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与文化批判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量词:<狂人日记)  文化  批判

    论文摘要:文章认为,<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和文化全面考察的一个结论,也是他大半生人生经历的一个痛苦结晶。小说既呈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时代主题,又呈现了个人的发现和灵魂的自我拷问这一“个人主题”,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出色地完成了他的文化批判。

    1918年4月,普迅先生作(狂人日记》,同年5月在(新青年)第4卷第5号上发表,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那年,他37岁,正值壮年,这是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35年,赵家璧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建设做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并请当时文坛著名的作家、理论家选辑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建设理论等第一个十年的史料并写出导言。普迅先生负责小说二集的编选,在(导言》中他说:

        在这里(按:指《新青年》)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手达。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息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一八三四年项,俄国的果戈理就已经写了《狂人日记).··…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幕落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异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愉深广……

    这段话值得我们深深体会。首先,普迅先生着手选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显然是自觉地同时也是被主编要求的从史的角度进行的、作为亲历者和参予者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小说创作所作的梳理和衡定。这篇《导言》作于1935年3月2日,是普迅先生晚年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建设留下的重要文献;其次,普迅先生非常自信地认为他的创作“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的确,《新青年》倡导“文学改良”、“文学革命”均是理论上的,直到鲁迅先生《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的出现,才使得理论得到原创的落实,这是文学史的一个基本事实;再次,这些小说的原创性赋予了“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使新文学受到了接受者的欢迎—“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最后,普迅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他毫不隐讳自己受了果戈理《狂人日记》的启发,同时又认为他的《狂人日记》要比果戈理的“优愤深广”。而这“优愤深广”正是抓住中国传统文化的“原罪”进行深刻批判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184。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图存的政治改革之中。但是,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都未能使中国走上民主和富强之路,而在文化思想方面,封建意识形态依然甚嚣尘上,整个社会依然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沉歌。现实的悲剧,迫使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从直接的政治斗争转向思想启蒙,在西学东渐、东西文化大撞击与大汇合的背景下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于是,一场空前激烈、深刻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便在沉歌中爆发了。

    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宜战,这是“五四”时代的主题。普迅以其独特的小说艺术率先呈现这一主题的,便是《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以血缘为纽带的封建宗法制度—家族制度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基础,礼教是封建意识形态的核心,围绕这一基础和核心从根本上对封建文化作整体的否定和批判。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料科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    了丰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将中国传统的仁义道德、纲常名教、家族制度等绵延数千年影响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现象,形象而精辟地概括为两个字—“吃人”,并从纵横两方面呈现了“多数”、“众数”的吃人者。纵向:赵贵翁及狗、路人、狼子村的佃户、医生、大哥等等“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师生仇敌和各不相识的人结成一伙,互相劝勉,相互牵掣”,构成一个“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是一种多数人的社会力量,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旧习惯势力,“有的是看不出面貌,似乎用布蒙着;有的是仍旧青面撩牙,抿着嘴笑”,“大家连络,布满了罗网”,或“逼我自找”,或“以疯子的名目”,或“从来如此”等“老谱”来虐杀,这是狂人面对的“无物之阵”,模糊、朦胧、黑沉沉的如“毫无边际的荒原”fz〕给人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在这个“食人链”中“自己想吃,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相觑”,“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川动物般相噬、相食,自食又食人。

    小说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对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作了深刻的揭露与激烈的批判,同时也凝聚了鲁迅先生痛苦的人生经验,从个人的发现到自我的反思、否定和批判,这是小说文本所蕴涵的“个人主题”。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强调小说的时代主题,而有意无意忽略了鲁迅先生在文本中渗透的个人体验和独特思考,而把握文本的“个人主题”对于全面理解鲁迅、理解作品无疑是很重要的。

    在勃兴的现代西方文化和衰败的中国现实社会这一反差极大的历史语境中,使得鲁迅这样的知识分子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东西方数个世纪所走过的精神历程,进行新的创造,到达时代思想的制高点。近代中西文化冲突中由器物到制度再到心理价值系统的文化嫂变过程,似乎与鲁迅一生从学工学医到从文、从“立业”到“立人”的文化选择路向相一致。尽管鲁迅参加新文化运动较陈独秀、李大钊晚一些,但他一出场,就表现出思想家惊人的深刻性和彻底性,比同时代的任何人更深刻地认清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本质特征,深人到民族心灵深处进行更清醒、更理智也更彻底的自我反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