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过程中我国文化部门的观念转型与肩负的历史使命(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基本上采取的是一体化措施,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理解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也确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文化方面,我们并没有采取简单的一体化政策,而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在民族文化的认同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这也是我们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但从总的方面来说,我们在文化认同方面所做的工作尚待加强。

我们在东部开发过程中,经济开发是成功的,但相比较而言,文化建设却存在许多问题,这一点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应引以为戒。另一个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问题是,东部开发基本上是在一个比较单一的民族间进行的,它所表现出的矛盾更多的是一族之内的矛盾,而西部开发则要涉及几十个民族,没有文化的沟通与认同,就会在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引起不必要的民族纠纷,甚至会影响到整个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毫无疑问,文化的认同决不等于文化的同化,恰恰相反,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对多元文化的认可。以往,有些人也许一直将多元的民族文化视为政治一元化的障碍,其实,这种观点要不得。正如动植物学家一直在强调动植物品种多样性一样,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来说亦极为重要。因为它可以为人类的文化创造,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为多彩的基因。多元一体的文化构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繁荣,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这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一笔极为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对此,我们必须百般关爱,把它认真地保护起来。 

也许有人会说,变化是文化发展的自然法则,不破不立,旧文化消失了,还会有新文化产生出来,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意维护过时的传统。这种观点是极其错误的。这是因为:

首先,我们必须看到,传统文化是特定时间、特点背景、特点历史环境下产生的特定文化,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破坏了就是破坏了,推倒后再建,施工质量再好,也不是文物。因为文物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你不可能都复制出来。

其次,作为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它在创建新文化的过程中,具有着其他文化所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搞生物遗传的科学家们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生物基因库的建设。以水稻为例,人们在建立水稻基因库的过程中,人们采集的标本不是现有的人工稻的最好品种,而是生长在河湾的野生稻。这是因为野生状态下的植物具有极强的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着植物生长过程中所应有的一切最优秀的品质。将不同种系的野生品种杂交,就会将不同植物的最优秀的品质,遗传到人工品种上来。但人工品种则没有这个特点,所以人们在建设植物基因库的过程中只搜集这种原生态植物。在这里,我们反复强调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事实上也就是要在大开发之前建立起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基因库,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文化保存下来。保存它的目的,一是以后可以用它来复制更新的文化——如服装设计师可以根据保存下来的少数民族的桶裙,设计出最时髦的时装,艺术家可以用少数民族中最优秀的民歌民谣,创作出最赋现代气息的音乐歌曲。以乐曲为例,我们现当代乐坛上的许多著名乐曲,都是从这个基因库中调取资料,创作而成的。电影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小提琴曲《梁祝》、动画片《百鸟衣》都是根据民间素材创作出来的。相反,如果你以为《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梁祝》这两组曲子很美,而以它们为基本素材进行再创作,不但会落得个抄袭之嫌,碰上法律官司,而且也很难创作出什么好的曲子。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对于新文化的创造,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没了它,新文化的产生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角度来说,对传统文化进行切实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应该从长计议。

 





最后我们还应提及一点的是,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政治斗争的需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展开,西方某些人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所谓“西藏文化灭绝论”或“少数民族文化灭绝论”。正如上面我们所说的那样,现代化确实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提高兄弟民族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但是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对少数民族贫困的生活状况置之不理。这一点是由我们党的性质、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决定的。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展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这样,我们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将那些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尽量保存下来,用事实回击某些别有用心者的攻击。

5,澄清少数民族文化落后的观念。以往,人们在评价少数民族文化时,常常因其经济上的落后,而认为其文化自然也是落后的。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公允。所谓文化,其实它的所指只是一种人们的生活方式,而这种生活方式又是由具体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说,一种文化只要它适应了它所存在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就是科学的,我们没有理由用我们的的价值观去评价其他文化。举例来说,汉族吃饭用筷子,洋人吃饭用叉子,你能说用叉子的就一定比用筷子的科学吗?在现代化的今天,许多发达的农村地区因过多使用化肥、农药,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反倒是少数民族地区科学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使自然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所谓的现代化农业已经走入歧途,许多人认为落后的少数民族农业,很可能就是未来中国农业的楷模。

深入调查,摸清国宝:

我国文化工作者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此必须发扬光大;另一类属于中性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可能已经失去了旧有功能,但只要对社会进程不产生负面影响,我们也应该加以保存、开发和利用,如图腾崇拜,传统的民族节日等等;在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有些民俗已明显落伍,有的甚至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绊脚石,如中国西南地区的施蛊巫术等等。当然,这类文化遗产同样具有文化史价值,应该抓紧调查,认真研究,使之不至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桩悬案。同时,也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陋俗,通过移风易俗,使我们的民族兄弟早日走出迷惘的阴影。

按着国际惯例,文化遗产常被划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两大部分,前者指的是文物,而后者指的是民间工艺、民间文艺、民间艺术等等。在国外,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常被国家文物局(文化财管理局)命名为“第某某号国家文化财”或“国宝某某号”。如韩国江陵的端午龙舟竞渡,安东的假面舞等等。政府为它们建有特定的传承馆,指定了特定的传承人,这样一来,不但活跃了一地的群众性业余生活,保存了一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同时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作为旅游项目之一,也增加了当地政府和民间人士的收入。从政治上说,它无形中也增强了当地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了政府与民间的情感交流,这种思想工作如润土的春雨,虽然没有大的声势,但服务到家,深得民心。

我以为,我们的文化主管部门今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像搞十套集成那样,进行一次全国性的大规模普查,看一看我们优秀的民间文化遗产究竟有多少?最优秀的羌族碉楼在哪儿?最优秀的打歌出自那个乡?最优秀的泥塑艺人是谁?最有代表性的窑洞在什么地方?那个地方的民族服饰最有特色?摸清这些国宝的家底后,上报国家文化部,并以政府名义,分门别类地进行命名,同时作为特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广开去。以前,我们的文化部门只是花钱单位,故我们所做的一切常被民间称之为“花钱事业”。其实,我们的工作完全可以进入市场。我们可以推出文化产品,开发文化市场,在获取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