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三重奏(上)(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生物概莫能外,皆以享受调谐成功的和谐生活为莫大福祉。 

天赋灵性的人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不受非灵性生物本能追求极限的限制。人生追求幸福不息,一旦达到了某个层次的调谐的目的,又要通过变革去追求更高层次的调谐,永远没有止境,这就是人类独有的“发展”特徵。当然,也只有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调谐,变革才有其合理性质。 

国家、社会、集体、家庭或个人欲求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采行反调谐的变革手段如暴力、战争,都是逆反天道,应为灵性人类所不取的下下策;唯有作为不得已的反制,这种手段始有其合理性和适用性。调谐化途径,通常具有和平渐进的演变形式;历史经验表明,通过人们常说的“和平演变”以寻求优化决策,常常是损失少,收效大,实现社会发展进步的光明坦途。  

人性范畴的“两心调谐”化,乃人生幸福意义上的调谐过程的基础或起点,是“肯定人欲,引上正道”的必要。私心与爱心或公心,应该互为条件,互相依存,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而非互相对立,更不可互相否定。任何个人、集体或社会,欲求经营成功,私心与公心,亦即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两者必须协调得宜,达到一个合乎当时当地环境条件的最佳交会点,方能烘蒸郁衬,相得益彰,花好叶茂,欣欣向荣。这就是人性“两心调谐”原理的要旨了。 

广义而言,调谐不仅是人性两心的优化联合运行方式,也是人与自然的最佳相处之道。今日举世认同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是灵性人类从自身最大利益出发,感悟、发展起来的合理化社会文明观,要求社会发展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决不要对後代人的需要造成危害。没有“可持续发展”,人类世界不可能有持久和平,也没有远大前途可言。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最高境界,实质全在於美轮美奂的“调谐”两字。 

调谐,是包括人际、人与自然,人自身生理和性灵,以及万物之间一切相互关系的优化相处原则──“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中庸章句》)。 

以上概论,从“大本大源”出发,揭示了灵性人类发展进步不可不遵,如同千江万川总源头那麽重要的人之所以为人基本原理: 

“灵性──两心──调谐”原理(下文简称“两心调谐”原理) 

其中“灵性”为人类所以区别和超越一切生物之上的唯一的也是至高无上的根据。 

灵性作用如何发挥,系受“两心”联合操控。 

人类的灵性创造能力能否循正道产生既利己又利人的建设性成果;或适得其反,导向犯罪、破坏,以至自我毁灭;或长期自闭,停滞不前,无所长进,略同於非灵性生物而已;或落後挨打,开除球籍,泯灭无存;关键端视两心联合操控的社会性“调谐”水平。 

所谓“和谐社会”,就是社会性“调谐”水平接近和达到当时当地历史条件下的优化极值的结果。 

如果借用数学分析表达形式,可将这条原理分列为十项联立方程式如下: 

1,灵性=创造性智慧(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的独特秉性) 

2,私心=追求自身福祉的原动力,源自一切生物共有的利己本能。 

3,私心+灵性=发展(一切生物中,唯人类在谋求生存和享受之外,特有发展的要求和能力) 

4,自私=私心走上极端,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以损人利己为特徵的“唯我主义”,是负向发展的驱动力。 

5,自私+灵性=负向发展的恶质运行系统(唯人类独有的“原罪”的由来),导致伦理意义上的犯罪,趋於自我否定、自我毁灭。 

6,爱心(公心)=私心经由灵性启迪而升华,转进利他运行轨道的超越形态。爱心(公心)相对独立於私心,堪以调控私心,防范自私;是为灵性人类特秉澈悟成果,道德滥觞。

7,私心+爱心(公心)=人类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所必需的联合调控驱动机制,以“两心调谐”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优化组合。 

8,“崇公抑私”+灵性=发展缓慢、停滞,不进则退的劣质运行系统,自我抑制灵性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免沦为充斥伪善色彩的罪恶渊薮,渐趋淘汰没落。 

