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17世纪晚期起,江水的含沙量越来越高,洞庭湖的淤浅速度逐渐加快.道光十二年举人巴陵吴敏树说:“往闻故老言湖身淤浅,如艑山取鱼处,渔人言,较往时深减丈许,他处可知。”④而随着清前中期人口的急剧增加,淤浅的肥沃湖土不可避免成为围垦对象。乾隆时,严有禧说:“数年以来,民围之多,视官围不止加倍。”⑤郭嵩焘所记父老之言也说,“乾嘉盛时,濒湖开垦无虚土”⑥。道光年间,魏源说:“自江至澧数百里,公安、石首、华容诸县,尽占为湖田。”⑦由于淤浅、围垦,到道光年间,洞庭湖的面积、容积大为缩小。魏源又说洞庭湖“向日受水之区”,因围垦“使去其七八矣”。道光中,俞昌烈说:“今之洞庭,非三十年前之洞庭也,是以容纳无地,故近年江水之为患也甚矣。”⑧道光末,湖北监利人王柏心说“今之洞庭,非昔之洞庭也,阔不及向者之半”⑨。这些说法中,有的虽不免夸大,但清康熙以降,洞庭湖总的趋势是因淤浅、围垦而致容积、面积明显变小,则为不争的事实。18世纪初的康熙末年,《大清一统舆图》上的洞庭湖,其天然水面积只有约4300平方千米了⑩,而到19世纪中的道光年间,洞庭湖的天然水面积应该更小。
由于洞庭湖容积、面积的萎缩,导致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小,堤垸越修越高,江堤湖垸大规模垮塌的潜在危险越来越大,这从上述道光年间诸人的言论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到咸丰、同治年间,随着荆江南大堤分别于1852年、1870年在藕池、松滋相继溃口,潜在的危险终于开始变为现实:太平、松滋、藕池、调弦四口分流入湖局面的出现,洞庭湖区堤垸大规模垮塌,造成了洞庭湖天然水面积的一度短暂扩大至5400平方千米⑾,但此景不长,洞庭湖很快又延续着淤浅、萎缩的过程,直至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湖泊面积只有2740平方千米了(参见图4)。关于近几十年洞庭湖变迁的相关论述很多,笔者于此不赘。
____________
①据上揭卞鸿翔著作第67页.按:卞鸿翔认为《广舆图》可用于量算面积,但又对量算出的结果不相信。
②参见(道光)《洞庭湖志》卷1《舆图一》之“洞庭湖三府二州八县四大水入湖全图”。张修桂据此图并参以现代地图估算其面积为6000平方千米,当可信。
③(明)王士性《广志绎》卷4《江南诸省》。
④(光绪)《巴陵县志》卷11《建置志四》引。
⑤(清)严有禧:《查垦滨湖荒土移详》,收入(光绪)《湘阴县图志》。
⑥(光绪)《湘阴县图志》卷25《物产志》。
⑦(清)魏源:《湖广水利论》,见《魏源集》,中华书局,1976年。
⑧(清)俞昌烈:《楚北水利堤防纪要》卷1《洞庭湖记》,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⑨(清)王柏心:《导江三议》,收入所纂(同治)《监利县志》。
⑩据卞鸿翔上揭书第72页。
⑾据卞鸿翔上揭书第75页。
五 余 论
综上所论,笔者以为,历史时期洞庭湖的形成与变迁过程主要有两大控制性因素,一是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一是长江干流的来沙量.前者是内因,后者是外因。洞庭湖的早期之所以扩展很快,是因为受长江干流的泥沙影响很小。唐后期以至清初洞庭湖之所以能保持长时期的巨大水面,是因为此间洞庭湖地区的沉降速度与长江干流来沙的淤积速度大致处于平衡状态。清中期以来,洞庭湖萎缩速度之所以明显加快,则是因为长江干流来沙的淤积速度已快于洞庭湖地区的沉降速度,原有的平衡状态被打破。随着三峡大坝工程竣工蓄水,长江干流的来沙量已经大幅度减少,这样,未来洞庭湖的盈缩变化主要取决于洞庭湖区的沉降速度。①至于湘、资、沅、澧四水的来沙以及围湖造田对洞庭湖的盈缩变化虽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无论过去还是将来,都不是决定性的。
_________
①按:本文基本观点及初稿形成于2001年上半年。最近,据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rn)2004年11月29日的报道:“有关(地质)专家称。洞庭湖地壳总体呈沉降趋势。沉降特征表明,如果不再大规模围湖造田,并能有效减少泥沙淤积,洞庭湖面积将进一步扩大。”“对定量数据的研究表明,洞庭湖区地壳总体呈沉降趋势,但不同地域有不同沉降速度。湖区中心区的沉降速度大于周边区,平均每年达10毫米左右。沉降速度最大地带集中于湖区北部偏东方向的华容砖桥—沅江漉湖断裂带与岳阳一湘阴断裂带之间,沉降速度每年可达10至25毫米。”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持并证实了笔者的观点。
②采自《潇湘晨报》网(http://www.xxcb.corn.cn)2004年11月26日《浩荡大湖》报道。
The Further Study 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Evolution of Dongting Lake
Abstract: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not reached a consensus on the historical progress of the evo- lution of Dongting Lak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consider that the Dongting Lake area was one scene of plain with waterways and marshlands in B. C. 6000 to A.D. 2nd century, and hadn't been one vast lake; during 3rd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9th century, the body of lake water in the area expanded rapidly; from the middle of 9th century to the last stage of 17th century, the area of the body of lake water was in the period of full bloom; since the beginning of 18th century, with increasing sands from the Yangtze river, the lake had been withering evidently.
Key words: Dongting Lake; evolution; historical prog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