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多侧面的剖析。
前面已提到,消除人们误传的办法是“知碛下盐泉,足破其妄矣。”下面就先从碛坝上的盐泉及跟随盐泉而出现的石堆说起吧。



盐灶位置与石阵

 

据《奉节县志》载:奉节历史悠久,夏、商时为荆、梁二州之域。公元前1006年,周灭商,奉节乃巴之属国——夔子国属地。前633年,夔地并为庸国之鱼邑,属楚。前601年,庸叛楚,楚联巴、秦共灭庸,三分其地,鱼重归于巴。前316年,秦灭巴,鱼邑属秦。前314年,秦于巴国之地置巴郡,领11县,鱼邑改称鱼复,序列第九。前216年,鱼复隶属益州之巴郡。公元194年,刘璋分巴为三郡,鱼复属固陵郡。201年改固陵郡为巴东郡,郡治鱼复。216年恢复固陵郡名。221年,复巴东郡名。222年,刘备从夷陵败退白帝城,改鱼复为永安县。583年改永安为人复,属信州。619年改信州为夔州。649年改人复为奉节⑨。

鱼复浦上有盐泉数眼,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古人就在盐泉附近的碛石滩上,将卤水加工煮制成白盐,故有白盐碛之称,卤水流出地面时,有硫化氰等同生气散发出来的臭鸡蛋味,白盐碛又俗称为臭盐碛。梅溪河在此汇入长江,由北向南横切碛坝,将鱼复浦分为东西两部分。石堆遗址见于东半部分,这里恰好是奉节的盐业生产所在地,盐灶和八阵图均位于鱼复浦的东半部分。

现在,我们看到的还仅仅是从盐泉到盐灶,从盐灶到石堆,从石堆到八阵图的表面景象,接下来需要探析的是石堆与八阵图的内在联系,即这些石堆的结构在军事防御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盐灶结构与石阵 
  
渝东地区的旧盐灶,除个别地方因盐泉分散、出卤量小、地势狭窄而灶形差异较大之外,其余各地,尤其是几个主要产盐重地之间,盐灶的灶形差异很小,几乎相同。而白盐碛上的盐灶却比较特殊,有别于任何一个盐场,需要作单独的介绍,但在介绍白盐碛的盐灶之前,更需先对各盐场普遍使用的盐灶有个基本的了解,才好对比和参照。现以云阳盐厂的旧灶为例:图五是一幅云阳盐厂的旧盐灶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灶的前端平面上是两口大圆锅,圆锅下面是炉膛,炉膛高度为1000—2400毫米,炉床倾斜约45度,炉床下面是下硐,下硐深约2000毫米,功能是通风和除碴,这样,盐灶总的高度达4400毫米,但工人的作业面却是在稍有斜度的平面上。所以,盐灶一般都要选择在有土坎的地形上,如彭水郁山盐场、(请看图六) 巫溪大宁盐场、田坝盐厂、忠县涂井盐场、◇井盐场、开县温汤井盐场等,都是选择在这样的地形上开设盐灶。如果没有这样的地形可利用时,就要人工挖槽、保坎,来造成这样的地势,以满足制盐设备及工艺上的需要,云阳盐厂即是如此。 
白盐碛之所以有别于渝东任何一个盐场,主要原因是:第一、它是季节性的生产,要与洪水抢时间,洪水来临时,不但要停产,所有设备均要搬走,否则,将被洪水全部冲毁,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建造永久性的厂房,只能建临时性的简易盐灶。第二、既然是临时性的简易灶,就不可能有成规模的龙灶,即十几口锅的双条形灶,只能设单锅单灶、后来出现的四锅排灶,实为四个并列的单锅灶,并不改变盐锅与石堆一对一的比例关系。这样,有一口盐锅必有一个石堆,一个石堆犹如一个地堡,一座盐灶就是一个独立的地堡,群体盐灶就象地堡群一样分布在白盐碛上。第三、这里是一片碛石沙滩,没有土坎可以利用,建的又是临时性的盐灶,就不可能去搞大面积的挖槽、保坎,只好将盐灶建在平坝之上,这样,盐灶的主体必然要高出地面。从各地盐灶的结构看,锅面至炉膛底部的高度均在两米左右,这样高的作业面,人在地平面上是无法操作的。盐工必须站在盐锅旁边,才能作业,为此,就得加大灶体厚度,顶部不得少于600亳米,往下还要保持一定的坡度,才能满足盐工行走的空间和盐灶的稳定,其形状就与自贡市燊海井目前保留的两三口单锅灶相似,(请看图七) 并与前面所云:“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的八阵图高度相接近;但燊海井的盐灶是烧天燃气的,结构简单,只要有炉膛就行,而白盐碛的盐灶则是烧柴和煤的(古时烧柴,近代烧煤),因此,炉膛更高、灶壁更厚、灶体更坚固。除此,炉床下面还必须挖掘通风、除碴地沟,名曰下硐,这样的下部结构又与云阳盐灶相接近。这种将所述两种灶形结合在一起的灶——即上部如燊海井的盐灶,下部象云阳县的盐灶,就具有了军事上的特殊用途,尤其在军事防御期间,更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图八是白盐碛上单锅灶的剖面图,从图上可以看到,盐灶的上部恰好是冷兵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