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论、终极差异与社会的基本共识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I. 揭谛:的合理化当成人类进步的指针 ─ 人类知识历史的「现代化」,教众多学门流派不得不正式「告别历史」。
然而现代的来临,却带来知识学上更大的疑惑。科学理性可以分析、综合演绎,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无形的知识「结构」、无形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无形的「感性」、「理性」,过去或可以假形上的思辨、诡辩,提供妥切的说明,但是现代讲究经验与客观,如果对于无形智能的一切探讨终究流于主观的理解、无法证明,那么这些争议不顶多是象牙塔中的吉光片羽吗?如果哲学不纯粹是文学、艺术,它能探求真实、接近真理吗?
当多元论哲学与一元论、二元论相争不下的时候,西方哲学又开始经历另一个大转折,大家不约而同发现了语言的奥秘。语言哲学彷佛解开了所有形上的困惑,风之所至,将人文世界带入历史的、存在的情境。欧陆历史学派及诠释学兴起的同时,英美的实用主义哲学教人耳目一新,影响甚且及于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新文化运动。语言(分析)哲学彻底推翻「自然」或「精神」的一元说以及两者的二元论思想。人的思想不离语言,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桥梁。
生活世界充满符号及语言、象征与历史,认识之于人,原是这些语言及符号象征的不断增加、重组与演变。倘使价值、意义本身也是一种象征,如此看来,世界的多元性不仅在于历史解释而已,价值的多元深深影响个人、族群、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透过语言创造以及实践的无限可能性,可以想知「意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人类对真理或真实的追求最终如果不是经验的辩证过程,那是什么呢?以经验为认识的基础,以实践为哲学的态度,以人的自我实现为在世的关怀,这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也是多元论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认识是渐近的学习和经验。它充满了想象及可能,但不是无远弗届,人毕竟是渺小的。揭谛 ─ 即「发现」真理或真实 ─ 是知识兴趣的泉源,也是存在的奥秘所在。William James 的实用主义方法论最近在英美哲学界又唤起注意,实非偶然。因为在历史发展的网络中,人们发现经验和实践的哲学,能够结合、甚至超越纯粹抽象的理型世界观,使人的可能性及创造力不单停留在精神的层面而已,而能与自然相结合。精神所到之处,也是成见所在。James 以为多元论哲学是实用主义方法论最贴切的一种「表达」,或许正由于多元论是落实于自然经验的、对差异的存在感觉敏锐的哲学。对差异、尤其是对「终极差异」多添一分敏锐,或有助于我们摒弃偏见。
人文社会的多元现象虽然提供了多元论经验观察的基础,可是也带来实践的难题。社会制度僵化、保守思想及功利主义当道,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最直接的关系往往不是合作,而是竞争。社会冲突是事实,但它的来源及本质是什么?多元文化社会,必然是文化冲突与竞争的社会吗?正义和平的社会一直是实践哲学未完的梦。不过,即使人无法穷尽理解历史的逻辑,但至少可以尝试创造合乎人性的生存空间,社会对个人及族群的意义亦即在此。
藉由几个重要概念的推演,可以比较清楚说明实用主义的多元论哲学如何分析社会意义、社会冲突、个人及族群认同以及共识与差异的问题:「多元」、「终极差异」、「诠释情境」、「存在焦虑」、「存在美学」及「社会基本共识」这六个概念铺陈交织而成的论述,可以提供非结构性理论特有的活泼的认知与观察。
II. 多元与多样
谈多元论须先理解多元与多样的区别。「多样」指的是同一事物以多种不同的样貌呈显,这可能来自观察角度的不同,或者由于时空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同一事物的外观,但事物的同一性并不因而消失。如日月星辰的移转、变幻,并不影响其实存。而「多元」指的则是个别事物各自独立存在、彼此区隔的事实,一如人各有想象、观念、渴望与慧觉,这些并不必然直接指涉某些实体或具体的物质,而是各自为己(fur sich)存在的。存在焦虑及存在美学即由此而来,经由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对生活意义的疑问,每个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感应和期待、解答与疑惑、美丑或善恶的判断。
