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0
摘 要:本文侧重从心理与文化的角度研究城市贫困问题。通过调查分析认为,由于城市贫困人口大多认同贫困群体,从而在心理上拉开了与非贫困群体的距离,出现了与社会分离的趋势,这不利于社会融合。城市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会形成贫困群体文化,将更不利于他们的社会融合。因此,城市反贫困行动不仅要有助于城市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而且还要有助于他们的社会融合。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贫困群体;认同;社会融合
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它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变迁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量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贫困群体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尤其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越来越远离主流社会,因此,他们必然面临着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的问题。
认同概念及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问题
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①这一解释已经表明,个人与他人或社会保持一致的过程,就是认同。他当初提出认同这一概念时,仅把它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将认同理解为一个主客体相结合的过程,通过仿效榜样的行为,满足个人的归属感。简金斯对认同的含义做了考察,他指出认同有两个含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由此可见,“认同”揭示了“相似”与“差别”的关系。“同一”(或相似)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群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也构成与其他人的差别。霍那斯进一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分析了认同。从时间的角度看,认同指时间上的连续性。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认同是指在较长跨度的时期中可被识别和辨认的某些较为稳定的属性和 特性。从空间的角度看,个人认同是指把个人的各个方面结合成某种连贯性的结构性模式,而社会(或集体)认同则是散布在空间中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当然,这种相似性不是绝对的相同和一致,而是异中之同。认同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
认同可以分为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社会认同是有关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简金斯认为,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前者是指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后者是指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可见,社会认同是群体认同和社会分类这两个过程互动的产物。在简金斯看来,社会认同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社会认同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特征或属性”。社会认同乃是我们对关于“我们”是什么人和“他们”是什么人的理解。“没有社会认同,事实上就没有社会”。所有人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均是社会认同。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相对应,个体认同也涉及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方面指的是个人在主观上的自我认同;外在方面则是社会对个人的分类和综合评价。个体认同是个人人生经历的综合,但它并不排除社会认同。实际上,个体认同融合了个人的各种社会认同成分(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人身上的独特的综合。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因而构成辩证的统一。
认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对“我(们)是谁?”有一个定位和概念。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认同的形式和定型的过程。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们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定位。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认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缺乏这种可接受的认同,人们就会陷入认同危机,处在彷徨和焦虑状态。其次,人们不但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和接受态度,而且对“他人”的认同,即“你(们)是谁?”“他(们)是谁?”也有了解和分类的必要。为了进行社会交流和互动,人们首先要对对方的身份、社会特征或社会认同有一个大概的识别,即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人们总是根据某种分类规则和范畴而将别人放在社会结构中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是我们建构自己的认同的另一种方式,“对他人的分类是我们可以用来建构我们自己的认同的资源”。
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是指贫困人口对自己是否属于贫困群体的认识,是其对贫困群体的归属感。贫困群体尽管不是个实体,不是一种制度化的身份,但是一种社会标签,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对他们来说,贫困群体的身份是客观的,是社会对其进行社会分类的结果,那么,城市贫困人口是否认同贫困群体?他们如何看待贫困群体的身份?
