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符号异化悲(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上对人的异化,说明不是人使用和控制技术,而是技术控制了人,人异化为技术的控制对象。已经要通过挑战技术来证明自己。作者的意图在于展示人面对即将到来的越来越天衣无缝的虚拟技术时,无所适从,被动又畏惧的困境。
综观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小说,作者们充分揭示了网络虚拟技术对人的异化。虚拟世界本应只是人的精神延伸和放松,却引发了异化和伦理恐慌。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认为,是无限膨胀的信息淹没了人,而非人在享用信息;是虚拟的身份操纵和主宰了真实身份,而非真实的身份利用虚拟身份达到精神自由。人理应追求精神的最大自由,但是绝对自由也意味着秩序的混乱,人本身是按照社会伦理道德和法规生活的,社会伦理与秩序在网络社会中的失效,势必引起行为方式的混乱。一方面,现行的网络行为规范难以确立,另一方面,虚拟技术越来越天衣无缝,如同沉迷毒瘾般,人类成为虚拟技术的载体,迷糊了自己的身份,真实身份被从本体剥离。身份的剥离加上技术控制,人类已经异化成了网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作品,正是对这一异化现象敲响的一计警钟。
参考文献
[1]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严耕, 陆俊, 孙伟平. 《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
[3] [苏]弗罗洛夫. 《科学伦理学》,辽宁大学,1998年.
[4] [美]麦今太尔. 《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综观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小说,作者们充分揭示了网络虚拟技术对人的异化。虚拟世界本应只是人的精神延伸和放松,却引发了异化和伦理恐慌。一种普遍的社会恐慌认为,是无限膨胀的信息淹没了人,而非人在享用信息;是虚拟的身份操纵和主宰了真实身份,而非真实的身份利用虚拟身份达到精神自由。人理应追求精神的最大自由,但是绝对自由也意味着秩序的混乱,人本身是按照社会伦理道德和法规生活的,社会伦理与秩序在网络社会中的失效,势必引起行为方式的混乱。一方面,现行的网络行为规范难以确立,另一方面,虚拟技术越来越天衣无缝,如同沉迷毒瘾般,人类成为虚拟技术的载体,迷糊了自己的身份,真实身份被从本体剥离。身份的剥离加上技术控制,人类已经异化成了网络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这一时期的中国科幻作品,正是对这一异化现象敲响的一计警钟。
参考文献
[1] 李伦. 《鼠标下的德性》,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2] 严耕, 陆俊, 孙伟平. 《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
[3] [苏]弗罗洛夫. 《科学伦理学》,辽宁大学,1998年.
[4] [美]麦今太尔. 《德性之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上一篇:论由传统审美诉求看现代影视文化
下一篇:论城市边缘的“异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