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运用历史文献、调查文献,对历史上中国云南名茶“普洱茶”的栽培、采摘、制作与贸易情况进行了考证与论述,认为普洱茶始栽于蜀汉,交易兴于唐,宋元需求扩大,明时闻名遐迩,清前期达到鼎盛时代,清末逐渐衰落,抗战时又一度兴盛,50年代以后则呈总体衰退状态。进入80年代以后,地方政府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通过文化宣传、科学管理、传统优势品种开发等途径,使普洱茶市场日益呈现出复兴的趋势。作者还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保留传统的优质高贵品种,适应不同层次的饮茶者需求,以促进普洱茶市场多样性的发展思路。

[关键词]普洱茶;历史变迁;市场多样性

 

一、普洱茶的栽培与制作

 

“普洱茶”,产于云南西南部的澜沧江流域,这一带历史上曾为普洱府管辖之地,今则属于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州。茶叶是典型的亚热带作物,性喜湿润,茶树之垂直分布多在海拔1000至2000米的山地和丘陵。历史上普洱府管辖之地群山叠翠,山间温热多雾,光热资源充足,雨量充沛,土壤微酸,土质肥厚,为茶树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大叶种茶的生长。据一些地方史志记载,在澜沧江中游两岸,古代曾有相当数量的大叶种野生茶树群落。1951年,在勐海南糯山发现的野生大茶树,高40米,树干需二人合抱,据专家测定树龄在千年以上。野生大叶种茶及其具备的优良品质,为当地各族人民认识茶的功能、引种栽培和制作销售提供了丰厚的自然资源。

据《滇海虞衡志》、《滇略》、《普洱府志》等史料的记载,蜀汉时期澜沧江中游两岸即有茶树的人工栽培,距今已有1750多年的历史。其时正值蜀相武侯诸葛亮征云南,于是民间流传有关于孔明插手杖而成南糯山的大茶树,以及为防瘴气煮茶叶为战士治病的传说。清光绪年间编著的《普洱府志稿》也提到:“茶山有茶王树,较五茶山独大,本武侯遗种,至今夷民祀之。”晋、南北朝、隋这几个时代,澜沧江两岸的人工种植茶树渐多,据《勐腊县志》载:“曼洒茶山茶树龄在55代以上”,应为此期间所栽培。以后各山逐渐引种,扩种成数山的万亩茶园,遂成为后来的“六大茶山”。

关于 “六大茶山”,向被认为是“普洱茶”的主要源地。唐时,普洱府地属银生节度管辖,唐人樊绰所著《蛮书》中所说的:“茶出银生(今景东县)城界诸山,”指的就是后来的六大茶山。清代方志学家檀萃所著《滇海虞衡志》介绍说:“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耑、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光绪《普洱府志稿》则说:“茶有六山,倚邦、架布、嶍崆、蛮砖、革登、易武。”1957年,云南农科院专家新定六大茶山为:“曼撒、易武、曼砖、倚邦、革登、攸乐。”除攸乐属于今天的景洪市,其余五大茶山均在今日之勐腊县境内。

宋元时期,普洱茶的栽种更为普遍。据《澜沧县志》称:“班崴大茶树为北宋栽种”。又称:“有景迈、勐本、芒埂、糯岗、芒景、翁居、翁洼、芒洪等茶园为元代栽种”。明朝万历年间,“普洱”一词首用做为这一带的地名,“普洱茶”这一名称也在民间茶叶交易中逐渐地通行起来。明人谢肇涮所著《滇略》一书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说明明代“普洱茶”已普遍受到云南各族人士的喜爱。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说:“普洱茶出云南普洱”。清雍正七年(1729年),普洱府正式设立,下辖六大茶山、橄榄坝及江内六版纳(即普洱、思茅、普腾、整董、勐乌、乌得)等地。清代《新纂云南通志》载:“普洱(茶)之名在华茶中占特殊位置,远非安徽、闽浙(茶)可比。”清人阮福的专著《普洱茶记》则称:“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清道光《普洱府志》也说:“普洱茶名重京师。”由此可见,明清时期“普洱茶”已闻名遐迩,且大量运入北京,受到京城人士的广泛喜爱。

