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础。从全球角度看,近代西方以工业革命为主导的社会变革,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现代化,也推进了现代性的发展。与此相比较,东方国家现代化进程是缓慢的。“近150年间,当西方人享有他们创造的进步和富奢时,大多数亚洲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现在,亚洲踏上了富强发展之路,经济的复苏使东方人有机会重新审视传统文明的价值。随着技术和科学的引进,亚洲向世界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型模式,这是一种将东、西方价值观完善结合的模式,一种包容自由、有序、社会关注和个人主义等信念的模式,东方崛起的最大意义是孕育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模式。亚洲正在以‘亚洲方式’完成自己的现代化,它要引导西方一起迈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l世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就内在要求看,文化发展的实质是“人化”。这不仅体现为文化发展的程度是人的本质性力量的“外化”,也体现为文化发展动力是人对文化的“内化”。为此,只有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推进经济、社会、个人之间协调发展,才能提升文化现代性的品质,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

  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奠定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底蕴。文化的发展不是前后的简单的割裂性,而具有前后的联系性。实践证明,发展需要前提,创新离不开继承伽达默尔认为,传统与现代性是相辅相成的,向来没有离开传统的现代性。“传统并不只是我们继承得来的一宗现成之物,而是我们自己把它生产出来的,因为我们理解着传统的进展,并且参与在传统的进展之中,从而也就靠我们自己进一步规定了传统。”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具有悠久传统文化的大国而言,推进文化建设,实现文化的现代性,需要注重文化的继承性。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明确提出,“所谓的文明的精神是什么呢?这就是人民的‘风气’。这个风气,既不能出售也不能购买,更不是人力所能一下子制造出来”。在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为特征人文精神。对此,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进行了积极评价。“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这些品质中我认为和气是第一位的。”这种品质“若能够被全世界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比现在有更多的欢乐祥和。”在新的形势下,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是文化建设现代性的基本环节。也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推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问的协调发展,提升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才能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发展。

  以文化交流为契机,加快我国文化建设现代性的进程。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推进下,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生产、消费、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学者埃廷尼·吉尔森提出,“当代世界的痛苦就如产妇分娩时的阵痛,一个规模空前的人类社会正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诞生……我们目击的一切重大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全球性,把我们目击的重大事件与过去的、有史以来的一切重大事件区别开来的也正是全球性”。能否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适应全球化趋势下文化发展的新挑战,是我国推进文化建设现代性的重大课题。应该看到,一方面,全球化为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机遇。“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另一方面,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之间也是一种交锋与较量的过程。美国学者亨廷顿:指出,“正在出现的全球政治的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方面将是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冲突。”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自足的。文化的发展也不是封闭的。自觉以文化对话为途径,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实现文化之间的互补,实现文化之间的互动,才能推进文化发展,提升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代性。“不能自圆其说的哲学决不会完全正确,但是自圆其说的哲学满可以全盘错误。最富有结果的各派哲学向来包含着显眼的自相矛盾,但是正为了这个缘故才部分正确。”

  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适应,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文化发展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因此,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增强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对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