9,“破私立公,大公无私”+灵性=另类隐性负向发展恶质运行系统,导致伪善外衣包装下犯罪横行,灵性创造能力活力尽失,趋於自我否定、自我毁灭。表面上看来,这是与“自私+灵性”型负向发展恶质运行系统相对照的另一极端,实质上由于“破私立公,大公无私”的虚妄性,必然沦为自私的伪装形式,但是更富欺骗性。 

10,“两心调谐”+灵性=正向发展优化运行系统――导致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顺畅发挥,灵性人类由此自我肯定,自我超越,体现“极高明而道中庸”,可“与天地叁”焉。 

一种反映灵性两大调节元――私心和爱心(公心)调谐状况的基本伦理观念,可称“心态文化”,一旦成为社会性思想信仰,即主导性的深层社会文化意识,就像一双看不见的推手,隐然操控著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两心联合运行状况进入调谐化区间时,形成正向发展优化运行系统,这双推手应能驱使人类灵性创造能力循正道相对顺畅发挥,推动社会良性发展进步不止。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即按第十方程式实现社会性“两心调谐”,进入正向发展优化运行境界,需要一种体现“两心调谐”化的指导思想体系,深植人心,形成信仰,构成强固的深层社会文化意识――“心态文化”为基础。 

从上面的讨论可见,“两心调谐”化的“心态文化” 是毫无神秘玄怪因素的理性文化,但在广大民众没有受教育机会,媒体落后,并且缺少一种“好有好报”社会机制的时代背景下,传播理性观念,达到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指引人生,谈何容易?事实上,在民智未开的古代世界,一种“两心调谐”化的“心态文化”,更可能借神性宗教为载体,依靠奇迹威慑诱导建立草根性的群众基础,与其他要素相辅相成,有效发挥构建和谐社会的推手作用。 

德国着名社会学家韦伯(Max Weber 1864-1920)在《基督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称赏基督教新教产生的以宗教热忱改造现实生活的心理转变,他以为,正因为这种从“离世修行”转到“现实生活实践”的宗教心理大革命,西方社会才能发展成功资本主义,建成现代化发达国家。 

确认“心态文化”的无形推手作用,不是什么“文化决定论”。韦伯以为:“直接支配人类行为的是(物质上及精神上的)利益,而不是理念。但是,透过‘理念’创造出来的‘世界图像’,经常如路轨上的转辙器一般,规定了轨道的方向,在这轨道上利益的动力推动着行为。人们藉着这种‘世界图像’试图解答下列的疑问:我们愿意‘从何’得到解救,解救之後又‘何所去’,而且----不可忘记----要如何才能获得解救。” 这样的观念暗合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动力观,但又“弥补”了经济动力观鞭长莫及之端(例如解释不清东西方社会发展道路迥然不同的原因),对於诠释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可能有一种发蒙振聩的意义。 

人类社会在“经济动力”这个火车头驱动行进途中,会遇到无数岔道,如果缺乏一种“导人以正”的“理念”作为“路轨上的转辙器”,以维持前进的正确方向,那就难免掉进迷失之海,落入毁灭的深渊,或像中国推背图显示的那样,陷于无休无止循环转圈、无所长进的窘境。 

谋建和谐社会,需要一种足以引导社会和谐化的“心态文化”或“观念文化”为支持。如果没有这种“心态文化”,或者说拥有的是一种反和谐的另类“心态文化”,奢谈什么构建“和谐社会”,岂非缘木求鱼? 



(二). “权力制衡”机制 

“两心”构成一双看不见的推手,起着调控灵性创造能力的作用。为了保障这种调控机制的有效性,维护 “两心调谐”成果不受破坏,必须建立一整套具有制约功能的行为准则,其中具有强制力的最高形式,就是吾人常说的“制衡”了。 

“制衡”者,不仅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