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流行文化及其对经典文化表达方式的颠覆——现代流行文化的后现代意义(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二、现代性文化的“现代”缺失

  流行文化在现代社会仍然有一个对立面。这个对立面就是传统文化的现代延续,它的象征是各种文化经典所以,我将之称之为经典文化或经典文化的表达方式。白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经典文化开始具有现代性的内容。在这种现代性文化中,以自由主义为旗帜,以科学式的真理追求为标尺,追求以人性为基础的普世价值。在文化的导向上,它注重深度思考、专业范式和技巧,漠视大众流行文化。(这种文化要求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批判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种普世的现代性追求,却带有前现代的精英主义特征。这种现代性文化仍然缺失大众文化表达这一现代要求。这种缺失不仅仅是精英们的文化姿态,而是一种在本质上与流行文化完全不同乃至对立的文化表达方式。

  从文化表达方式来看,经典文化是单维度的。它具有一个稳固的“表达——接受”的模式。少部分的文化制造者,成为一个个的中心,他们制造出文化作品,向周边人群传播。人群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只能分享、接纳给定的作品。他们的文化意愿不能直接地获得公共表达的渠道。文化的制造者虽然也会对作品做出反馈。但是这种反馈往往是对其他专家批评的反应,或者是通过自身的理解的对大众意见的反应。这种经典文化的表达有其确定的形式,这就是“文本——阅读”,“演出——观赏”。

  文本在各个文明的经典文化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每个文明都有自己的经典文本,这些文本就是该文明的文化权威的象征。就像《圣经》对于基督徒,四书五经对于中国人。这样的文本通常是不能被质疑的,人们只能理解、消化、接受。虽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文本。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文本总是具有权威性。一个文本,特别是书面、印刷的文本,摆在阅读者的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文本代表着作者(精英们)的深度的、专业化的思考和表达。它提出阅读的要求,并不理会读者的特点、要求和想法。

  对于读者而言,他的目的只能设定为理解文本。为此,他不仅要理解文本自身的字句、上下文结构等,而且,所谓正确的理解文本,还要包括理解文本的背景(历史的、文化的),乃至作者的背景和意图。当然,对于“后现代”的读者而言,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图和兴趣来理解,可以无视作者的背景和意图。但是,不论什么样的读者,也无论他有什么样的兴趣或阅读意图,也无论他在阅读时,阅读后,怎样地浮想联翩,怎样地赞同或不满,这些仅仅只能作为他的“私人”性的感受。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这些感受不过是一时的想法或冲动,顶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而获得有限的表达。当然,对于一个精英级的读者而言,他可以将他的阅读体验也转化为书面文字发表。这样他的阅读体验也就获得了公共的表达。不过,这时候,他的体验也就成了另外的一个文本。总之,对于普通阅读者而言,面对文本,他通常无法获得公共的表达,更遑论交流了。

  演出与观赏是经典文化具有一定大众意味的文化表达方式。传统的戏剧、讲演、音乐会、电影、乃至电视节目属于这种形式。演出必须有观赏才能构成完整的演出。观众是演出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也可以将演出看作是一种文本。但是,演出不同于那种书面文本。在书面文本中,精英们是隐去的。读者面对的只是文字。是一种“书——人”关系。但是,在演出中,精英们则无可逃遁。演员,精英们的代表,必须直接面对观众。因此,演出——观赏是一个“人——人’系。作为大众的观众,在观赏中并不是沉默的。随着剧情的展开,观众随之而有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这种变化往往无可避免地对演出者构成一种气氛的影响。所以,在演出与观赏中存在着一种或隐或显的呼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观众在观赏演出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表达。观众通过喝彩与嘘声,表达自己对演出所表现的文化理念以及演员对作品的演绎的认同、理解、接受,或拒绝与反对。所以,精英们,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演唱者,往往比其他文本的写作者更多地关注大众的趣味。所以,在经典文化形式中,演出与观赏是最具“大众”意味的文化形式。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