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论、终极差异与社会的基本共识(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息 ─ 应当避免使用类似的评语。根据社会心理学对社会行为的研究,社会行为是广义的价值行为,价值行为既表现于个人喜好、道德判断,也影响个人或族群的认同 ─「认同」是价值行为。
“【...】first, when people are grouping other people, values and norms influence their choices, and second, when the person making choices is identified with one of the groups, his or her own status is affected by the outcomes of the groupings. When this identification takes place, there seems to be a tendency to try to achieve intergroup distinctiveness.”
(D. M. Taylor, Theories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66)
价值从何而来?这应该是研究社会行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困难所在,可惜通常价值被当做现象,因此,理论上对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解释无法真正体现现实,这样的理论并不可取。多元论对社会的分析如果不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便必须深入探求价值多元的来源。杜威将生活经验归为美学经验,用意不在唯美化生活经验的平凡无奇,而是在指出生活经验与个人的生活形式、价值取向有关,而生活形式、价值取向之所以有差异,不是空间、时间的区隔而已,而主要是与个人对自我的定义、理解、期待有关。存在者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而来?
“Oh, wenn ich doch nur aus Faulheit untatig ware. Herrgott, wie wurde ich mich dann achten. Ich wurde mich gerade deswegen achten, weil dann doch fahig ware, wenigstens faul zu sein; dann besase ich wenigstens eine gewissermasen positive Eigenschaft, von der ich dann auch selbst überzeugt sein konnte. Frage: Wer ist das? Antwort: ein Faulpelz; aber ich bitte Sie, das hort sich doch auserst angenehm an, das heist, man ist definitiv bestimmt, das heist, es gibt etwas, was sich über mich sagen last.【...】Dann bin ich rechtmasiges Mitglied eines renommierten Vereins und achte mich unablassig.
(Fjodor Dostojewskij, Aufzeichnungen aus dem Kellerloch, 20f.)
这样的疑问(包括认同)并非可以立即解答的问题,用「存在焦虑」(cura)来形容,或许更贴切。对世界的触觉,促使人采取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应,反应刺激思考,带出一连串存在的疑问。以「存在美学」来解释存在焦虑,意谓将焦虑予以客体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如此才能观照、理解焦虑所在,并且进一步找出焦虑对价值、认同取向的影响。就人或族群的存在而言,终极差异源自存在的焦虑,存在美学可以尝试藉由对焦虑的分析,深入理解个人或族群之间的(价值或认同)差异。
具体地说,社会是个人及族群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构成个人及族群认同的客观基础。人与族群的关系首先是自然的、历史偶然的。其次才是政治的、文化的选择。人的出身与禀赋各异,与出生及幼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最早学习的、接触最深的语言常常决定了一个人最直接的文化经验,这套语言的逻辑影响人的思考与表达,构成人的存在的一部分。多元论的社会分析因而重视语言、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对价值、利益形成的影响,对差异的理解采取开放的诠释态度。为举例说明,我们可以设想台湾族群沟通的情境如下:
原住民族 A:我们的年轻人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都渐渐被遗忘了。
早期移民 B:这是文化的竞争逻辑,无可奈何。日本人才走,接着又来了另一个独裁政权,台湾人至今仍不自由。
后期移民 C:这是现代中国人的命运,国族深受内忧外患。
原住民族 A:其实我们本身也是外来民族,却没有国族的问题。重要的是民族的生存。
早期移民 B:这我们同意。台湾人的生存要比恢复「中华民国」来的重要。
后期移民 C:台湾人的前途与中国未来息息相关,独立是一条死路。
原住民族 A:你们汉民族掌握了台湾这块地方,但无权操纵我们的命运。
早期移民 B:我们不认为中国仍处于分裂的状态。一国两制是幌子,行不通。而且究竟我们是不是汉民族还有疑问。
后期移民 C:简直疯了,连祖宗姓氏也翻案。
原住民族 A: --------
早期移民 B:看清楚历史、建立台湾主体文化,台湾才有前途。
后期移民 C:台湾却只是中国文化的边缘罢!
原住民族 A:(此话怎讲) --------
早期移民 B:君不见台湾民族俨然形成,这里有别于中国的新文化?
