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将门出将”本身也存在产生武人权势膨胀,甚至酿成事变的可能性。如果当政者对某个,或某些武将世家赋予过大的统军权,而缺乏必要的制约,使得其长期主宰大军,或盘踞某一地区,家族因素和利益不断膨胀,遂不可避免要与王朝中央发生矛盾,便易于导致兵变后果的发生,前代这样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即使南宋时也出现了吴曦之乱。由此看来,北宋统治集团在推行“崇文抑武”国策,以及“将从中御”、“以文抑武”等举措的形势下,又处处防范和限制武人的权势,通常不允许某个,或某些武将世家长驻一地(唯一的例外只有折氏长期镇守狭小的御夏前线的府州,但其实力极为有限),更不允许长期把持一支军队,实行频繁的调动和更换,便使得“将门出将”现象有效地控制在“抑武”的框架之中,从而杜绝了“将门”势力膨胀的结果。
1 主要有余嘉锡《杨家将故事考信录》,《辅仁学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戴应新《折氏家族史略》,三秦出版社1989年版;杨倩描《吴家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王云裳《抗金名将刘锜家世考述》,《文献》1992年4期等。
2 《三国志》卷一九《魏书·任城陈萧王传》,中华书局1959年校点本。
3 《魏书》卷六二《李彪传》;《资治通鉴》卷一一五《晋纪三十七》义熙五年三月,中华书局1974年校点本。
4 《隋书》卷七0《杨玄感传》,中华书局1973年校点本。
5 《史记》卷一0四《田叔传》,中华书局1959年校点本。
6 《史记》卷七《项羽本纪》。
7 《史记》卷一0九《李将军列传》。
8 《汉书》卷六九《赵充国、辛庆忌传》,中华书局1962年校点本。
9 《后汉书》卷一九《耿弇传》,中华书局1965年校点本。
10 《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
11 《隋书》卷五二《韩擒虎传》。
12 《新唐书》卷一一一《薛仁贵传附讷、嵩、平、从》,中华书局1975年校点本。
13 《新唐书》卷一三三《张守珪传附献诚、献恭、煦、献甫》。
14 《新唐书》卷一五四《李晟传附愿、宪、愬、听、琢》。
15 《宋史》卷二四二~二四三《后妃传》,中华书局1977年校点本。
16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建隆元年正月辛亥,中华书局点校本(各册出版时间不一,以下简称《长编》)。
17 见《宋史》李处耘、韩重赟、罗彦瓌及王彦升等人本传。
18 《宋史》卷二五0《张令铎传》。
19 《宋史》卷二五0《韩重赟传附崇训、崇业》。
20 《宋史》卷二五0《石守信传附保兴、保吉、元孙》。
21 《宋史》卷二五0《王审琦传附承衍、承衎》。
22 杨亿:《武夷新集》卷一0《李继隆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 《宋史》卷二五七《李处耘传附继隆、继和》、卷四六四《外戚中·李昭亮传》。
24 《宋史》卷二六0《杨信传附嗣、赞》。
25 《宋史》卷二七三《何继筠传附承矩》。
26 《宋史》卷二七三《李汉超传附守恩》。
27 《宋史》卷二七三《李谦溥传附允正》、卷三二四《李允则传》。
28 《东都事略》卷二0《王全斌传》,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史》卷二五五《王全斌传附凯》。
29 《宋史》卷二七八《马全义传附知节》。
30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八三《检校太尉赠侍中正惠马公神道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点校本。
31 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 《东都事略》卷二七《曹彬传》;《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附璨、玮》。
33 《宋史》卷二五八《曹彬传附琮》。
34 《隆平集》卷九,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 《长编》卷一七二皇祐四年六月丙戌。
36 《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中·曹佾传》。
37 李宗谔:《曹武惠王彬行状》,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三。
38 王安石:《曹武穆公玮行状》,杜大珪《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四三。
39 郭倪:《侍卫马军司题名记》,载于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二六《官守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0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六~七,中华书局1957年影印本。
41 《东都事略》卷一一九《外戚传》。
42 《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二之六~七。
43 《东都事略》卷二七《曹彬传》。
44 李纲:《梁溪集》卷五0《乞种师道听节制札子》,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5 《靖康要录》卷一、卷三,台湾文海出版社1967年影印本。
46 王明清:《挥麈录·前录》卷二,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7 《宋史》卷二五七《吴廷祚传附元辅、元载、元扆》。
48 《宋史》卷二五一《慕容延钊传附德丰、德琛》。
49 《宋史》卷二五四《侯益传附仁矩、延广》。
50 《旧五代史》卷一二五《折从阮传》,中华书局1976年校点本。
51 《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传附御勋、御卿、克行、可適》;《宋会要辑稿》方域二一之一~二一之八。
52 《宋史》卷二五三“论曰”。
53 《宋史》卷三二六《张昭远传》。
54 《宋史》卷二七五《丁罕传》
55 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八四《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勤威冯鲁公神道碑》。
56 《苏轼文集》卷三一《乞擢用刘季孙状》,中华书局1986年点校本。
57 《宋史》卷二七二《杨业传附延昭、文广》。
58 苏颂:《苏魏公文集》卷六0《西上阁门使王公墓志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9 《宋史》卷二七八《王超传附德用》。
60 《苏魏公文集》卷六0《西上阁门使王公墓志铭》。
61 王珪:《华阳集》卷四九《烈武高卫王神道碑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2 《宋史》卷四六四《外戚中·高遵裕传附公纪、世则》;《东都事略》卷四二《高琼传》。
63 《宋史》卷三四九《姚兕传附麟、雄、古》;《苏魏公文集》卷五四《陇干姚将军神道碑铭》。
64 《宋史》卷三三五《种世衡传附古、谔、谊、朴、师道、师中》、卷二三《钦宗纪》。
65 《宋史》卷三三五“论曰”。
66 范仲淹:《范文正集》卷八《上执政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67 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五二引《两朝国史志》,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68 《长编》卷六三景德三年六月庚戌。
69 韩琦:《改配诸军五服内亲事奏》,载于李之亮等《安阳集编年笺注》之《附录一·韩琦诗文补编》卷七,巴蜀书
社2000年版。
70 李清臣:《韩忠献公琦行状》,载于《安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