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黄河泛道主要有五支:南路二支,一是由涡河入淮,一是由濉水入泗入淮;东路三支,一是由贾鲁故道经徐州小浮桥入泗入淮,二是由曹县向东经沛县飞云桥入运,三是从上一支再分出一支由谷亭(今鱼台)入运[4]。黄河多沙,多支分流,“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5],结果造成分流诸道纷纷淤塞,并因“南行故道淤塞,惟北趋渐不可遏”[6],具体表现为入运口的不断北移,嘉靖后期,河患频仍,尤其是徐州、沛县、砀山、丰县之间的一带地区,更是洪水横流.,沙淤崇积,运道、民生都处于黄河的严重危害之下,面临这种局势,“束水攻沙”的办法遂应运而生[7]。万历年间,潘季驯采用“束水攻沙”的办法治河,当时是取得一定的成效,对后世的治河也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治河只局限于河南以下的黄河下游,未治理中游,单靠“束水攻沙”,亦决不可能将泥沙全部输送到下游河段,输送入海,时日稍久,河床依然淤高,决溢仍不能避免[8],而且将黄河之患转移到洪泽湖和淮河。但河道却从此基本上固定下来,这条河道大致即现在地图上的淤黄河。

  清代仍和明代一样,漕粮仰给于江南,因此治河仍以保运为主。清朝前期对治河相当重视,大修黄河两岸堤防险工,遇决必堵,虽然决溢仍相当频繁,但未发生过大的变迁,只有局部的改道,如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曾引河,由兰考北至商丘潘口。清朝后期,经济衰退,河政腐败,黄河失于治理,河道淤积愈来愈严重,状况恶化。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黄河在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大决,当时正值清朝政府忙于对付太平军起义,无力堵塞,遂造成黄河北徙改道夺大清河入海,咸丰改道到同治末(公元1874年),黄河呈漫流状况,黄水西北泛封丘,开封、东北淹兰考、长垣,自长垣兰通集下分为二股:一股出菏泽,淹曹县、成武,单县、金乡,一股自长垣、东明又分为二支:一支偏南与前股合:另支出东明,经濮城,范县,至张秋入大清河,即为后来黄河正流。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开始筑堤,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两岸大堤建立,新的河道初步形成[9]。这条河道大体上就是现在黄河的河道。

  隆庆,万历前黄河下游的变迁

    研究明清黄河的变迁状况,主要放在明隆庆、万历之前的二百多年,地域上着重于徐州以上。徐州以下泗水故道,原来是地下河,黄河夺泗夺淮后,尚未造成重大的局部改徙,分流状况也远不如徐州以上突出。

  清代承袭明末河道状况,未有太大改徙。只是乾隆年间在兰阳、商丘间有百余里河道南徙,摆脱了明弘治年间治河相对固定下来的河线,迁徙到现存废黄河一线上,属局部改徙。

  本文根据史料、野外查勘和现代研究成果,主要叙述明隆庆、万历前下游河道的时空变化,主要河段的某些河床特性、沉积形态,以及废黄河固定下来的时间,河床纵向调整得到充分展开后的状态。明清黄河变迁的下限,在1855年铜瓦厢改道。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总河杨一魁概括了明代前期下游变迁:“洪武二十四年决原武黑洋山,经开封城北,又东南绕项城、太和、颍州、颍上至寿州正阳镇入淮,行之二十余年。至永乐九年河稍北入鱼台塌场口。未几复南决,由涡河经怀远县入淮……嗣后又行之二十余年,元弘治二年河复北决冲张秋。经白昂、刘大夏相继塞之,复导河流,一由中牟至颍、寿,一由毫州涡河入淮,一由宿迁小河口会泗。时则全河大势纵横于颍、亳、凤、泗间,下溢符离、雎宿。……正德三年后,河渐北徙,由小浮桥、飞云桥、谷亭三道入漕,尽趋徐、邳,出二洪。……至嘉靖十一年,而河臣建议分导者,始有涡河一支……然当时,犹时浚祥符之董盆口,宁陵之五里铺,荥泽之孙家渡、兰阳之赵皮寨,又或决雎州之地丘店、界牌口,野鸡冈,宁陵之杨村铺,俱入旧河,从亳、凤入淮,……嘉靖二十五年后,南流故道始皆尽塞,或由秦沟入漕,或由浊河入漕。五十年来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明史·河渠志》)

  这一概括,提供了明代前期河道变迁的主要线索。

  一、豫北、鲁西主要黄泛水道

    元代,黄河南徙的口门已上溯到阳武与原武之间,明初、河线经阳武南入封丘境,大抵经古济水方向(在今黄河大堤之北),封丘南、曹州南,至两河口(今菏泽东5公里)分为二,一支东北经巨野、嘉祥北至济宁入运,一支东南经金乡南,由鱼台塌场口入运。这一状态一直维持到1375年以前。封丘,长垣上下河线大致走向是封丘中滦,在今荆隆宫西3公里钟滦城,永乐八年张信言:“祥符鱼王口至中滦下二十余里,有旧黄河岸,与今河岸面平”(《明史·河渠志》)。下封丘县治南,陈桥北,长垣县南三十余里(今黄陵集南),东明县东明集南三十余里(今马头集南),一路冲两河口,—路下接贾鲁治河之黄陵冈。   

    1375年开封大黄寺河决,河南徙经开封东、兰阳南、雎州北、宁陵南至归德府,下接贾鲁大河。大致走的巴河水道(巴河另行考证)。这—状况一直维持到1391年。

    1391年河决原武黑洋山,其决水北股,又北行阳武北、封丘北,至曹州南、郓城西,于东平入运。(见《明史·河渠志》)不过这一流路行黄时间不—定太长。

    1411一1415年,仍由两河口至塌场口入运。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