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鱼复浦上的八阵图与盐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器时代的一个战斗堡垒,里面能够容纳三至五人,可向外监视、观察敌军动向,亦能对外发射弓弩;弓弩用尽后还可投掷石块,这里的石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会有弹尽之时;加之此处水源丰富,不缺水喝,利于备战。战时只要在灶壁上部开凿射孔,盐灶就被改造成为高五尺余、并有女儿墙的地堡,战斗功能就更加完善。盐灶的下部还有一道便于通风和除碴的地沟,战时可作为隐蔽和埋伏兵力的掩体。如将各灶的地道连通成网,就是一个庞大的集群堡垒,各个堡垒之间,可以互相依托、互相策应、互相支援。这样,既能形成强大的群体合力,又可以逸待劳、隐蔽待敌、灵活机动地给敌人以出奇不意的打击,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小股敌人进来,便有来无回,大股敌人来了,也不敢轻易冒进,至少可阻滞敌军步伐、打乱敌军部署、延缓敌军行动,为本军的调动、部署或转移争取到宝贵的时间。从而,为本军取得战争的胜利创造良好战机,实乃一个既能迷惑敌人,又能主动出击的理想防御阵地。只要组织得当、指挥得力、配合得好,就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克服兵力不足的矛盾。这样的场地,不用说诸葛亮这个历史上少有的天才军事家,只要稍为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加以充分利用。所以,小说作者把这些盐灶描写成威力强大的的八阵图,并不算夸张,其中的种种神秘现象亦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还需一提的是,所谓阵势,无非是指巧妙地组合用兵,充分发挥组群兵力的系统优势,达到扬长避短,克敌致胜的目的;石阵乃是借用石堆既能隐蔽士兵、又能主动出击的特殊结构而巧妙地用兵,至使敌人在不知情、不摸底的状态下,糊里糊涂地遭到袭击。反之,不用兵就不成其为阵、有石堆而无兵,就不叫石阵,如放弃石堆而不用,将反为敌人所用。因此,只有巧妙地用兵,才能发挥石阵的强大威力。有兵藏在其中,才会有种种神秘现象出现。
盐灶与神奇现象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对鱼复浦上煮盐时的景观是非常了解的,他将这些景观揉和在八阵图的故事之中,就演化成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如:“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哨马回报,并无一人一骑”。“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桠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等。这些描写读后令人生畏,有神秘莫测之感。但只要把现场的具体环境和煮盐时的情境相对照,就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神秘了。譬如:“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就是盐灶在碛坝上的分布情况;而“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就写出了盐灶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恰好是盐灶煮盐时蒸汽蒸腾时的情境。又如:石阵中出现的“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有如剑鼓之声……”的情形,也很容易造成,只要事先在盐灶的通风、除碴道内埋伏一些士兵,带上扬沙工具和剑鼓,到时候,待指挥将领一声令下,一起喊杀,并敲击剑鼓,同时向外扬起沙石,神秘现象便会立即显现,随着沙石的堆积,亦会出现“怪石嵯峨,槎桠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的奇观。至于“忽然狂风大作”及“江声浪涌”的情境,则是由鱼复浦的特殊位置,于特定时段内,出现的自然气象所致,因为鱼复浦位于夔门关之上,与瞿溏峡峡口相对,正当风口之处,随时有阵风袭来,傍晚犹甚,陆逊入阵,时逢日暮之时,遇上起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就不足为怪了。