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调查在2002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之间进行。问卷通过北京丰台区民政局在丰台区发放。丰台区所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调查的总体,共向丰台区所属的各个社区发放了350份问卷。问卷回收了314份,问卷回收率为89.7%,其中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率为88%。调查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城市贫困人口的贫困群体的认同
贫困群体也是一种身份。社会身份理论认为,社会身份的形成是个过程。在模糊的群体关系之中,这是相同类别的人群就其相似性的强化过程,也是不同类别的人群之间就其差异性的强化过程,强化的结果产生了类型的分化。社会身份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社会群体成员以及有关隶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这种两人以上的社会群体分享着共同的身份,是一种相同的社会类别,群体的属性就是其基本特征。城市贫困人口通过在社会互动中强化其身份,获得对其是否属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1.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的认同
为了解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身份的认同,我们在问卷中首先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目前社会是否可以划分出贫困群体和富裕群体?”调查结果表明,回答“是”的有200人,占64.9%;回答“不是”的只有8人,仅占2.6%;而回答“说不清”的有88人,占28.6%;其余的人未回答。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城市贫困人口认为社会上已经可以划分出贫困群体和富裕群体。
在城市贫困人口对以上相应的社会现象作出评价之后,我们问到了涉及被调查者自身的问题,“您认为您是否属于贫困群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是,回答“是”的有246人,占79.9%;回答“不是”的有15人,占4.9%;回答“说不清”的有37人,占12.0%;其余的人未回答。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属于贫困群体,只有很少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不属于贫困群体。还有一小部分人对此的回答是“不清楚”,他们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现了模糊的认同。
2.影响认同的因素分析
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认同上的不一致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留下了空间,具有哪些特征的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为此,研究中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及家庭人数作为自变量。性别变量为定类变量,职业变量分为“有职业”与“没有职业”两种情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两个变量可以转变为虚拟变量。而其他的自变量都是定序变量,也可看作定距变量用于统计分析。
把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的认同作为因变量,而由于因变量是一个超过两个选项的定类变量,因此可以采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多元逻辑回归是在因变量的构成类别中选择一项作为基准类,然后构成一组对数比率方程组,将基准类的概率与其他类的概率进行比较。
关键词:城市贫困人口;贫困群体;认同;社会融合
城市贫困人口是一个处于劣势地位的少数人群体,它的出现是我国社会变迁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量的国有、集体企业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市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贫困群体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上,尤其在当今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越来越远离主流社会,因此,他们必然面临着群体认同与社会融合的问题。
认同概念及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问题
认同概念最早是由弗洛伊德提出的。他认为,认同就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①这一解释已经表明,个人与他人或社会保持一致的过程,就是认同。他当初提出认同这一概念时,仅把它作为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这是将认同理解为一个主客体相结合的过程,通过仿效榜样的行为,满足个人的归属感。简金斯对认同的含义做了考察,他指出认同有两个含义,第一,同一性,即两者之间的相同或同一;第二,独特性,它表现为在时间跨度中所体现出来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由此可见,“认同”揭示了“相似”与“差别”的关系。“同一”(或相似)与“差别”是认同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一个人的前后同一特性或一个群成员之间的相似性同时也构成与其他人的差别。霍那斯进一步从时间与空间两方面分析了认同。从时间的角度看,认同指时间上的连续性。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的认同是指在较长跨度的时期中可被识别和辨认的某些较为稳定的属性和 特性。从空间的角度看,个人认同是指把个人的各个方面结合成某种连贯性的结构性模式,而社会(或集体)认同则是散布在空间中的人们之间所具有的相似性。当然,这种相似性不是绝对的相同和一致,而是异中之同。认同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认同事实上只能理解为过程,理解为‘成为’或‘变成’。”
