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中的中外时间取向差异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外文化代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分析了不同时间取向形成的原因,并指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如何来处理时间取向上的差异。
  
  关键词:过去取向 未来取向 时间观 跨文化交际
  
  时间观作为非语言交际要素之一,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重视。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属于时间的取向问题,属于心理时间观范畴,是指不同文化分别对过去与未来的认识,以及人们对过去与未来所赋予的意义及重视程度。在非语言交际各要素中,关于时间的使用,它代表的意义及其交际行为,是文化差异最大、最能导致交际失误的误区。可见,从文化视角对不同文化的时间取向加以比较,有利于了解不同文化所持的时间观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来自这一文化深沉结构方面的障碍。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选取中西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和美国来论述中西文化的时间取向差异。
  
  过去取向与未来取向
  
  过去取向的特征是,在该文化中人们尊重祖先和历史经验,信奉“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而在将来取向的文化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面向未来,信奉“希望只存在与未来”。中国和美国由于各自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分别属于过去取向和未来取向时间观。
  
  (一)在语言中的反映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质。语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又通过语言得以表达和反映,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甚至担当着保留民族身份的重任。
  中西方时间取向上的差异可以从人们对“老”(old)的态度上得以体现。在英语中,“old”(老)被赋予了某种否定的语义,如“past”(过去),“useless”(无用),“hopeless”(无救)等。有人说美国没能成功地将老人群体融入到美国的主流文化中。因此,人们会普遍认为美国的老人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至少没有得到像中国的老人那样的尊重。可见,美国人对变老的态度是相当消极、否定的。美国人不遗余力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用“old”,到了非要用“old”的时候,他们会用一些委婉语来代替“old”,如“senior”、“aged”、“veteran”、“elder”等。美国人对“old”是如此的惧怕,因此他们对老人及老人生活场所的称呼也美化为:senior people、 nursing home、 Elder Hostel及loneliness industry。
  与美国社会对“old”的惧怕和歧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文化对“老”的尊重和重视,汉语中很多的俗语和短语可以证明这一点。如“姜还是老的辣”、“老将出马,一个顶俩”、“老马识途”等。此外,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形成了人们一种强烈的信念,即过去可以成为决策和判断事实的标准,这具体表现在中国人崇拜祖先和尊敬长者的习惯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对于无法肯定的事情,中国人也喜欢说“历史将会证明一切”。总之,中国人做事情之前通常要考虑这个事情前人有没有做过,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循规蹈矩已成为一种社会规范。与这种时间取向相连的是人们崇拜祖先,尊敬老人,尊重老师,重视经验,重视年龄,因为这些方面都与“过去”相关,过去取向一直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二)在称呼语中的反映
  正如某些学者所指出:称呼行为与社会和文化紧密相关,暗示着权利和团结。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由于人们对称呼语的编码和解码不同,往往会造成交际的失败。在汉语中“老”代表有积极的意义,并潜含有“经验”,“尊敬”和“友好”等含义。比如:老伯,老先生,老爷爷,老师傅,老张等无不体现着对被称呼人的尊敬,如若将“老张”倒过来变成“张老”,更显示出其学识之渊博和威望之高。在我国北方的某些地区,人们称呼比自己小的人为“大哥”或“大姐”,以显示他们对对方的尊重。可见,称呼语中的“老”字在汉语中被认为是十分礼貌和尊敬的。但在西方社会中,情况就截然相反了,谁要是搬用中文中的称呼法,肯定是在自找麻烦。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