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传统文化是相当熟悉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在他身上表现的是那种映涣大国的自尊和豪迈,是那种胸有成竹的自如与坦然,是那种充满自信的平和与坚定。邓小平对待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也可概括为“继承、纠正、批判、发展”八个字。
一、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传世性精华
在进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条件下,邓小平是非常重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精华的。
比如,他十分重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特别是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他说:“凡是中华儿女,不管穿什么衣服,不管是什么立场,起码都有中华民族的自豪感。”(《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0页)“中国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什么叫爱国者?爱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378,61页)他还说:“现在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甚至有些干部本人,为了出国,为了搞钱,违法乱纪,走私受贿,投机倒把,不惜丧失人格,丧失国格,丧失民族自尊心,这是非常可耻的。”(<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7一338页)正是伟大的爱国主义激发了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为了祖国的利益和荣誉,一代接一代的中国人通过坚韧顽强的奋斗,使古老的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又比如,邓小平十分重视“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的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针对新时期是否还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的问题,邓小平一再告诫说:“我们对于艰苦创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是个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8一259页)“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6页)邓小平科学地回答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条件下,还要不要继续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以及如何保持这一传统的问题。
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还可举出很多的例子。但集中到一点,就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民族精神是从民族文化传统中提炼出来的,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着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是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昌盛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凝聚全民族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的精神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那么,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说:‘’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邓小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就集中体现在这个精神上。今天我们倡导的自强不息、建功立业的积极人生态度,亲土眷园、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J清慷,兼容并蓄、对外开放的博大胸怀,富强民主、文明幸福的宏伟理想和雄心壮志,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要求。邓小平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和新的历史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二、纠正:变革传统文化的迂腐性观念
邓小平在强调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对传统文化中的那些落伍性的迂腐观念进行了变革。事实上,邓小平对传统文化的扬弃,主要是通过观念更新来实现的。正是通过观念的更新,邓小平理论实现了对几千年流行下来的那些不适合当今需要的传统观念的大转换。
邓小平对传统文化观念更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可能作全面而系统的阐述。这里仅从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及个体与整体的关系问题人手作点分析。
首先,在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上,邓小平纠正了“重义轻利”的传统观念。
义利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核心,体现着物质利益与精神追求的关系。中国传统义利观有其合理的成分,如它主张见利思义,先义后利,不义之财不可得。认为“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但是,古代义利观的主导思想是重义轻利,甚至是义利对立的。儒家思想的先驱孔子就是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看待的,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儒家是耻于言利的,他们不仅把义与利看成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而且还看成是治世与乱世的标准。荀况认为:“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邵雍说:“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之七》)显然,传统价值观念在价值指向上是超功利的,即超越行为者自身的物质利益的。这种传统实际土是把利摆在了义的对立面,反对奢侈,主张寡欲,无条件地强调义永远重于利。这种片面强调道德的倾向,不仅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道德本身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