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神话学的个案研究(3)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点则在于先王的文武之道,即人们所说的内圣外王之道。孔子之道所包含的治平外王意义遂为历代帝王及儒者看好,并成为历代帝王们的取法标准。“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历代帝王纷纷发表言论,肯定孔子为师表,魏文帝说:“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唐睿宗说:“其道可遵,其仪不忒。删诗定礼,百王取则。”(《全唐文》卷十九睿宗《孔子赞》)孔子为“人伦之表,帝道之纲”。(《阙里文献考》卷38宋真宗《宣圣赞并序》)宋高宗说:“帝王之式,古今之师。”(《阙里文献考》卷38宋高宗《圣贤赞并序》)元武宗说:“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王献《成化年间修刊孔氏宗谱》)明太祖说:“古之圣人,自羲、农至于文、武,法天治民,明并日月,德化之盛莫有加焉。然皆随时制宜,世有因革。至于孔子,虽不得其位,会前圣之道而通之,以垂教万世,为帝者师。”(《明史·儒林传三》)因此,王守仁认为:“孔子气魄极大,凡帝王事业无不一一理会也。”(《传习录下》)康熙也说:“至圣之道与日月并行,与天地同运,万世帝王咸所师法,逮公卿士庶罔不率由。”(《康熙起居注·二十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在如许推崇倍至的舆论中,最具有权威性的定论来自帝王的封谥,隋文帝开皇七年、唐高祖武德七年、唐高宗永徽年间曾经封孔子的“先师”,明世宗嘉靖九年封为“至圣先师”,清世祖顺治二年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顺治十四年又改封孔子为“至圣先师”。在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内悬有康熙御笔的“万世师表”。

    第三,人伦神话

    由于孔子学说的基点在于伦理,儒家伦理的重心则在君臣与父子,即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臣一伦是父子一伦的社会政治方面的自然推演,所谓的“家有孝子,国有忠臣”即是由孝而忠的正确表述。对此,我们可置而不论。孔儒伦理虽然是一个包含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政治的庞大理论体系,但是其理论基础却无疑是父子一伦。父子一伦并不是凭空而生,而是造端于夫妇的,即是说夫妇一伦在传统伦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齐家在儒家伦理中就成了治平的关键。孔子对伦理的提倡与阐发,使孔子赢得了人道之极的称誉,后人对此的称赞可谓汉牛充栋,例不胜举。总之,孔子是人伦的象征、伦道的极至、人道的楷模。

    也许是出于宣传或强化理论的需要,人们对孔子在伦理上的行为缺失却视而不见,甚至是有意地淡化,典型的例证就是对孔子休妻及孔家休妻的小传统的无视。《礼记·檀弓上》:“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孔子为何出妻,原因不详。后儒对此视而不见,也鲜有分析。

    孔子之后,孔子的儿子孔鲤又休妻,《礼记·檀弓上》:“子思之母死于卫,柳若谓子思曰:‘子,圣人之后也。四方于子乎观礼,子盍慎诸!’子思曰:‘吾何慎哉!吾闻之,有其礼,无其财,君子弗行也。有其礼,有其财,无其时,君子弗行也。吾何慎哉!’”《礼记·檀弓下》:“子思之母死于卫,赴于子思,子思哭于庙。门人至,曰:‘庶氏之母死,何为哭于孔氏之庙乎?’子思曰:‘吾过矣!吾过矣!’”

    孔鲤的儿子孔a 在对待家庭问题上,坚决地继承了乃祖乃父的出妻传统,继续休妻。《礼记·檀弓上》:“子上之母死而不丧。门人问诸子思,曰:‘昔者子之先君子丧出母乎?’曰:‘然。’‘子之不使白也丧之,何也?’子思曰:‘昔者吾先君子无所失道,道隆则从而隆,道污则从而污。a 则安能?为a 也妻者,是为白也母;不为a 也妻者,是不为白也母。’故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也。”

    从“孔氏之不丧出母自子思始”的记载看,后来的孔家还有休妻者。孔子祖孙三代既然都出妻,因此,在孔林中,孔子祖孙三墓中就没有女性存在的痕迹。不过,中国人是不喜欢让人家的婚姻呈分裂状态的,更不喜欢大讲伦常的孔子是个婚姻失败者的身份形象。反正孔子死了,事情就由不得孔子作主了,孔子生前虽然休妻,其妻还是死后归魂于孔家,于是孔庙中就有了祭祀孔子妻并官氏的寝殿。(人们一般认为孔子之妻姓亓官氏,但据学者考证,亓官氏当为并官氏。见骆承烈:《孔子夫人姓氏考辨》,《齐鲁学刊》1996年第1期。)对孔子的人伦神话,千百年来人们称颂不已,&127;一直强化并神化着孔子人伦说教的意义。

    第四,传道神话

    在礼乐崩坏的时代,孔子以继承“先王之道”、文武之道自期,接先王之道业。道具体说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来的王道政治。对孔子之道,子贡就针对卫公孙朝问仲尼焉学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因此,《论语》的最后一篇就以“尧曰”为名,至孟子更在《孟子》的最后构建了从尧以来每五百年就有一个圣王的道统传绪。《荀子》一书的最后一篇也名《尧问》。孟、荀都承认孔子在传文武之道过程中的重要性。可以说,孔、孟、荀三人都有承接尧舜以来王道的信心与决心,更有继承并光大王道的自期。当然了,此时的道统还是潜在的。

    也许是由于受禅宗传道统绪的影响,后世儒者也就构筑并强化儒家的道统观念,构筑者均以孔子为传古圣王之道的关键,并纷纷以自居于道统系列为荣。首先是韩愈对儒家道统进行排列并自居于道统之中:“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原道》)随后宋儒接二连三地排列道统,并把韩愈排出道统之列,程颐在《明道先生墓表》谓程灏接道统:“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圣人之道得先生而后明,为功大矣。”(《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第十一》)朱熹认可了二程在道统中的位置,《大学章句集注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三千之徒,盖莫不问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朱熹随后自认为他接孔子的道统,他在《中庸章句集注序》中说:“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持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持厥中,’舜之所以授禹也。……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傅、周、召之为臣,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曾氏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熹自早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朱熹弟子黄干为朱熹作《行状》中就以朱熹接道统,“道之正统,待人而后传。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斯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而始著。”(《宋史·道学传·朱熹传》)此后的儒家不停地整理道统,而且出自陆王心学的道统体系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