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论文关键词:现代性 文化建设 发展

  论文摘要:现代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从静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整体性;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发展性;从综合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多元性。从一般规律看,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也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当代文化建设的现代性,需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奠定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底蕴;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进程。

  党的十七大根据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其政治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2l世纪的中国,处于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理当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把握现代性的特征,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努力实现中国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增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的现代性,是提高中国文化的适应性,增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动性,体现中国文化建设时代性的需要,也是增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动力,推进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性是对社会发展的一种自觉的时代意识,是以理性精神来审视人类社会发展,推进社会发展与进步。因此,现代性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高度概括,是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特征。从内涵上看,现代性包含了三个基本特征。

  从静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整体性。从发生学的角度看,现代性是对自文艺复兴以后,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状态的概括。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马克思指出,“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因此,现代性是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层次变革的体现,是现代生产基础上资本运动的基本逻辑。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与意义,“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现代性的发展过程是资本主义不断增值、创新、发展过程的外在展现。“现代性这个概念基本上是‘历史的’,也是‘文化的’,其所呈现于反映的是欧洲人自某一特定历史阶段起的一种认知和期待心理、价值、信仰、态度与行动基调。简要地来说,现代性是西方‘理性’的一种历史性的表现形式,它得以让‘理性’以不同的转型样态表现在社会中不同的面相。

  从动态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发展性。现代性是对社会现代化发展过程的提升与概括,是现代化的各个方面特征的展示。随着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现代性也具有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规定性。经济制度的变化、政治体制的演进、文化模式的变动,现代制度模式的组合与优化,都是现代社会的自我模式的发展、形成、构造过程,也是现代性不断形成、发展、成长的过程。无论就现代性概念本身而言,还是现代性所包含的内容而言,它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概念。总的来看,西方的现代性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无论是启蒙时代,对于权利、自由、平等作为构建现代社会的基本原则,还是迪尔凯姆、韦伯对于理性的推崇,还是针对工具理性膨胀而出现的合法化危机而提出的“主体间的交往理性”取代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公平正义”原则、“公共理性”等思想,现代性所揭示的是西方社会发展之中的变动不居性。在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互动的基础上,“现代性”在不断的发展中。甚至有学者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权力对现代性作出自己的解释,并在全球秩序中去实现它。通过消解西方原有的等级差别和现代权力形式的垄断能力,现代性的全球化将同时带来一个西方优势终结的新时代。”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现代性成为时代发展的时代精神,成为一种不断进行自我否定、发展的概念,是对于社会发展的不断追寻的精神。正如哈贝马斯所指出的,现代性是一项未竞的事业,是一个未完成的理想。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