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文化建设(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从综合角度看,现代性具有多元性。艾森斯塔特认为,现代性包含了许多种解释。但是,无论是哪一种解释,都鲜明说明了,现代性不是一个一元化的概念,而是一个多样性的概念。“第一种含义是,现代性和西方化不是一回事;西方模式或现代性模式不是惟一的、真正的。现代性,尽管相对其他现代图景而言,它们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在前并继续成为其他现代图景的至关重要的参照点。第二种含义是,这类多元现代性的成形,不仅在不同国家间的冲突上留下了烙印,因而需要将民族、国家和社会作为社会学分析的普通单位,而且在不同的纵贯全国的(cross—state)和跨国的领域打下了烙印。多元现代性概念的最后一层含义是认识到这类现代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正是在这类变化的架构内,当代时期宗教维度的兴起和重构,才能得到最好的理解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价值取向,现代性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性不是一个绝对的、僵化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的概念,是一个个性与共性相互统一、一致性与差异性相互补充的概念。

  无论从广义上,还是从狭义上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创造性的集中体现。文化建设是在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努力把握文化发展的方向,创造文化发展的条件,推进文化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提升人类生存质量的过程。因此,文化建设需要把握文化发展的客观性,也要突出文化发展的选择性,把这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推进两者的统一。

  文化发展具有一定客观必然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组成了社会的整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整体性决定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与社会物质生产相比较,文化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反映,受物质生产的支配与决定。“宗教、家庭、国家、法律、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社会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推进文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文化发展才能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具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也才能增强发展的动力。“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因此,与社会物质生产相一致,是文化发展的基本前提,也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文化发展具有一定主观能动性。文化发展不仅仅是物质生产的反映,也是对于物质生产过程的能动的反映。“在文化早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随着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类自觉意识的增强,人类对于文化有了更为自觉的认识,文化发展具有选择性与多样性。“本能的人,即野蛮人,没有把自己同自然界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了,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阶梯,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上的纽结。”人类文化自觉意识的增强,文化认识能力的提高,尤其是文化选择余地与空间的扩大,是人类创造性本质的体现,是人类发展的标志。著名学者米希尔·兰德曼指出,“文化创造比我们迄今所相信的有更加广阔的和深刻的内涵。人类生活的基础不是自然的安排,而是文化形成的形式和习惯。支配动物行为的本能,是动物物种的自然特性。人的行为则是靠人自己曾获得的文化来支配”。把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推进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借助于“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势,并对文化转型具有自主能力,以。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把社会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相协调,把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一致,才能在实现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发展。

  从整体上看,现代化是一场深层次的社会革命,它“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把握现代性的本质要求,遵循文化建设的规律,实现文化的现代性,促进文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