拨开八阵图种种神秘现象的面纱,我们看到的是:盐灶结构如同地堡;盐灶的分布如同石阵;碛坝上的煮盐场景构成了八阵图中的神秘现象;鱼复浦在特定时段内出现的气象变化,也为八阵图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于军事防御,确能阻敌于一时,以获得调整部署、扭转战局的宝贵时间,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搞活战争全局而发挥巨大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鱼复浦上八阵图的故事,史无记载,显系罗贯中写小说时虚构的情节,但诸葛亮作八阵图却真有其事,史藉中亦多有记载。至于鱼复浦上八阵图的真与假,或许是亦真亦假、或许为半真半假,假者:诸葛入川和刘备败退白帝城,均在丰水季节,没有布设石阵的客观条件,更无石堆及石阵出现。真者:诸葛亮作八阵图乃有史为证,且记载较多,加之盐灶及煮盐场地具有防御阵地的功能,为一天然防御阵地。战争乃敌我双方面对面的拼杀,对战斗员而言,就是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对指挥员而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伤亡。要达此目的,就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既能隐蔽自己,又能发扬火力(指发挥兵器作用)的地形和地物。鱼复浦上有如此好的地物,必为诸葛所利用。现可综合、归纳成以下几点,作为对全篇的小结:第一、诸葛、刘备均于丰水期来到白帝,此时鱼复浦被江水淹没,无石可聚,也无石堆现出。第二、从诸葛亮聚石为堆到刘备败退白帝城,已相隔十年,鱼复浦年年遭洪水袭击,聚成的石堆不可能完好地保存到十年后还能发挥作用。第三、鱼复浦上有盐泉,奉节从古产盐,鱼人依之建国,制盐历史悠久。因而年年修复旧灶,岁岁垒砌新灶,年复一年,留下大片石堆,才有“冬季水退,复依然如故”的景观。第四、八阵图与盐灶的位置相重叠,石堆的数量和高度亦相接近,因此,盐灶与八阵图本为一体,盐灶即是八阵图,八阵图亦是盐灶。第五、从现场遗址发现,在遗存的集卤池和石堆里,均混夹有建筑用的胶凝材料,说明石堆是为满足制盐生产所需的建构筑物,并非一般的聚石为堆;石块与胶凝材料凝固在一起,是石堆能够留存至今的主要原因。第六、鱼复浦上的盐灶群,具有防御阵地的功能、又有壮观的石阵景观,还有许多特殊景象,容易与八阵图相联系,自然成为小说创作中最理想的实物原型。第七、八阵图里的神秘现象,除一部分由隐蔽在石阵中的人力制造外,其余皆为煮盐场面的再现。以上各项足以证明,鱼复浦上的石堆群,是历代制盐留下的盐灶,八阵图是盐灶经改造后用于军事防御的产物。
还需一提的是,所谓阵势,无非是指巧妙地组合用兵,充分发挥组群兵力的系统优势,达到扬长避短,克敌致胜的目的;石阵乃是借用石堆既能隐蔽士兵、又能主动出击的特殊结构而巧妙地用兵,至使敌人在不知情、不摸底的状态下,糊里糊涂地遭到袭击。反之,不用兵就不成其为阵、有石堆而无兵,就不叫石阵,如放弃石堆而不用,将反为敌人所用。因此,只有巧妙地用兵,才能发挥石阵的强大威力。有兵藏在其中,才会有种种神秘现象出现。
盐灶与神奇现象
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之前,对鱼复浦上煮盐时的景观是非常了解的,他将这些景观揉和在八阵图的故事之中,就演化成许多不可思议的神秘现象,如:“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逊不信,下马登高望之,杀气复起”。“逊见日将西沉,杀气越加”。“哨马回报,并无一人一骑”。“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但见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槎桠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等。这些描写读后令人生畏,有神秘莫测之感。但只要把现场的具体环境和煮盐时的情境相对照,就不觉得奇怪、也不觉得神秘了。譬如:“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并无人马。”就是盐灶在碛坝上的分布情况;而“四面八方,皆有门有户。”就写出了盐灶的形状和结构特征;“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恰好是盐灶煮盐时蒸汽蒸腾时的情境。又如:石阵中出现的“一阵杀气,冲天而起”。“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有如剑鼓之声……”的情形,也很容易造成,只要事先在盐灶的通风、除碴道内埋伏一些士兵,带上扬沙工具和剑鼓,到时候,待指挥将领一声令下,一起喊杀,并敲击剑鼓,同时向外扬起沙石,神秘现象便会立即显现,随着沙石的堆积,亦会出现“怪石嵯峨,槎桠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的奇观。至于“忽然狂风大作”及“江声浪涌”的情境,则是由鱼复浦的特殊位置,于特定时段内,出现的自然气象所致,因为鱼复浦位于夔门关之上,与瞿溏峡峡口相对,正当风口之处,随时有阵风袭来,傍晚犹甚,陆逊入阵,时逢日暮之时,遇上起风,是情理之中的事,就不足为怪了。