后期移民 C:逆其道而行,吾亦往矣。期待中国的和平统一。
早期移民 B:追求台湾的自由、民主、独立。
原住民族 A:民族语言文化的存续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沟通情境中呈现的族群意识、国家认同与存在焦虑的回异,属于「终极差异」,因为这里族群认同的差异不是表面的认知差别,而是与各族群的存在情境差异有关。早期移民将台湾视为当然的生活与文化世界,后期移民对中国大陆还维系着强烈的认同、在情感上视中国为当然的归属,而原住民族则可能强烈感受族群文化的危机更甚于国家意识的重要性。这三组对比只是举例,用以说明台湾族群认同的多元关系,并不提供对事实的具体说明。如要说明台湾族群认同的情形,必须对各族群及个人的认同做广泛、深入的分析。这里要指出的是,对认同问题的探讨必须掌握特定条件下多元关系的分布,这是过去实证研究所不及的。多元论结合经验论与实用主义,可以建立分析族群认同多元性的认识基础。
除了族群认同之外,社会的多元关系还及于所有源于价值体系差异的各种领域,如阶级或阶层的认同差异、政治意识型态的差异以及审美的标准。以美学为例,在各种不同的存在情境中都会出现不同的美的判断,当街头的政治游行运动正炽烈进行时,有人会加入游行行列,有人会进国家剧院去观赏德国现代舞蹈家鲍许(Pina Bausch)的表演,这种选择的差异何来?政治游行的行列有没有艺术价值?运动者难道不感受游行队伍表现的价值、美感?价值判断的差异,甚至与包括阶级、阶层或族群、性别等不同的存在条件是相关的:
“Die bedeutsamsten Unterschiede innerhalb der Lebensstile und mehr noch der ‘Lebensstilisierung’ beruhen auf Unterschieden in der objektiven und subjektiven Distanz gegenuber materiellen und zeitlichen Zwangen. Eine geloste und gleichgultige Einstellung - man kann sie kaum subjektiv nennen, da sie verinnerlichte Objektivitat ist – kann sich ( ganz wie die asthetische Einstellung, die zu ihr gehort) nur unter
Lebensbedingungen entfalten, die von den elementarsten Sorgen weitgehend befreien.
(Pierre Bourdieu, Die feinen Unterschiede, 591)
注意差异背后的存在条件只是社会分析的起点而已,对社会上习以为常的用语、成见、标准 ─ 如「大众文化」、「低俗」、「高尚」、「(不)合理」..... ─ 等等进行分析时,假如不能掌握一般社会成见背后的政治、商业以及意识型态等因素,便无法对社会的多元关系、甚至价值冲突提出有效的说明。社会的多元论「 soziologischer Pluralismus」,依我看来,除了要(1)确切掌握社会多元关系的「事实分析」之外,还必须(2)对社会规范的可能性、规范成立与运作的条件做「规范分析」。我将这一多元论的立场称为「实用主义的多元论」,以与「形式的多元论」(忽略1)和「实质的(绝对的、教条的)多元论」(忽略2)做区别。
不论持那一种多元论观点,都不得不面对规范分析的基本问题:若主、客观存在条件的差异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社会、政治规范及制度如何能成立?国家组织又如何可能
“【...】first, when people are grouping other people, values and norms influence their choices, and second, when the person making choices is identified with one of the groups, his or her own status is affected by the outcomes of the groupings. When this identification takes place, there seems to be a tendency to try to achieve intergroup distinctiveness.”
(D. M. Taylor, Theories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66)
价值从何而来?这应该是研究社会行为最基本的问题和困难所在,可惜通常价值被当做现象,因此,理论上对社会关系、社会行为的解释无法真正体现现实,这样的理论并不可取。多元论对社会的分析如果不停留在表面的观察,便必须深入探求价值多元的来源。杜威将生活经验归为美学经验,用意不在唯美化生活经验的平凡无奇,而是在指出生活经验与个人的生活形式、价值取向有关,而生活形式、价值取向之所以有差异,不是空间、时间的区隔而已,而主要是与个人对自我的定义、理解、期待有关。存在者自问:我到底是什么人?为何而来?
“Oh, wenn ich doch nur aus Faulheit untatig ware. Herrgott, wie wurde ich mich dann achten. Ich wurde mich gerade deswegen achten, weil dann doch fahig ware, wenigstens faul zu sein; dann besase ich wenigstens eine gewissermasen positive Eigenschaft, von der ich dann auch selbst überzeugt sein konnte. Frage: Wer ist das? Antwort: ein Faulpelz; aber ich bitte Sie, das hort sich doch auserst angenehm an, das heist, man ist definitiv bestimmt, das heist, es gibt etwas, was sich über mich sagen last.【...】Dann bin ich rechtmasiges Mitglied eines renommierten Vereins und achte mich unablassig.
(Fjodor Dostojewskij, Aufzeichnungen aus dem Kellerloch, 20f.)
