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明清黄河下游河道变迁(4)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2、颍河泛道

    颍河泛道,指的是河南周家口以下的原颍水干道以及黄河与颍河之间的几条联系支河河线。

    元代、明初,黄水已有进入颍河之例,但大规模地夺颍,是在1391年及其之后的一个半世纪。联系黄河与颍河的通道有如下几条:其一,是北宋的东蔡河线,从开封百亩岗、赤仓、小城,到通许城耳岗、百里池,扶沟老白潭,西华东夏亭,太康五里口之间,南下从颍歧口入颍,或从牛口入颍。颍歧口地名今佚,在周口市东9公里。另一分支绕淮阳南下,在古项城处入颍。《河南通志》所述及太康“旧黄河”,  “淮宁古黄河”谈到这一泛道。太康段自高贤集到五里口,淮阳段自五里口至牛沟口。原宽十余米,深1.0~1。4米(指深泓)。1391年元1410年问,黄水多经此入颍。永乐间曾议及由此通漕(参见拙稿《探讨沙颍河历史沿革的一些线索》、《明清淮河上游黄泛南界》)。其二是孙家渡分流,下中牟、尉氏、扶沟,于颍歧口入颍。孙家渡在何处?有的说在郑州北河滨的孙庄,有的说在中牟杨桥附近,1984年黄委会黄河志总编室组织的豫北黄河故道考察,认为在原武西姚村附近,《原武县志》云1448年“河决荥泽姚村口”,孙家渡当在邙山岭与磁固堤之间,决水东南而下,斜穿今黄河河道,散流于中牟、开封之间。孙家渡分流之河,指在这次决流的基础上经人工规划开凿形成的新道。笔者在《贾鲁河史话》中考证,元代只疏浚过郑州至中牟、朱仙镇一段河道,明初叫郑水:但中牟、尉氏间在宋、元无通道。1470年,扶沟自吕潭南张单口开河,至扶沟东北张会与双洎河合流入颍。1493年白昂、陈政提出疏治朱仙镇以上一段,目的即在于分导孙家渡来水。在刘大夏疏治贾鲁大河时,自中牟另开新河导水南行,河长70里。这样,郑州之水自双桥到中牟李胡桥—中牟—板桥—朱仙镇—尉氏闹店—金针—永兴、白潭,下接成化间疏治的下段河道。所以孙家渡分流的河线,大致相当于明末清初的贾鲁河。这一流路,分流行泛时间较长,大致在1448~1454年,1490~1492年、1494~1546年,都起到分黄行泛的作用。以上两路入颍的黄水,对颍河河道的塑造起到不小的作用。

    3、涡河泛道

    进入太康、柘城以下涡河河道的泛水,大致走几条支道。其一,走清代后期人工治理的惠济河线,由开封东,陈留、杞县、雎州南,至柘城入涡(如1416年1447年之际)。但后来时流时断。其二为巴河泛道。巴河泛道是明代黄泛中一重要的流路。它的走向大致是陈留东北、兰阳南、杞县北、雎州北、宁陵南、商丘南,南下入涡。它在商丘至开封的流经,与唐宋汴河大势相近,可能是一条与汴河大致平行且偏北数里至数十里的排涝河道。因而也与古代雎水的上段平行,大势一致。《明史·河渠志》言及正统年间,“太黄寺巴河分水处,水脉微细”,巴河在开封城北。《读史方舆纪要》陈留县记,“巴河在县东北三十五里”,兰阳县“巴河在县南六里”,仪封县“巴河在县南八里”,下流经雎州北十五里,下至宁陵县北,光绪《虞城县志》云巴河在旧县南十里,嘉靖《夏邑志》云巴河在县北二十里。所以商丘以下,又东行,也大致沿古雎水方向(绕夏邑,经太丘、顺河、去刘河)。虞、夏一段,巴河又似是贾鲁大黄河的堤外排涝河道。巴河泛流之水,一路自商丘南下入涡,—路东下永城、砀山、肖县,还有的南下濉水。以上两泛道的上流,除直接与黄河干流联系外,也通过祥符四府营、兰阳赵皮寨、李景高口等分流联系。赵皮寨在兰阳北8公里,已沦入废黄河中,李景高口在兰阳、仪封之间。巴河泛道,在15、16世纪起到了主要作用。有时宣泄黄河主流,有时与颍河泛道交替行黄。此外,涡河泛道另有一上流,同为颍河泛道的上源,即北宋东蔡河线。此线现今地图上标为“涡河故道”,在通许小城与东蔡河分水,东南下,在太康西入老涡河。老涡河经白潭处分沙蔡水,经扶东城,经太康,是《水经注》著作时代的老道。有的黄水,冲决老涡河后直下五里口,即上述颍河泛道的—支了。

    4、濉水泛道

  符离河泛道,由巴河、贾鲁大河南下之水,一部分在睢州、宁陵南下入濉,一部分在商丘南下,—部分在虞、夏间南下,如万历三十二年工部覆云:“由潘家口过司家道口,至何家堤,经符离,道睢宁,入宿迁,出小河口入运,是名符离河”,成为颍、涡泛道阻塞后的南路泛道。

  三、徐沛间水道

    嘉靖后期,开、归间河道混乱局面逐步结束,—时徐、沛、砀、肖间水道十分混乱,这一局面一直延续到隆庆、万历年间,徐沛间才最后固定到废黄河这一单一的河线上。

    1、曹县、成武、鱼台南和丰沛入运,此即前述黄陵冈、梁靖口决口泛流,杨一魁述及的正德三年后的冲飞云桥、谷亭的水流。这段时间集中在1508-1532年间。但在1558年新集决口之后,商丘、虞城以下河势极乱,北决泛水也多次冲丰、沛入运。新集决口,单县段家口以下分为六股,砀山坚城集下郭贯楼五股,这一局面到1565年大流走秦沟后才告一段落。

    2、秦沟大河。《读史方舆纪要》“丰县西南有秦沟口”,即邵口,后来潘季驯筑 邵坝于此。秦沟于此与废黄河线分,大流“绕沛县戚山、杨家集,入秦沟至徐”。秦沟的走向,大致冲今丰、沛间的大沙河,至华山东流,经栖山、崔寨、前五段南南下至徐州。栖山以下,河北岸一系列地名:魏堤口、田堤口、崔堤口、孔堤口、刘堤口、大夹河、桥口、田堤口、夹堤等,大致标志了    河道北岸。而河右岸的秦庄、秦水口、秦坑、秦楼(茶城北3公里),似与秦沟之名相关。但秦沟大河主溜经由也只到1568年。

    3、浊沟。]569年自华山附近秦沟大河南决东南经肖县的古液水道至徐州。此即万历三十二年工部所述之中路:过坚城集,入六座楼,出茶城而向徐邳。六座楼在大沙河东岸,下至栖山、河口之间,河势东南而下,直插肖县雁门集(郝集),入汳水道至徐州(参阅单树模《江苏黄河故道历史地理》)。主流大致行经至1577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