拨开八阵图种种神秘现象的面纱,我们看到的是:盐灶结构如同地堡;盐灶的分布如同石阵;碛坝上的煮盐场景构成了八阵图中的神秘现象;鱼复浦在特定时段内出现的气象变化,也为八阵图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于军事防御,确能阻敌于一时,以获得调整部署、扭转战局的宝贵时间,可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为搞活战争全局而发挥巨大作用。
结 语
综上所述,鱼复浦上八阵图的故事,史无记载,显系罗贯中写小说时虚构的情节,但诸葛亮作八阵图却真有其事,史藉中亦多有记载。至于鱼复浦上八阵图的真与假,或许是亦真亦假、或许为半真半假,假者:诸葛入川和刘备败退白帝城,均在丰水季节,没有布设石阵的客观条件,更无石堆及石阵出现。真者:诸葛亮作八阵图乃有史为证,且记载较多,加之盐灶及煮盐场地具有防御阵地的功能,为一天然防御阵地。战争乃敌我双方面对面的拼杀,对战斗员而言,就是要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对指挥员而言,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尽可能地减少自己的伤亡。要达此目的,就要千方百计地利用既能隐蔽自己,又能发扬火力(指发挥兵器作用)的地形和地物。鱼复浦上有如此好的地物,必为诸葛所利用。现可综合、归纳成以下几点,作为对全篇的小结:第一、诸葛、刘备均于丰水期来到白帝,此时鱼复浦被江水淹没,无石可聚,也无石堆现出。第二、从诸葛亮聚石为堆到刘备败退白帝城,已相隔十年,鱼复浦年年遭洪水袭击,聚成的石堆不可能完好地保存到十年后还能发挥作用。第三、鱼复浦上有盐泉,奉节从古产盐,鱼人依之建国,制盐历史悠久。因而年年修复旧灶,岁岁垒砌新灶,年复一年,留下大片石堆,才有“冬季水退,复依然如故”的景观。第四、八阵图与盐灶的位置相重叠,石堆的数量和高度亦相接近,因此,盐灶与八阵图本为一体,盐灶即是八阵图,八阵图亦是盐灶。第五、从现场遗址发现,在遗存的集卤池和石堆里,均混夹有建筑用的胶凝材料,说明石堆是为满足制盐生产所需的建构筑物,并非一般的聚石为堆;石块与胶凝材料凝固在一起,是石堆能够留存至今的主要原因。第六、鱼复浦上的盐灶群,具有防御阵地的功能、又有壮观的石阵景观,还有许多特殊景象,容易与八阵图相联系,自然成为小说创作中最理想的实物原型。第七、八阵图里的神秘现象,除一部分由隐蔽在石阵中的人力制造外,其余皆为煮盐场面的再现。以上各项足以证明,鱼复浦上的石堆群,是历代制盐留下的盐灶,八阵图是盐灶经改造后用于军事防御的产物。
参考文献:
①、《奉节县志》·卷三十二·第一章·第四节·第707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
②、《奉节县志》·卷三十二·第一章·第四节·第707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
③、陈寿:《三国志》·卷用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备·第598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④、陈寿:《三国志》·卷用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备·第600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⑤、陈寿:《三国志》·卷用三十二·蜀书二· 先主备·第600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⑥、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巴志·第十三·第3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一版。
⑦、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第623页·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8月第一版 。
⑧、《奉节县志》·卷三十三·第一章·第五节·第734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
⑨、《奉节县志》·卷一·第一章·第一·二节·第54—55页·方志出版社出版·1995年12月第一版。
⑩、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卷一·巴志·第十三·第37页。上海古藉出版社出版·1987年第一版。
⑾ 、《万县地区盐业志》·第二篇·第一章·第二节·第56页·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2月第一版。
⑿ 、林振翰:《盐政辞典·奉节》·卯六十四页·中州古藉出版社出版·1988年12月第一版。
上一篇:《白银资本》研究综述
下一篇:日常生活批判与社会科学范式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