认同可以分为社会认同和个体认同。社会认同是有关某个集体的共同认同。简金斯认为,社会认同包括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前者是指群体认同,即群体成员在主观上所具有的群体归属感;后者是指社会分类,即社会对某一成员的群体归类和划分。可见,社会认同是群体认同和社会分类这两个过程互动的产物。在简金斯看来,社会认同是人的社会性的具体体现。“社会认同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一个特征或属性”。社会认同乃是我们对关于“我们”是什么人和“他们”是什么人的理解。“没有社会认同,事实上就没有社会”。所有人的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均是社会认同。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相对应,个体认同也涉及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方面指的是个人在主观上的自我认同;外在方面则是社会对个人的分类和综合评价。个体认同是个人人生经历的综合,但它并不排除社会认同。实际上,个体认同融合了个人的各种社会认同成分(如年龄、性别、职业等),是各种社会认同要素在个人身上的独特的综合。个体认同与社会认同因而构成辩证的统一。
认同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首先,人们必须对“我(们)是谁?”有一个定位和概念。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是认同的形式和定型的过程。认同使人有了一个本体的支点,它是人们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的定位。换句话说,在某种意义上,认同是对自己在社会中的某种地位、形象和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性质的接受程度。缺乏这种可接受的认同,人们就会陷入认同危机,处在彷徨和焦虑状态。其次,人们不但在心理上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和接受态度,而且对“他人”的认同,即“你(们)是谁?”“他(们)是谁?”也有了解和分类的必要。为了进行社会交流和互动,人们首先要对对方的身份、社会特征或社会认同有一个大概的识别,即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人们总是根据某种分类规则和范畴而将别人放在社会结构中一个恰当的位置上。对他人进行社会分类是我们建构自己的认同的另一种方式,“对他人的分类是我们可以用来建构我们自己的认同的资源”。
城市贫困人口的群体认同是指贫困人口对自己是否属于贫困群体的认识,是其对贫困群体的归属感。贫困群体尽管不是个实体,不是一种制度化的身份,但是一种社会标签,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对他们来说,贫困群体的身份是客观的,是社会对其进行社会分类的结果,那么,城市贫困人口是否认同贫困群体?他们如何看待贫困群体的身份?
本研究运用实证调查(采取问卷的形式,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对调查资料的分析得出结论。调查在2002年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之间进行。问卷通过北京丰台区民政局在丰台区发放。丰台区所有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为调查的总体,共向丰台区所属的各个社区发放了350份问卷。问卷回收了314份,问卷回收率为89.7%,其中有效问卷308份,问卷有效率为88%。调查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城市贫困人口的贫困群体的认同
贫困群体也是一种身份。社会身份理论认为,社会身份的形成是个过程。在模糊的群体关系之中,这是相同类别的人群就其相似性的强化过程,也是不同类别的人群之间就其差异性的强化过程,强化的结果产生了类型的分化。社会身份是有关个人在情感和价值意义上视自己为某个社会群体成员以及有关隶属于某个群体的认知。这种两人以上的社会群体分享着共同的身份,是一种相同的社会类别,群体的属性就是其基本特征。城市贫困人口通过在社会互动中强化其身份,获得对其是否属于贫困群体的认同。
1.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的认同
为了解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身份的认同,我们在问卷中首先问到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认为目前社会是否可以划分出贫困群体和富裕群体?”调查结果表明,回答“是”的有200人,占64.9%;回答“不是”的只有8人,仅占2.6%;而回答“说不清”的有88人,占28.6%;其余的人未回答。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城市贫困人口认为社会上已经可以划分出贫困群体和富裕群体。
在城市贫困人口对以上相应的社会现象作出评价之后,我们问到了涉及被调查者自身的问题,“您认为您是否属于贫困群体?”。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是,回答“是”的有246人,占79.9%;回答“不是”的有15人,占4.9%;回答“说不清”的有37人,占12.0%;其余的人未回答。由此可见,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属于贫困群体,只有很少的被调查者认为他们不属于贫困群体。还有一小部分人对此的回答是“不清楚”,他们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现了模糊的认同。
2.影响认同的因素分析
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认同上的不一致为我们进一步分析留下了空间,具有哪些特征的贫困人口认同贫困群体?为此,研究中选取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身体状况及家庭人数作为自变量。性别变量为定类变量,职业变量分为“有职业”与“没有职业”两种情况,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这两个变量可以转变为虚拟变量。而其他的自变量都是定序变量,也可看作定距变量用于统计分析。
把城市贫困人口对贫困群体的认同作为因变量,而由于因变量是一个超过两个选项的定类变量,因此可以采用多元逻辑回归的方法来分析这些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多元逻辑回归是在因变量的构成类别中选择一项作为基准类,然后构成一组对数比率方程组,将基准类的概率与其他类的概率进行比较。
上一篇:“性”的溯源与解密
下一篇:精耕细作、天人关系和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