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中的中外时间取向差异(2)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在西方社会中,学生可以对他们的老师直呼其名,这在尊师重教的中国是不可取的,因为直呼其名就意味着双方可以“平起平坐”,就无法显示出教师应有的崇高而受人尊敬的地位了。在家中也是一样,西方的小孩大都可以对他们的父母亲和亲戚中的长辈直呼其名,但在中国,即使是最淘气的小孩也不敢那样称呼,因为“长幼有序”,“尊卑有别”是不容违背的。
  
  (三)在社会生活中的反映
  不同的时间取向会影响人们的娱乐爱好。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使中国人对过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向往,这可以从人们对历史剧和电影的钟爱上得以体现,如《三国演义》、《康熙王朝》、《鸦片战争》等。有些历史题材被一遍又一遍地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而且总有观众乐此不彼。可以说这些历史题材影视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迎合了中国观众过去倾向的心理时间观。类似的,美国人的未来取向也体现在他们大量的科幻作品上,如《星球大战》(Star Wars),《未来水世界》(The Future Water World),《异形人》(Alien)等。
  中国人的过去取向还体现在他们喜欢记日记,他们会习惯性地往后看看,重视过去的经历并喜欢沿用过去一贯的做法,所以他们是“经验(经历)驱动”的。孔子就曾劝导人们每日都须“三思”。与中国人的“经验(经历)驱动”相反的是美国人的“计划驱动”。美国人不太习惯像中国人那样花许多时间在回顾过去上,但他们对制订计划情有独钟。他们认为回顾过去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展望未来,对未来作好打算和计划才是明智之举。他们认为未来是具体而实实在在的,因此也就难怪在美国会有历时100年的债务抵押,以及200年的判刑了。
  此外,中国的“清明节”和祭祖等习俗也反映了中国人对祖先、对过去的眷恋和尊重。在工作和生活中,中国人也比美国人更加注重档案、户口、家谱和籍贯等与人的过去历史有关的信息。
  
  中外不同时间取向形成的原因
  
  时间是客观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物质形态交替的序列。时间具有客观性和可感知性,人的时间观念是对于客观时间的反映和认识。从历史和认识的角度讲,人类对于时间的认识来源于实践。
  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二者都主张回归自然,回归过去。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他认为自己是“信而好古”,因此儒家文化历来重视历史,主张以史为鉴,借研究过去以指导现在和将来。其次,我国古代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在古代“一仍惯用”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标新立异往往会被斥为离经叛道。此外,性本善论也使中国人容易向后看,向后看意味着向善的本性复归。因此,中国人重视和眷恋过去,做事喜欢引经据典,信捷职称论文写作发表网,追本穷源,循规蹈矩。
  深深扎根于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梦想”(American dream)对美国人的未来取向时间观是不无作用的。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汇集了世界上各色人种,他们怀着美好的憧憬,渴望在异国他乡实现自己的抱负,相信美好的未来总存在于不久的“未来”。此外,美国人的时间取向与他们的宗教信仰也是分不开的。在美国,基督教占着统治地位,基督教提倡人们相信未来,相信上帝会把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之初犯了原罪,失去了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因此回归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向前,超越才能有希望。这也促成了美国人一切向前看的未来取向时间观。
  所谓过去取向、未来取向的差别只是程度之异、轻重之别而已,并无非此即彼的绝对界限。本文对中西文化时间观差异的比较,并非要判定孰优孰劣,而是要帮助我们了解两种文化的主流倾向,更好地克服跨文化交际中因时间观差异而造成的交际障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文化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现象枚不胜举。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唯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百战不殆”,只有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才会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叶蜚声.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张劲松.东西方时间观与跨文化交际[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