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西部的大开发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开始的资源开发,经济开发,到现在的文化开发,人们已经渐渐地意识到了这一宏伟工程的复杂性,应该说,人们的观念正在日趋成熟。但是,事情恐怕比预想的还要复杂。这是因为现在所谓的开发,基本上还处于西部汉族地区的开发,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因民族间文化差异而引发的民族问题,将会逐渐显现出来。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现代化是无可抗拒的,因为它最大限度地解放了人类自身,但现代化同时又是一柄双刃剑,她在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在同化着人类,使你在巨大的经济诱惑面前,不知不觉地丧失掉自我,丧失掉人之为人的最可贵的一面——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更严重的问题还在于,今天我们所狂热追求的所谓“全球化”、“现代化”,事实上已经包含有许多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因子。我们的对手在宣传“全球化”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地地道道的西方标准,他们所希望的“全球化”,实际上就是美国化。如果我们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而不加选择地追赶这种“全球化”,最后只能像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去追逐一个财大气粗的富翁,永远不可能得到人家的正眼。当然,与国际接轨尽管会给我们带来许多风险,但它已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所以现在我们所能考虑的不是是否与国际接轨,而是怎样与国际接轨,才能在世界文化合流的大潮中独立潮头?怎样才能在茫茫人海中不丧失掉自我,并以独具品味的文化贡献,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现在有许多少数民族已经寻找到了与世界接轨的资格,如藏族挖掘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格萨尔》,纳西族保存下了人类环保史上的经典之作丽江古城,侗族创造了美丽的风雨桥、鼓楼以及多重部“打歌”,赢得了国际文化界的赞誉……,在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我们56个民族是否都意识到了整理自己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呢?一个民族要想被世界接纳,就必须具有自己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是强打精神装出来的,他必须有自己的干货。因此,作为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工作者,必须经常检点自己的文化行囊,看看哪些是“入世”的资本,要妥善保留,发扬光大,哪些已经成为前进中的累赘,必须抛弃。哪些还需要继续挖掘。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西部大开发这一宏伟工程的软件,政府文化部门,肩负的历史使命相当沉重。

更新观念:我国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过程

必须解决的几个观念上的问题

上层建筑永远服务于经济基础,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作为一地的文化部门,在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如何审时度势,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是每位文化工作者都应思考的问题。就文化工作而言,我是个绝对的外行,但我想,伴随着大规模的经济开发,我们的文化部门的许多传统观念恐怕面临着一个更新的问题。

1,树立西域中心说观念。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域外文明都是通过西域传入内陆的,但人们在谈到西域时,更多的是隔膜,因为中原中心说一直在无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故而人们很少愿意生活在西域。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到西部开发的历程。我们在做宣传工作时,应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大中国的观念。事实上也是这样,从地理的角度看,兰州、西安甚至重庆才是中国的中心,乌鲁木齐才是亚洲的中心。西部与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在地理位置上是最近的。这种中心与边缘观念的改变,再加之西域文明史的宣传,无形中就会拉近人们与西域的距离,减轻创业者心理方面的重负。

2,更新我们的资源观念。中国是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尽管只占到全国人口的12%,但其所占土地面积却高达62·5%。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这些兄弟民族绝大多数生活在祖国边疆,特别是西部边陲。那里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实施及时开发,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而且还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增强国力,使我国尽早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但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资源的同时,也应清醒地意识到西部所处地理位置是古代风水思想上所谓的“上风上水”,如果盲目开发,不但会造成资源方面的浪费,同时也会因环境的破坏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生态平衡。因此,从长远角度计,在地力资源的开发上应慎之又慎,许多处于可开发与可不开发的自然资源,尽可能不开发。以往,人们一提到资源,想到的首先就是石油、天然气、土地或矿山,这些大自然的恩赐固然是资源,但被人们称之为穷山恶水的原始山野,充满传说故事的龙潭虎穴,历史悠久的古老宅院,赏心悦目的民间歌舞,隆重盛大的民俗节日,琳琅满目的传统工艺,又何尝不是一种可资开发的潜在资源呢?与有形资源相比,这种无形的文化资源可能更具潜能,只要我们认真保护,科学开发,这里将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这方面的开发上,丽江、中甸、三江、石林都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甜头,有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不但受到国内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有的还登堂入室走进世界艺术殿堂,甚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发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已初现端倪。但也有一些地方因为不懂传统文化不可恢复的特点,拆真造假,破坏了本属于自己的文化资源,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借鉴。

文化的产业化不但可以使我们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使我们获得可持续性发展,使我们所属的地方文化优势,轻而易举地转化为地缘优势,人文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这种转轨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不是破旧立新,而是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然延伸,故而少有阵痛,更不会以环境的破坏作为代价,其优势显而易见。

3,重新树立扫盲观念。历史上,中国开展过许多次扫盲运动,但目的都是扫除文盲。现在,随着西部的开发,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这便是如何扫除“族盲”。

由于地域等方面的原因,以往人们对民族地区文化独特性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这在文化生存环境相对封闭、相对独立的年代问题并不很大。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民族间的接触,文化间的碰撞,将会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现象,为了减少不必要的误会,人们很早便将“入乡问俗”作为一个规矩被保存下来。为了能使民族间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各种误会减少到最小程度,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介绍少数民族文化,使人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他们,并在了解的过程中获得彼此的认同。从前有些朋友对我说,藏族实行天葬,看起来很残酷,好好的一个人,死了还要被千刀万剐,切成碎块喂鹰,很难理解。与此同时,我也听到过藏族朋友对汉族丧葬习俗的不解,他们说汉族成天讲人死上天堂,但不知为什么人一死就被埋入“地狱”?其实,任何葬俗都是这个民族传统哲学观念的具体显现,对于其他民族匪夷所思的习俗,在该民族的哲学构架中都能得到非常合理的解读。以葬俗为例,藏族之所以实行天葬,是因为他们相信人死后灵魂能够升天,在没有现代文明的时代,升天的最好方式就是通过鹰来实现。汉族相信入土为安,所以汉族地区实行土葬。人们在关照异文化的过程中,之所以多有不解,原因在于人们对其传统观念的生疏。解读一个民族,应该首先从文化开始,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认同,才会有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安定,西部大开发才有保障。因此,大力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文化,应尽早地提到我们文化宣传工作的议事日程。

4,树立多元文化是一笔巨大精神财富的观念。明眼人不难看出,近五十年来,我国对少数民族地区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政治到经济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