“普洱茶”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成为独具特色的名茶,其主要原因,一是产地均在高海拔云雾山中,系无污染的纯天然茶叶,滋味醇厚,经久耐泡;二是采摘和制作方法独特。光绪《普洱府志稿》云:其茶“气味随土性而异,生于赤土或土中杂石者最佳。消食、散寒、解毒。二月间开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采而蒸之,揉为茶饼。其叶少,放而犹嫩者名芽茶;采于三、四月者名小满茶;采于六、七月者名穀花茶;大而圆者名紧团茶;小而圆者名女儿茶;其入商贩之手,而外细内粗者名改造茶;将揉时预择其内之劲黄而不卷者,名金月天;其固结而不解者名疙瘩茶。味极厚难得。种茶之家芟锄备至,旁生草木则味劣难售。或与他物同器,即染其气而不堪饮。”

普洱茶的茶质优良,具有茶叶肥壮、叶质柔软、浓绿,芽头壮实、白毫显露等特点,冲泡饮用时色泽乌润、香气馥郁、汤色明亮、醇厚回甘,毛尖清香如荷、新绿可爱,内质外形兼优,不仅具有一般茶叶解渴、提神、明目、解油腻的作用,还有消食、化痰、利尿、解毒、减肥等功效。清代学者赵学敏著《本草拾遗》中提出普洱茶的药性及功能为:“普洱茶清香独绝也,醒酒第一,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又具性温味甘,解油腻、牛羊(肉)毒,下气通泄。”历史上,由于普洱一带交通不便,运输主要靠马帮。为了便于运输,“普洱茶”多制成团、砖、饼等形状的紧茶。紧茶千里之遥运输,途中经热湿及至寒冷各地段,茶内茶多酚促氧化自然发酵,茶叶变成黑色,味有陈香,有别于其它茶叶之味道,别具特色。此外,这一区域栽植的茶树由于是大叶种茶,嫩芽有显著的白色细毛,故所制毛尖,略呈银白色的光泽,所制红茶色浓味厚,无印度、锡兰茶之辛涩味,颇合欧美人之饮茶习惯。在一些地区的茶树还因与樟树混作,故在品质上又另具特点,即与酥油极易混合,因而又特别受到藏民的欢迎。

在普洱茶已普遍受到大众欢迎的基础上,清初被朝廷列为贡茶,沿贡直至宣统年间。清张泓的《滇南新语》中记有:“普茶珍品,有毛尖、芽茶和女儿之号。女儿茶亦芽茶之类,取于谷雨后,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妆资故名。制抚例用三者充贡。”女儿茶在此时随贡入京。清阮福所著《贡茶案例》中记述普洱贡茶的采摘情况为:“于二月采蕊极细而白者,谓之毛尖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茶。”采办情况为:“每年进贡之茶,例于布政司库银息项下,动支银一千两,由思茅厅领去转发采办,并置办收茶锡瓶、缎匣、木箱等费,其茶在思茅本地收取。解茶时,须以三四斤鲜茶,方能折成一斤干茶。每年备贡者,五斤重团茶、三斤重团茶、一斤重团茶、四两重团茶、一两五钱重团茶,又瓶盛芽茶、蕊茶,匣盛茶膏,共八色。思茅同知领银承办。”普洱贡茶从采摘、加工到包装,都极为精良,故深得皇室的喜爱,并广泛在士大夫阶层流传品尝。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亦有对 “普洱茶”、“女儿茶”的描述。其第六十一回中写道:“……林之孝家的又向袭人等笑着说:‘该闷些普洱茶喝。’袭人、晴雯二人忙说:‘闷了一大缸子女儿茶,已经喝过两碗了。’”可见普洱茶在雍正、乾隆等年间的风采和鼎盛名气。

关于“普洱茶”的栽种、采摘和制作,20世纪50年代在西双版纳所做的民族调查中有十分详细的记载,可以作为史志之补充。据调查,当地不少县份都产茶,茶山多为村社公有或私有,由其地各族民众栽种,如勐海坝子四周山区的茶山属傣族,南糯山属阿卡人,攸乐山则全为攸乐人所栽种。所产之茶具有色浓、味厚、嫩度高的优点,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这主要是与其地春季气温迅速升高,夏秋之季雨水多,白天温度高,夜晚气温低,全年又多雾露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密不可分的。每年采茶的时间开始于清明前半月,历时二个半月,所采之茶为春茶。因采茶时间先后与叶的嫩老不同,春茶又可分为四等,即:毛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