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研究与国际视野(5)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有国界的,但任何一个学者却都是有国籍的。所以,一个学者的学术成就,必然地会被自己或者他人看作是为国争光的事。一个中国学者怀着对“文化中国”的热爱,当然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换个角度来讲,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古老的国家,当然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对于这种文化的优劣固然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优秀的中国学者总是希望保持发扬传统文化中优良的部分,而不希望中国文化走向灭绝。陈寅恪虽然反对学术上狭隘的“爱国主义”,主张“世界的学术”这样一种理念,但同时他也希望国家能够尊礼像杨树达这样的学者,“使弘宣我华夏民族之文化于京师太学”,②这正是强调要保持“文化中国”的“中国文化”。陈寅恪之不离开大陆和他晚年治学方向的转变,也和这种想法相关。③
学术上的爱国主义是个很难讲清的问题,在一个时期,它可能会对于某一方面的学术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在另外一个时期,它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站在不同立场的学者,对于另一个国家学者的爱国主义或许不完全能够理解,而对于消极的“爱国主义”的批评有时却又会招来指责。就敦煌学来讲,因为它本来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资料纷繁多样,内容涉及许多学术领域,就语言资料一项,就有不同语系的文献,而且属于非常难解的古代语言,甚至是死语言,不是一个国家的学者可以承包下来的。所以,我坚持认为敦煌学是一门世界性的学术,敦煌学需要一种世界主义的精神,中国的敦煌学需要具有一种胸怀宽广的国际视野,而不应抱有一种狭隘的所谓“爱国主义”情绪。对于当前的中国敦煌学界来讲,只有拓展领域,思考问题,沟通中外,才能既不负华夏之国宝,又能襄进世界之学术。
——————————————
    ①  参见荣新江:《敦煌学:21世纪还是“学术新潮流”吗?》,《辞海新知》No.5,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65—71页,又《敦煌学十八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5—368页,从历史学的角度提示了一些可以思考的问题,此外像女性史、疾病史、儿童史等许多方面,都有开拓的余地。
    ②  陈寅恪:《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续稿序》,《陈寅恪集·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60—261页。  
    ③  参见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第156页对其治学转变的解说。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