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传统文化:和谐社会的基础(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二、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价值目标,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一个奋斗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汲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的决心,也说明中国共产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将自己的执政纲领贴近亿万人民群众的生活理想和美好的价值追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因为和谐文化不仅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历史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存方式的和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更主要的是通过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铸造人的思想灵魂、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思维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观念,这一思想观念长期受到人们的崇尚,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作用。中国传统和谐思想在强调“和”(“和为贵”)则与根本哲学。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的哲学基础。
  
  三、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一定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发挥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四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要实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向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反对短期行为,坚持可持续发展问题;要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原则,要更加注重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资源,特别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之间有着内在的契合,它既可以给“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提供某种理论支撑,又可以给生态哲学、生态科学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料。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就反对滥捕滥猎、破坏生态平衡。天人合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的征服自然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对于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更有着防患于未然的重大现实意义。
  我国改革的实质是对人们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调整,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表达公开化、利益冲突尖锐化的局面。实现社会稳定发展一定要解决好社会发展的和谐问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用和谐促进发展,用发展促进和谐;必须要解决好社会关系的和谐问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坚持公平正义,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稳定压倒一切,和谐高于一切。利益矛盾,是现阶段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特点和突出表现,在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的转型期,表达不同利益诉求的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会增多。这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对于这些矛盾,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逆,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来解决,防止个别问题群体化、简单问题复杂化、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扩大化。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在分歧中求协调、在差异中求一致、在对立中求妥协、在冲突中求共存,坚持顾全大局、互相协商、合理分配、普遍受益、改革成果与改革代价共同承受的原则,努力寻求兼顾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最佳结合点,把各方面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崇尚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之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尽心出力,同时要求妥善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支持改革、理解社会、顾及长远、心平气和、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局面。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