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论、终极差异与社会的基本共识(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所谓社会的基本共识只是一种符号象征,还是实在结果?什么是基本共识?


 VI. 社会的基本共识 

    社会组织是多元社会关系的组织,而不是单纯的个体的总和。只有在复杂的多元关系的交集领域内,「共识」一语才具有意义。共识(Konsens)是多元关系的某部分交集的象征(Symbol),而不是一种言谈、论述、商谈(Diskurs)之后的静态的结果,这是我想要厘清的社会多元论的共识的观念。阿培尔 (K.-O. Apel) 与哈伯马斯 (Jurgen Habermas) 的言谈伦理学(Diskursethik)建立在一种未经精确分析与定义的共识概念上,时常混淆共识象征、结果与态度三义(Konsens als Symbol, Konsensfolge, Konsensattitude),这主要是因为所谓言谈伦理学的社会多元论徒具形式,并没有充分掌握多元论的终极差异的存在意义。只有存在关系的交集可以带来共识结果(新的存在情境),而不是互动关系中的沟通行为。为达到沟通目的的言谈、论述或商谈既不是共识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其充分条件。我们可以思考日常生活中某些情形,例如两个人同时在电影院里观赏某部影片,而无独有偶,两人均对导演处理暴力的手法「不忍卒睹」,走出电影院时这两人突然(有意或无意地)交换彼此的眼神,而相互摇头表达刚刚受到的暴力的刺激(假设两人均清楚意识到对方表情所表达的意思)。我们可以说这两人对同一部电影的某一评价有共识吗?如果依照严格的定义,我们或许宁可说这两人有某种契合的反应,而无共识。不过即使有言语的沟通,例如两人讨论某学者的某一论点是否可以成立时,两人均直接使用贬抑的字眼(无聊、胡说)来形容自己的评价,而不对该论点的内容做意见交换(假设两人均理解对方的评价),我们可以说这两人对该学者的特定论点有共识吗?

    显然将共识定义为意见的同一 (Ubereinstimmung von Uberzeugungen) 无法解决共识问题,因为这样的概念不明确,而且若将共识概念予以普遍化( Verallgemeinerung),无法充分掌握共识的各种类型(Typen) 例如faktischer/ normativer Konsens, kognitiver/moralischer Konsens, Total-/ Minimalkonsens)。 沟通行为可以是促成共识态度的一种手段,这在冲突的情况中尤其显著,但是,以沟通行为理论为基础的言谈伦理学,可能提供冲突解决的有效理论吗?如果言谈伦理学不能掌握社会多元关系的分布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那么共识充其量只是符号象征而已,而无实质的意义,即非实用主义所说的真实了。

    要理解共识,需先理解「合理性」,而不是颠倒过来。我想言谈伦理学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如果在某些问题领域,共识的创造是合乎一般人合理性的要求的,这样的共识的规范意义才可能成立。精确地说,共识的必要条件是共识态度 ─ 在特定的问题领域中,我们愿意彼此理解、创造相似甚至相同的存在条件。开放的诠释态度是共识态度的最重要的一环。在日常生活的各种言谈、论述或论证的场合,我们如果只是一味陈述自己的见解,并不真的去听对方的意见,也不真的期待讨论可以有助于理解、厘清问题,这样的(沟通)行为并不具有共识态度,也就不可能创造共识,甚至连理解异见都没有能力实现。共识态度是合理性的(rational)反应、思想的态度。

    另一方面,沟通、论述或论证不必以达成共识为目的,除非多元关系的交集在特殊的问题领域是不可避免的。如有共识态度为前提,共识的创造也不无可能。社会的「基本共识」(Grundkonsens)应该是社会多元关系在特殊的社会问题领域的交集的象征,而民主法制的建立、公平选举及共同的行动或目标选择,应是基本共识的结果(Folge)。如此,对社会的基本共识的理解,当然只能经由分析、解释、诠释,而不能靠量化。

    实际上,现代社会生活形式多样而且多元,分析社会多元关系往往只能停留在抽象的层面,这当然也是理论本身的限制。尤其在检讨国家的组成 (国家认同、宪法原则)时,如果能找出社会的生活世界中必然有的社会多元关系的某种交集 ─ 这其实就是定义新的存在情境 ─ 如此,可以发掘社会的基本共识的来源。在政治上,价值体系的差异不必是全面的,为了达成较好而和平的社会生活,各价值体系可以找出相通、相似的部分,这交集的部分的具体化过程可以是社会立宪的程序、人民或民族的自决,也可能是革命和启蒙。 

    VII. 结语

    在生活世界里,个人与族群的地位不是固定不易的,人既透过她/他人与社会的组成网络来认识自我,同时也经由个人的创造和想象丰富了族群及社会的文化内涵。生活的意义几乎是来自个人对自我及周遭一切事物的认识过程:一个奥妙的有无相生的过程,一个自我认识的不断辩证、诠释和超越的过程。这是存在的奥秘。 我希望以实用主义的方法重新诠释多元论,说明终极差异的基进性与创造力,提醒我们对差异现象多添一分敏锐,藉由开放的诠释态度、方法不仅认识异己,更能发现自己的局限。 

    参考文献

    Bourdieu, Pierre (1987): Die feinen Unterschiede. Kritik der gesellschaftlichen Urteilskraft, Frankfurt a. M.

    Dewey, John (1917): A Recovery of Philosophy, in: Greative Intelligence. Essays in the Pragmatic Attitude, New York, pp. 3-69。

    Dostojewskij, Fjodor (1993): Aufzeichnungen aus dem Kellerloch, Stuttgart

    Gadamer, Hans-Georg (1990): Wahrheit und Methode I, 6. Aufl., Tubingen

    Habermas, Jurgen (1991): Erlauterungen zur Diskursethik, Frankfurt a. M.

    Heidegger, Martin (1986): Sein und Zeit, 16. Aufl., Tubingen

    Husserl, Edmund (1954): Gesammelte Werke. Husserliana VI, Haag

    Jakowenko, Boris (1928): Vom Wesen des Pluralismus, Bonn

    James, William (1995): Pragmatism, New York

    Lowith, Karl (1969): Die Frage Martin Heideggers, 1. Aufl., Heidelberg

    Nietzsche, Friedrich (1987): Brevier, Zurich

    Peirce, Charles S. (1997): Pragmatism as a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Right Thinking, The 1903 Harvard Lectures on Pragmatism, New York

    Putnam, Hilary (1981): Reason, Truth and History, Cambridge

    Rescher, Nicholas (1995): Pluralism, Oxford

    Taylor, Donald M./ (1987): Theories of Intergroup Relations. International Social Moghaddam Fathali 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Turrisi, Patricia A. (1997): Commentary, in: Peirce, Ch. S. (1997), pp. 21-105

    戴天昭 (1997): 台湾国际政治史,台北

    陈文团 (1996): 论人类之合理性 ─ 哈伯玛斯之共识理论,哲学杂志 18,台北,pp. 72-103

    唐君毅 (1985): 哲学概论上、下卷,台北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