我将多元的现象称为「终极差异」,这是一种非实体的关系,也可以说多元其实是互异的关系。多元为互异,但互异不必然互斥。相反地,互异可以提供相互对比观照的机会。或者,互异的事物也可能以相同的形态出现,即「形态同」或「形态异」,但原有的差异并不因而消弭。反之,形态异并不必然为多元,也许是多样。多样与多元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差异,前者是涉及实体的差异,而终极差异是涉及「存在」本身的差异。
存在是多元的。事实上,存在几乎可以用无法想象来形容,因为存在无形而只能体会 ─ 各自、相互体会。不论个人或族群,存在意义、生活形态(Lebensform)的互异均有可能是一种终极差异,也就是说,其差异并非来自偶然的价值分歧,或彼此目标、利益的相异,而是来自彼此对生活的想象和追求、对自我或团体的定义有异。这样的差异表现于个人的品味、风格、心理,也表现在团体的理解、同情和默契。譬如艺术的欣赏、美及善的观念,本无客观有效的标准,即使勉强订出了标准,往往不过流于理论而已,美学本身即是多元的,不同的美的观念、美的判断经常不仅来自不同的美学理论,而且包含了对审美者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样的差异不是肤浅的、瞬间偶然形成的,而是一种介于不同生活形式、生命追求的终极性的差异。
III. 终极差异的基进性与创造力
终极差异所指涉的是存在的关系,而非实体或本质。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多元的概念时,已经开始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把实体或本质的概念相对化了,透过对经验事实和存在情境的敏锐观照,所有的事物甚至存在本身都只有在特定的意义网络中才浮显自己 ─ 这时,我们也只能寻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尝试灵活地理解实体或本质背后的意义。因此,终极差异原是「存在差异」,是存在哲学的中心课题。 由于语言的关系,存在的概念必然同时带来本体的概念,对本体的探索与质疑又进一步导出了实体及本质等相关的困惑,存在的情境因而是诠释的历程。对于这一点,胡赛尔与海德格有精辟的分析,即使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而未对存在诠释的社会实践意义多所着墨。
就社会实践的意义而言,多元论是基进的、具创造性的。在观察分析社会的生活世界(soziale Lebenswelt)的千样百态时,多元论哲学可以从存在诠释学的观点、由语言及符号象征意义的分歧,发现深植于各个互异的诠释情境的历史及人文背景。诠释者 ─ 个人或群体,知识分子或贩夫走卒,创作者、评论者或一般大众 ─ 必得掌握形态异或形态同的各种实践的形式中蕴藏的基本特征,如阶级或阶层特征、历史阶段的特征以及逻辑思维的特征等,即掌握被诠释者的存在条件的终极差异,如此才能掌握诠释所欲达成的理解的积极目的。要注意的是,由于意识的语言结构,诠释终极差异无法避免将被诠释者予以客体化、将存在及社会的同一性自我予以范畴化(the categorization of social identity),是以对存在差异 ─ 多元 ─ 的理解即是不断再诠释的历程。
在理论上,终极差异的基进性在于它指涉存在的多元关系,多元关系不会因实在事物之间的差异消除而消失,经验世界里的多元关系始终存在;换句话说,存在关系
然而现代的来临,却带来知识学上更大的疑惑。科学理性可以分析、综合演绎,却不能无中生有。对于无形的知识「结构」、无形的「意义」与「价值」,以及无形的「感性」、「理性」,过去或可以假形上的思辨、诡辩,提供妥切的说明,但是现代讲究经验与客观,如果对于无形智能的一切探讨终究流于主观的理解、无法证明,那么这些争议不顶多是象牙塔中的吉光片羽吗?如果哲学不纯粹是文学、艺术,它能探求真实、接近真理吗?
当多元论哲学与一元论、二元论相争不下的时候,西方哲学又开始经历另一个大转折,大家不约而同发现了语言的奥秘。语言哲学彷佛解开了所有形上的困惑,风之所至,将人文世界带入历史的、存在的情境。欧陆历史学派及诠释学兴起的同时,英美的实用主义哲学教人耳目一新,影响甚且及于近代中国的政治与新文化运动。语言(分析)哲学彻底推翻「自然」或「精神」的一元说以及两者的二元论思想。人的思想不离语言,语言是人与世界的桥梁。
生活世界充满符号及语言、象征与历史,认识之于人,原是这些语言及符号象征的不断增加、重组与演变。倘使价值、意义本身也是一种象征,如此看来,世界的多元性不仅在于历史解释而已,价值的多元深深影响个人、族群、文化之间的对话与理解。透过语言创造以及实践的无限可能性,可以想知「意义」本身并非一成不变,人类对真理或真实的追求最终如果不是经验的辩证过程,那是什么呢?以经验为认识的基础,以实践为哲学的态度,以人的自我实现为在世的关怀,这是实用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也是多元论哲学的方法论基础。
