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三重奏(上)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目录

前言 

一. 构建和谐社会三大要素 

(一). “两心调谐”型“心态文化”

(二). “权力制衡”机制

(三). “激发时机” 

二. 古今中外构建和谐社会例证选粹 

(一). 西周前期“成康之治”

(二). 西部基督教文化区启示录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 

三.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道 

(一). 时到机来

(二). 当代发达国家大本大源小考

(三). 真儒精义及其可用性

(四). 中华“心态文化”建设优选方案

(五). “权力制衡”突破口 

 结束语 

 参考资料 

前言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第一次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重要任务和奋斗目标并写进党的正式文件。 

值此中国社会寻求转型方向的关键时刻,执政党正视现实,顺应大势,高瞻远瞩,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新思路,是为体现高度智慧和勇气的重大抉择。今年是中国落实和谐社会的第一年,随着春季人大、政协两会的召开,和谐社会已成热门话题或“关键词”。 

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至高价值体现;是充分发挥人类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建设繁荣发达现代化文明国家,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 

和谐社会是全体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标,其最高纲领,可比拟于孔子的大同论,耶稣的天国说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事实上,今日世界不但距离理想目标十分遥远,即便要实现一般意义上的社会性和谐化也多咫尺天涯,步步荆棘,失败反复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所成功的则往往功亏一篑,难成正果。可说想想容易,做起来“难于上青天”,究其原委,关键在于缺少了一些必备的要素。 

统观一部人类史,古今中外正反历史经验表明,就内因而言,构建和谐社会必备三大要素: 

(一). “心态文化”-大本大源

(二). “权力制衡”-保障机制

(三). “激发时机”-催活因素 

三者互相配合、协调、成全,方能造就一阕功德圆满,金声玉振的和谐社会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即便已经处于“激发时机”,如果大本大源,保障机制尚在乌有之乡,纵然罗列缓解社会矛盾的政策措施千百条,总是表面文章,粉饰太平,与真性和谐社会风马牛不相及也。 

本文就三大问题试论于下:一. 构建和谐社会三大要素,二. 古今中外构建和谐社会例证选粹,三. 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道。 

一. 构建和谐社会三大要素 

(一). “两心调谐”型“心态文化”

(二). “权力制衡”机制

(三). “激发时机” 

(一). “两心调谐”型“心态文化” 

一部欧几里德(Euclid)《几何原本》,以开宗明义若干不证自明、主导全书的数学公理(Axiom)为始基,没有这个大本大源,何来高高堆砌的定理大厦?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万物之灵”的人类来说,主导历史前进大方向的“大本大源”也者,当从“性与天道”(人性和客观规律)出发,循社会性心态调控机理求解。 

“惟人,万物之灵” (《尚书.泰誓》)。人类与一切其他生物不同,特秉“灵性”智慧,这是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从个别中概括出一般,从现象中看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发现和运用越来越多的规律性,预见事物的发展变化进程,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支配自然,不断改善自身生存条件,追求越来越高层次的自由和解放。 

恩格斯把人的需要分为三个层次:生存、享受和发展。(见《马恩选集》第3卷)生存和享受是一切生物的共性,发展则是人类运用特秉灵性能力突破现状,谋求更高层次生存和享受条件的创造性自我超越。 

邓小平指出:“发展是硬道理”。不图发展,人就不成其为人了。 

人类从事一切发展活动的根本原动力,源自趋利避害的利己之心,或称私心,说得学术化一点,就叫做利益驱动或经济动力。人类利己之心来自生物本能,天经地义,不可压抑或取消,否则就会变得苟且偷活,不求进取,甚至落到“开除球籍”、“天诛地灭”、淘汰无存。

人们常说,一个人应该爱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乡里,自己的祖国,懂得“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道理,起而保家卫国,其根本原因都是出於利己的共同本能。吾人称颂集体主义,这个集体必指自己的集体,而非竞争对手或敌方的集体。提倡爱国主义,爱的必是自己的国家,而非敌方的国家。归根到底,即便最夸张的集体主义或爱国精神,总是意味着对於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动原动力即利己之心或私心的不言而喻的肯定。 

发展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负向的。正向者固以利己心为始发驱动力,但以利他(而非损人)为实现利己目的的条件,因而也产生利人的效果。例如许多科技发明创造,当事人因此获得荣誉和报酬,尤可改善民生,造福人类,带动社会进步。负向者损人利己,或损人而实际上未必利己,为害他人以至祸延社会,譬如盗窃、欺诈、抢劫、陷害、凶杀、侵略战争……甚至也毁掉自己。 

利己的私心无疑是人性当中驱动灵性发挥效能的首要的根本要素,但若一个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就会走向以损人利己为特徵的“唯我主义”(Egotism) 或“自私”(Selfishness),驱使灵性为了满足自己超乎动物性生存本能之上的需求而不惜损害他人利益,构成伦理意义上的犯罪,造成上面所说的负向发展。 

在这里,必须强调说明:“私心”(Private Interest)与“自私”(Selfishness)虽然通属广义的利己范畴,却是两个涵义大不相同的词语。在英语中,它们分得清清楚楚,既非同义词,也算不上近义词。就象我们说犬和狂犬,犬是人类的好朋友,狂犬则是捕杀的对象;或者说人和盗贼,怎能笼而统之,等量齐观,混为一谈?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一个“私”字的认识上,几至南辕北辙。浩浩乎中华文明数之不清的乱因当中,汉语“私”与“自私”混淆不分,甚至完全等同起来,是不是算得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果一个人有相当强度的利他之心,即人们常说的爱心或公心(Public Spirit),协同利己之心以调控驱动灵性创造能力,就可能防止以损人利己为特征的负向发展,导向有益社会进步的正向发展。反之,如果私心没有适当的利他之心扶正,就很容易无所遮拦,走上极端,成为自私的唯我主义(Egotism)者,什麽坏事都可能做得出来了。因此,利他之心,就是被公认为“善”的道德观念的滥觞。 

人和禽兽都有一点儿原始的有限的属於本能范畴的爱心或公心,或即有限的“利他”因素,藉以维持或至少暂时维持自己同配偶和生育的後裔等,即社会学家所称“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中血缘和亲密核心成员之间的共存关系,是为接续繁衍物种的起码需要。 

人类的这种原始的本能的爱心非常有限,不见得比其他灵长目动物的本能高出多少,远不足以“自动”地产生堪以调控私心、防范自私的能力,所以人类特秉的灵性与自私相结合导致犯罪,可说是人人与生俱来,在所难免的“天生”恶性性向。据此,基督教神秘难解的 “原罪”(Original Sin)说,不妨借助这样一个简明公式,即:原罪=灵性+自私,作出理性的诠释。 

人类虽然拥有至可宝贵的灵性,但只有靠着超乎传种接代本能以上的“高阶爱心”,方能在首属群体范畴以外的广大人际相处中,有效调控私心,防范自私作祟,形成“合作比不合作好”的观念,从而建立灵性意义上的人类社会,维护人类特秉的创造能力在集体范围联合运行,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性发展进步。 

这种超乎传种接代本能以上的“高阶爱心”,既非天生,也不能遗传,系凭人类特秉灵性创造性思维作用後天领悟、传承、积累、培育、弘扬而来。这个“高阶爱心”是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的必要的条件,否则不用说社会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