依良治荣获诺贝尔奖后,日本拨专款7000万美元建立了野依良治研究中心。日本还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国科学家到日本工作或合作研究。东亚发展中国家在注重在本土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吸引留学生学成回国。在欧美留学的一些东亚学生学成后留在欧美国家从事科研工作,同样也能够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如美国硅谷吸引了中国的大量人才。他们改变了硅谷的面貌,也加强了硅谷与中国的技术链接。?
预计到2020~2030年,东亚不仅将在科学工程、技术可能性的实验工作、基本原理的应用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将在关于物质结构与自然规律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届时东亚将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和原始性创新成果,将涌现出一批世界科学大师和工程技术大师,在诺贝尔奖获得、科学论文产出、以专利数衡量的技术成果等方面都将取得长足的进展。至2050年左右,东亚将全面进入知识创新的丰收季节。与经济上发展相一致,届时东亚将在扩大人类知识容量方面做出可与欧洲和北美相媲美的贡献。
?
东亚思想文化的繁荣?
到20世纪中叶,西方的思想意识几乎主导了整个世界,甚至连许多起源于东方的宗教也不得不按照西方关于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去解释它们的教义。冷战结束后,西方文化产品对世界冲击的势头依旧有增无
东亚经济的崛起改变了东西方力量的对比,使东亚在国际政治中日益“成为主体而非客体,原因而非结果”,使东亚日益以与西方平等的姿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事务。
东亚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获得明显提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上不断强大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塑造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在许多国际事务的处理上的作用日益举足轻重;日本加快了从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的脚步;东盟在努力成为多极化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一极。目前东亚与西方相比,在政治军事上依旧处于弱势地位。但东亚与西方的关系确也在从非对称的相互依存(西方对东亚有更大的影响力)转向对称的相互依存(西方与东亚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大致相同)。九一一事件发生后,美国非但越来越难以像以往那样一意孤行地在全球尤其在东亚国际事务中推行强权政治,而且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方面也越来越依赖与东亚国家的合作,就是一个显著的事例。局势的发展正如马哈蒂尔所说:“在国际事务中,强国会要求得到他们想要得到的东西,而弱国则必须付出他们必须付出的东西。亚洲的大部分国家将不再付出了,因为大多数亚洲国家都不再软弱,要么是在物质方面,要么是在精神方面。”[vi][6]东亚在国际政治领域与西方诸多方面的抗衡无一不对西方霸权构成不少制约和限制,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政治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首先,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现代化、产业化进程中都没有照搬西方的模式,而是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其次,东亚在民主、人权问题上顶住了西方的压力。在1993年世界人权大会上,东亚发展中国家站在抵制西方一些国家借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前列。同年4月亚洲国家通过的《曼谷宣言》、9月在东盟各国会议组织通过的《吉隆坡人权宣言》以及1994年12月在吉隆坡举行的“人权问题再思考”国际讨论会,都显示了东亚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独立立场。再次,东亚人对东亚的认同在不断增强,一种地区意识正在东亚初露端倪,东亚自豪感在大多数东亚国家变得越来越强烈。最后,东亚学者和领导人与西方倡导的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价值观针锋相对,旗帜鲜明地提出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和社会和谐的“亚洲价值观”。?
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在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及下属组织占据主导和支配地位,并利用这些国际机构在政治、国际贸易、环境、传媒等方面制定有利于西方世界的游戏规则,推行西方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价值观。曼纽尔·卡斯特指出:“到90年代终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经在全世界80多个国家操作与建议调节政策。即使是非常重要国家的大型经济体,例如俄罗斯、墨西哥、印尼或巴西,都要等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它们的政策。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转型中经济,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终意指美国财政部)的经济保护国。”[vii][7]马哈蒂尔更切身感受到:“尽管世界贸易组织是为了规范国际贸易而设立的一个多边组织,但它将只对世界上最富有的经济大国负责。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一样,世界贸易组织与远比它民主得多的联合国大会仍然没有建立起任何靠得住的关系。”[viii][8]东亚正在上述各种国际组织中日益提升自己的地位。战后美国对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拥有强大影响力,无非在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并为这些组织机构提供了更多的活动资金。东亚的人口比西方多,目前经济增长势头好于西方。可以预期,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给各种国际性组织提供资金数量的增多,东亚将日益在这些组织机构中取得与西方平等的代表资格,日益拥有高昂的、坚定的和清晰的声音。或许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穆尔称:“中国的改革和加入WTO共同构成了世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安全安排的转折点,在本世纪都将影响整个世界。”[ix][9]
东亚科学技术的振兴?
在近代,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贡献基本上是由西方人做出的。在过去500年间,当西方社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时,东亚扮演了漠不关心和旁观者的角色,所做的贡献几乎微乎其微。东亚的管理模式、科学技术等,大都是从西方学来的,或是在西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亚在科学技术方面开始从单纯的学习模仿为主走向引进和创新并举,而21世纪东亚将在科学技术方面转向以创新为主。换言之,在科学技术全球化方面,东亚与西方正在日益走出弱势对强势的格局,日益形成平等和对话的局面。?
东亚经济的崛起为科学技术的繁荣提供了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从1988年开始,日本科研经费占GNP的比例超过美国,经费总额约为美国的2/3,约等于德法英三国之和。近年来日本的科研经费一直以年均10%的增长率增加,达到GDP的3%以上,经费总额直逼美国。1997~1998年东亚金融危机后,加强科研基础建设成为韩国摆脱危机的重要举措,用于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每年增加14.5%。中国“十五”期间将投入5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12个重大专项,抢占一批科技制高点。日本在2001年3月出台的第二个科学技术基本规划明确提出在2050年前要获取30个诺贝尔奖[x][10]。2001年,中国开始实施“十五”计划新的“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和重点基础研究计划,一批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项目正式启动。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也都制定了旨在迎接21世纪挑战的新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日益受到东亚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高度重视。日本在1994年提出“确保科技人才的基本方针”。2001年野依良治荣获诺贝尔奖后,日本拨专款7000万美元建立了野依良治研究中心。日本还利用自身优势,吸引外国科学家到日本工作或合作研究。东亚发展中国家在注重在本土培养创新人才的同时,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吸引留学生学成回国。在欧美留学的一些东亚学生学成后留在欧美国家从事科研工作,同样也能够为祖国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如美国硅谷吸引了中国的大量人才。他们改变了硅谷的面貌,也加强了硅谷与中国的技术链接。?
预计到2020~2030年,东亚不仅将在科学工程、技术可能性的实验工作、基本原理的应用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将在关于物质结构与自然规律研究以及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届时东亚将拥有一些属于自己的重大科学发现、重大技术发明和原始性创新成果,将涌现出一批世界科学大师和工程技术大师,在诺贝尔奖获得、科学论文产出、以专利数衡量的技术成果等方面都将取得长足的进展。至2050年左右,东亚将全面进入知识创新的丰收季节。与经济上发展相一致,届时东亚将在扩大人类知识容量方面做出可与欧洲和北美相媲美的贡献。
?
东亚思想文化的繁荣?
到20世纪中叶,西方的思想意识几乎主导了整个世界,甚至连许多起源于东方的宗教也不得不按照西方关于平等、博爱、自由的思想去解释它们的教义。冷战结束后,西方文化产品对世界冲击的势头依旧有增无
上一篇:合理性理论的发展与现代化理论
下一篇:“性”的溯源与解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