认识是渐近的学习和经验。它充满了想象及可能,但不是无远弗届,人毕竟是渺小的。揭谛 ─ 即「发现」真理或真实 ─ 是知识兴趣的泉源,也是存在的奥秘所在。William James 的实用主义方法论最近在英美哲学界又唤起注意,实非偶然。因为在历史发展的网络中,人们发现经验和实践的哲学,能够结合、甚至超越纯粹抽象的理型世界观,使人的可能性及创造力不单停留在精神的层面而已,而能与自然相结合。精神所到之处,也是成见所在。James 以为多元论哲学是实用主义方法论最贴切的一种「表达」,或许正由于多元论是落实于自然经验的、对差异的存在感觉敏锐的哲学。对差异、尤其是对「终极差异」多添一分敏锐,或有助于我们摒弃偏见。
人文社会的多元现象虽然提供了多元论经验观察的基础,可是也带来实践的难题。社会制度僵化、保守思想及功利主义当道,人与人、族群与族群之间最直接的关系往往不是合作,而是竞争。社会冲突是事实,但它的来源及本质是什么?多元文化社会,必然是文化冲突与竞争的社会吗?正义和平的社会一直是实践哲学未完的梦。不过,即使人无法穷尽理解历史的逻辑,但至少可以尝试创造合乎人性的生存空间,社会对个人及族群的意义亦即在此。
藉由几个重要概念的推演,可以比较清楚说明实用主义的多元论哲学如何分析社会意义、社会冲突、个人及族群认同以及共识与差异的问题:「多元」、「终极差异」、「诠释情境」、「存在焦虑」、「存在美学」及「社会基本共识」这六个概念铺陈交织而成的论述,可以提供非结构性理论特有的活泼的认知与观察。
II. 多元与多样
谈多元论须先理解多元与多样的区别。「多样」指的是同一事物以多种不同的样貌呈显,这可能来自观察角度的不同,或者由于时空客观条件的变化改变了同一事物的外观,但事物的同一性并不因而消失。如日月星辰的移转、变幻,并不影响其实存。而「多元」指的则是个别事物各自独立存在、彼此区隔的事实,一如人各有想象、观念、渴望与慧觉,这些并不必然直接指涉某些实体或具体的物质,而是各自为己(fur sich)存在的。存在焦虑及存在美学即由此而来,经由对生命本身的思考、对生活意义的疑问,每个人几乎都有属于自己的感应和期待、解答与疑惑、美丑或善恶的判断。
我将多元的现象称为「终极差异」,这是一种非实体的关系,也可以说多元其实是互异的关系。多元为互异,但互异不必然互斥。相反地,互异可以提供相互对比观照的机会。或者,互异的事物也可能以相同的形态出现,即「形态同」或「形态异」,但原有的差异并不因而消弭。反之,形态异并不必然为多元,也许是多样。多样与多元区分了两种性质不同的差异,前者是涉及实体的差异,而终极差异是涉及「存在」本身的差异。
存在是多元的。事实上,存在几乎可以用无法想象来形容,因为存在无形而只能体会 ─ 各自、相互体会。不论个人或族群,存在意义、生活形态(Lebensform)的互异均有可能是一种终极差异,也就是说,其差异并非来自偶然的价值分歧,或彼此目标、利益的相异,而是来自彼此对生活的想象和追求、对自我或团体的定义有异。这样的差异表现于个人的品味、风格、心理,也表现在团体的理解、同情和默契。譬如艺术的欣赏、美及善的观念,本无客观有效的标准,即使勉强订出了标准,往往不过流于理论而已,美学本身即是多元的,不同的美的观念、美的判断经常不仅来自不同的美学理论,而且包含了对审美者重要的象征意义,这样的差异不是肤浅的、瞬间偶然形成的,而是一种介于不同生活形式、生命追求的终极性的差异。
III. 终极差异的基进性与创造力
终极差异所指涉的是存在的关系,而非实体或本质。也就是说,当我们使用多元的概念时,已经开始运用抽象思维的能力,把实体或本质的概念相对化了,透过对经验事实和存在情境的敏锐观照,所有的事物甚至存在本身都只有在特定的意义网络中才浮显自己 ─ 这时,我们也只能寻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尝试灵活地理解实体或本质背后的意义。因此,终极差异原是「存在差异」,是存在哲学的中心课题。 由于语言的关系,存在的概念必然同时带来本体的概念,对本体的探索与质疑又进一步导出了实体及本质等相关的困惑,存在的情境因而是诠释的历程。对于这一点,胡赛尔与海德格有精辟的分析,即使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层次,而未对存在诠释的社会实践意义多所着墨。
就社会实践的意义而言,多元论是基进的、具创造性的。在观察分析社会的生活世界(soziale Lebenswelt)的千样百态时,多元论哲学可以从存在诠释学的观点、由语言及符号象征意义的分歧,发现深植于各个互异的诠释情境的历史及人文背景。诠释者 ─ 个人或群体,知识分子或贩夫走卒,创作者、评论者或一般大众 ─ 必得掌握形态异或形态同的各种实践的形式中蕴藏的基本特征,如阶级或阶层特征、历史阶段的特征以及逻辑思维的特征等,即掌握被诠释者的存在条件的终极差异,如此才能掌握诠释所欲达成的理解的积极目的。要注意的是,由于意识的语言结构,诠释终极差异无法避免将被诠释者予以客体化、将存在及社会的同一性自我予以范畴化(the categorization of social identity),是以对存在差异 ─ 多元 ─ 的理解即是不断再诠释的历程。
在理论上,终极差异的基进性在于它指涉存在的多元关系,多元关系不会因实在事物之间的差异消除而消失,经验世界里的多元关系始终存在;换句话说,存在关系
上一篇:唐蕃文化艺术交流
下一篇: 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