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的崛起与全球化即“西化”时代的终结(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减。例如,据1999年的报道,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视中,60%~80%的节目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节目转播站;而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占有率仅有1%~2%;美国影片产量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xi][11]。?
    西方文化的大举进入并没有导致东亚传统文化的消亡。战后东亚在现代化道路上独树一帜,实行与西方有所不同的发展模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东亚各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而且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高度的同一性。马哈蒂尔直言不讳:“尽管我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但我们所有9个国家和地区(指日本、中国、韩国、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本文作者注)的经济都有着大体相同的地方。我们确实只代表着一种经济发展模式。”[xii][12]美国学者霍夫亨兹和柯德尔更加明确指出:东亚优势的“背后具有一系列贯穿该地区的共同模式,而这些行为模式与我们自己的大大不同”,“我们潜在的对手来自一个与我们如此不同的世界,它们的历史之根如此深邃、如此古老,以至于忽视它们今天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实在是太愚蠢了。”[xiii][13]?
    文化优势、心理优势和经济优势互为里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东亚作为一个整体找到了具有自我加强特性的发展动力和方式,生命力的多元释放形成了巨大的能源,历史开始变得通体活跃,东亚文化也开始展示她原深藏于自身的巨大优势。亨廷顿对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东亚文化复兴的评价是:“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财富像权力一样也被看作是优点的证明及道德和文化优越性的显示。”[xiv][14]在亨廷顿等西方学者看来,东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与西方或美国之间的均势,因此东亚“自信心日益增长”,“不再把西方或美国的一切看作必然是最好的”,“文化复兴正席卷亚洲”。这些论述醋意虽浓,但其对客观事实及其历史意义的把握是正确的,认识是深刻的。
    从目前东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势头推断,至2020年左右,东亚文化将发生一次“文艺复兴”,即东亚现有文化将进一步走向开放和宽容,通过与世界现代文化衔接、联网而变革自身。在这一“文艺复兴”过程中,东亚的儒教文化(中、日、韩、新、越),伊斯兰教文化(印尼、马来西亚、文莱)、小乘佛教文化(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天主教文化(菲律宾)都将通过积极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文明的成就和精华而经历新的洗礼和升华,最大限度地增加各自的开放性、包容性、融合性、适应性和创造性。东亚的“文艺复兴”是东亚各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向心力增强,离心力减弱,聚合性增强,分散性减弱,对立、排斥、矛盾性减弱,协调、共生、相容性增强的过程,是比西方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创造性的东亚文化日益浮出水面的过程,也是东亚文化通过自我更新重新获得旺盛生命力的过程。
 

[i]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ii]金日坤:《东亚的经济发展与儒教文化》,日文版,大修馆书店1992年版,第33页。
[iii]世界银行历年发展报告。
[iv]参见罗荣渠:《东亚崛起的现代历史意义与21世纪前景》,载《天津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v]弗劳利安·康马斯、尤迪特·施塔波斯:《新亚洲》,中译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页。
[vi]《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中译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90页。
[vii]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中译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63页。
[viii]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第122页。
[ix]]新华社联合国2001年9月19日英文电。
[x]到2002年10月,日本已经有9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xi]]杨牧之:《威胁、教训与问题——当前出版业面临的挑战》,载《出版科学》2001年第3期。
[xii]《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演讲集》,第20、36页。
[xiii]小R.霍夫亨兹、K.E.柯德尔:《东亚之锋》,中译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9页。
[xiv]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译本,新华出版社1998年版,第104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