这样的疑问(包括认同)并非可以立即解答的问题,用「存在焦虑」(cura)来形容,或许更贴切。对世界的触觉,促使人采取各种自觉或不自觉的反应,反应刺激思考,带出一连串存在的疑问。以「存在美学」来解释存在焦虑,意谓将焦虑予以客体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如此才能观照、理解焦虑所在,并且进一步找出焦虑对价值、认同取向的影响。就人或族群的存在而言,终极差异源自存在的焦虑,存在美学可以尝试藉由对焦虑的分析,深入理解个人或族群之间的(价值或认同)差异。
具体地说,社会是个人及族群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构成个人及族群认同的客观基础。人与族群的关系首先是自然的、历史偶然的。其次才是政治的、文化的选择。人的出身与禀赋各异,与出生及幼年的成长环境密切相关,最早学习的、接触最深的语言常常决定了一个人最直接的文化经验,这套语言的逻辑影响人的思考与表达,构成人的存在的一部分。多元论的社会分析因而重视语言、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对价值、利益形成的影响,对差异的理解采取开放的诠释态度。为举例说明,我们可以设想台湾族群沟通的情境如下:
原住民族 A:我们的年轻人接受中国汉文化的影响,自己的语言文字及文化都渐渐被遗忘了。
早期移民 B:这是文化的竞争逻辑,无可奈何。日本人才走,接着又来了另一个独裁政权,台湾人至今仍不自由。
后期移民 C:这是现代中国人的命运,国族深受内忧外患。
原住民族 A:其实我们本身也是外来民族,却没有国族的问题。重要的是民族的生存。
早期移民 B:这我们同意。台湾人的生存要比恢复「中华民国」来的重要。
后期移民 C:台湾人的前途与中国未来息息相关,独立是一条死路。
原住民族 A:你们汉民族掌握了台湾这块地方,但无权操纵我们的命运。
早期移民 B:我们不认为中国仍处于分裂的状态。一国两制是幌子,行不通。而且究竟我们是不是汉民族还有疑问。
后期移民 C:简直疯了,连祖宗姓氏也翻案。
原住民族 A: --------
早期移民 B:看清楚历史、建立台湾主体文化,台湾才有前途。
后期移民 C:台湾却只是中国文化的边缘罢!
原住民族 A:(此话怎讲) --------
早期移民 B:君不见台湾民族俨然形成,这里有别于中国的新文化?
后期移民 C:逆其道而行,吾亦往矣。期待中国的和平统一。
早期移民 B:追求台湾的自由、民主、独立。
原住民族 A:民族语言文化的存续才是当务之急。
在这个沟通情境中呈现的族群意识、国家认同与存在焦虑的回异,属于「终极差异」,因为这里族群认同的差异不是表面的认知差别,而是与各族群的存在情境差异有关。早期移民将台湾视为当然的生活与文化世界,后期移民对中国大陆还维系着强烈的认同、在情感上视中国为当然的归属,而原住民族则可能强烈感受族群文化的危机更甚于国家意识的重要性。这三组对比只是举例,用以说明台湾族群认同的多元关系,并不提供对事实的具体说明。如要说明台湾族群认同的情形,必须对各族群及个人的认同做广泛、深入的分析。这里要指出的是,对认同问题的探讨必须掌握特定条件下多元关系的分布,这是过去实证研究所不及的。多元论结合经验论与实用主义,可以建立分析族群认同多元性的认识基础。
除了族群认同之外,社会的多元关系还及于所有源于价值体系差异的各种领域,如阶级或阶层的认同差异、政治意识型态的差异以及审美的标准。以美学为例,在各种不同的存在情境中都会出现不同的美的判断,当街头的政治游行运动正炽烈进行时,有人会加入游行行列,有人会进国家剧院去观赏德国现代舞蹈家鲍许(Pina Bausch)的表演,这种选择的差异何来?政治游行的行列有没有艺术价值?运动者难道不感受游行队伍表现的价值、美感?价值判断的差异,甚至与包括阶级、阶层或族群、性别等不同的存在条件是相关的:
“Die bedeutsamsten Unterschiede innerhalb der Lebensstile und mehr noch der ‘Lebensstilisierung’ beruhen auf Unterschieden in der objektiven und subjektiven Distanz gegenuber materiellen und zeitlichen Zwangen. Eine geloste und gleichgultige Einstellung - man kann sie kaum subjektiv nennen, da sie verinnerlichte Objektivitat ist – kann sich ( ganz wie die asthetische Einstellung, die zu ihr gehort) nur unter
Lebensbedingungen entfalten, die von den elementarsten Sorgen weitgehend befreien.
(Pierre Bourdieu, Die feinen Unterschiede, 591)
注意差异背后的存在条件只是社会分析的起点而已,对社会上习以为常的用语、成见、标准 ─ 如「大众文化」、「低俗」、「高尚」、「(不)合理」..... ─ 等等进行分析时,假如不能掌握一般社会成见背后的政治、商业以及意识型态等因素,便无法对社会的多元关系、甚至价值冲突提出有效的说明。社会的多元论「 soziologischer Pluralismus」,依我看来,除了要(1)确切掌握社会多元关系的「事实分析」之外,还必须(2)对社会规范的可能性、规范成立与运作的条件做「规范分析」。我将这一多元论的立场称为「实用主义的多元论」,以与「形式的多元论」(忽略1)和「实质的(绝对的、教条的)多元论」(忽略2)做区别。
不论持那一种多元论观点,都不得不面对规范分析的基本问题:若主、客观存在条件的差异是社会生活的现实,社会、政治规范及制度如何能成立?国家组织又如何可能
上一篇:唐蕃文化艺术交流
下一篇: 试论普洱茶市场的历史变迁与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