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恒”、“同仁利”、“裕泰丰”、“信仁和”、“广益祥”等数家。汉族商人、地主还以客户身份进入易武产茶区,利用“夷民难以撑持门户”的时机,典进茶林,在易武、勐海开设茶庄,收购茶叶。

辛亥革命以后,汉族商人在西双版纳一带,特别是在勐海从事制茶的商号如雨后春笋,相继开业,傣族商人也建立起自己的茶庄。民国二年(1923年),普洱府撤销。民国三年(1924年),将迤南道(驻普洱)改为普洱道,辖宁洱、思茅、墨江、元江、新平、景东、镇沅、景谷、澜沧、缅宁10个县及普思沿边行政区(车里)。民国八年(1919年),思茅县城流行鼠疫、疟疾,茶商渐撤,思茅茶业长期停顿,茶商转入易武,故易武茶业又一度兴旺,延至民国26年(1937年)。此后因法国重新封锁老、越边界,南下茶路堵塞,茶商关门,易武茶业走向萧条。

抗战时期(1937--1945),外省人大量进入普洱,不少人从事商业,普洱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商旅路线主要为南、北两途。北路即由普洱直往昆明,主要输出茶叶、食盐、地产中草药材,输入布匹、香烟、瓶酒、罐头及其它日用生活文化用品等,称为“省货”;南路由普洱输出食盐、银饰等,经思茅、车里至佛海,销售后又转运茶叶至缅甸,输入象牙、煤油、洋靛、棉花、棉纱、布匹、西药、鹿茸、虎骨及杂货等,称为“坝子货”。此外,另有西北路经景谷、镇沅、景东等“后路地”至大理乃至西藏,输出茶叶、棉花等,输入菜油、白糖、冰糖、面粉、乳扇、核桃、干柿饼等,称为“后路货”;东北路由普洱经墨江、元江至石屏,输出食盐,输入豆腐皮、豆腐干、松子等,称为“石屏货”;东南路经江城出越南莱州至海防,输出紫胶、樟脑(冰片)、茶叶等,输入工业品、生猪、牛、粮食;西南路经思茅、六顺至澜沧,输出食盐、土布、银饰、黄烟,输入棉花等。此时的普洱茶不仅行销国内四川、西藏、湖南、湖北等省区,而且远销港澳、缅甸、越南、泰国、印尼、日本乃至欧洲,尤在日本和西欧享有盛名。普洱成为滇南重镇和商业活动中心。

    抗战初期,佛海的普洱茶也是畅销无阻,国外至缅甸、印度、暹罗、南洋、香港一带,内地则遍及云南、贵州、康藏等地的商业市镇。日军南进时,由于战祸侵袭到佛海一带,国外交通受阻,内地交通不便,因而产销情况大不如前。紧茶主要销往西藏,大部分须经缅甸、印度转道而入。圆茶经缅甸、泰国,以仰光、曼谷两地为集散地,销往南洋、香港,北至土耳其。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之后,则销路中断。由于茶叶滞销,茶农苦于无法,遂对茶园不加整枝刈草,任其荒芜。

五十年代,人民政府曾大力宣传工商业政策,鼓励茶农加工栽培,增产出口,提出“恢复老茶园,开展新茶园”的号召,茶园的种植面积逐渐增加,茶叶产量比抗战后增长了许多,私商也纷纷收购,外销马来亚、香港、仰光等地。但由于总体来看茶价低贱,茶农采摘茶叶不足维持正常生活,且若由内地入藏,耗时久、运费高,因而产量销量都不高。六十年代,也曾号召“大搞茶园建设”,在思茅坝、曼歇坝、景东县文井大街、澜沧县的惠民、勐滨开垦新式茶园。1975年,新建普洱茶厂,先后加工制作的青茶、红茶、花茶、沱茶、特制普洱茶等六大类40多个精致茶叶品种规格,国内国外均有销售。

 



三、普洱茶》(西双版纳之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
13、《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一),云南民族出版社,1983月。
14、《傣族社会历史调查》(西双版纳之十),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月。
15、《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概况》,云南民族出版社,1990。
16、《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志》,三联书店,1993月。
17、牛鸿斌主编、王文成副主编:《云南集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
18、钟亚玲:《西部大开发中如何发展“普洱茶”特色支柱产业》,《创造》,2000,第8期。
19、王平盛、梁名志:《普洱茶古今漫谈》,《云南热作科技》,2001,4期。
20、尹霖霞、张育勤:《近代普洱茶在西南地区的传播》,《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期。
 
On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Prospects of
Pu’er Tea Mark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lanting, plucking, making and trading of Pu’er tea by us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nd data of investigation. With its cultivation being started in Shu Han dynasty and its transaction in Tang dynasty, Pu’er tea was needed largely in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and well-known far and near in Ming dynasty.In early Qing dynasty, its cultivation and transaction came to a period of great prosperity, then declined gradually. In 1980s, the local government revived Pu’er tea market by conducting cultural publicity, scientific management and exploiting traditional high-quality tea to sui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Some ideas of promoting a variety of Pu’er tea market by conducting some fieldwork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Pu’er Tea,Historical Changes,Market diversification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