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生活方面来说,传统文化的糟粕主要表现在迷信愚昧上。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迷信传统的国家,信仰的对象很多很杂,从日月星辰到风雨雷电,从先君先王到神灵上帝,可以说无所不包。尽管中国古代也有若干有影响的科学发明,但缺少科学的理论和传统。为数不多的自然科学成果又往往不是应用于生产实践,而是应用于占卜和迷信活动。例如,我们的祖先虽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却没有像西方人那样借助它带来航海事业的突飞猛进,倒是为风水先生进行迷信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工具。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道德是“大学”,技术是“小道”,甚至“贱学”。这种观念不仅使科学精神不能在中国生根开花,而且导致了愚昧思想。
邓小平对肃清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残余是十分重视的,他关于批判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的观点,对我们认识批判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是有意义的。他说:“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从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干部制度方面来说,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27页)他还说:“封建主义的残余影响当然不止这些。还有,如社会关系中残存的宗法观念、等级观念;上下级关系和干群关系中在身份上的某些不平等现象;公民权利义务观念薄弱;经济领域中的某些‘官工’、‘官商’、‘官农’式的体制和作风;片面强调经济工作中的地区、部门的行政划分和管辖,以致画地为牢,以邻为壑,有时两个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地区办起交涉来会发生完全不应有的困难;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作风;不承认科学和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的极大重要性,不承认没有科学和教育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夜郎自大;等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4页)那么,怎样才能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呢?邓小平认为:“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重点是切实改革并完善党和国家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促进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发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6页)邓小平的论述是十分深刻的,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四、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历史性超越邓小平理论对传统文化发展、创新和超越的内容是多方面的,这里也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个方面是实现了从传统小农观念到现代市场观念的转变。中国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主要社会成员是农民,小农经济是中国占绝对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孕育出来的小农观念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现代市场观念是不适应的。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一系列观念的转变,如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孕育的重农抑商、农本商末观念到当代中国市场经济要求的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观念的转变;从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知足常乐、安贫乐道的小农观念到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倡导的最大利益原则的转变;从小农经济孕育出来的安分守己、小富即安观念到当代中国市场经济倡导的自由竞争、优胜劣汰原则的转变;从小农经济孕育的求稳怕变、循规蹈矩心态到市场经济要求的求新求变、敢于冒尖观念的转变,等等。
再一个方面是实现了从传统宗法观念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观念的转变。中国古代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社会,而宗法社会的正常运转靠的不是民主和法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而是以血亲意识为主体的礼俗习惯。由于最高统治者作为“国父”必然构成人伦秩序的原点,所以,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人治主义即专制主义,是没有民主法制可言的。实际上君主主宰一切,即所谓“君即法”,君主拥有高于法律和统治天下的无限权力。宗法制度下不仅等级森严,而且等级秩序非常坚固,由统治秩序织成的复杂而牢固的人伦关系网,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人独立的民主权利,民主观念、平等意识消融在了贵贱有别、尊卑有等的名分之中。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明确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观点,强调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并把“民主”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目标之一,从而使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法治的独立、平等观念以及契约精神等正在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旧有的人伦秩序和“人治”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