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论「经典性」的涵义
作者:佚名; 更新时间:2014-12-11

一、引    言
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什么是经典」这个问题各有其不同的答案。关于「经典性」(canonicity)的不同定义具体地说明:各个不同文化传统中的经典,除了经典的共同性质之外,更深具个别地域文化之特色,并受到各地域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投影。我们可以说,所谓「经典」或「经典性」常常是在各地域的思想史或文化史脉络中被定义的。
    本文探讨的中心课题是:在东亚儒家思想史脉络中,「经典性」如何被定义?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除了运用儒家涉及经典之特质的直接史料之外,也想从东亚儒者解释经典文本的言论之中,推敲他们心目中经典之所以为经典之特质。

二、儒家思想脉络中「经典性」之三个面向
    从东亚儒家思想脉络来看,「经典性」至少包括三个重要内涵:(1)作用说:
    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
《易经》在战国时人眼中已跃为「六经」之一,太史公论「六经」之功用,亦以《易经》为首出:
    《易》着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从汉代以降,经典的范围颇有变化扩大。在经典范围的扩大过程中,《易经》之成为经典具有指标性之意义,诚如陈昭瑛近日所说:「《易》的加入,使此后儒家对『经典性』的界定起了变化,即在『人道』之上别重『天道』。于是由『人文化成』的意涵引申出宇宙论、形上学的意涵。『经典性』不再局限于『人道』,而及于天、地、人三极。」总而言之,《易经》之成为经典,不仅是从形上学界定「经典性」的必然结果,而且,东亚思想界所开展的《易经》诠释,更大大地开拓了「经典性」的形上学面向。
    (3)心性论的内涵:东亚儒者所定义的「经典性」的第三个面向,就是心性论的内涵。东亚儒者从这个角度定义经典的,当以中国的王阳明(守仁,伯安,1472-1528)与日本朱子学者林罗山(忠,信胜,子信,1583-1657)的言论为其代表。
    经,常道也。这是从汉人崇尚「五经」以后,人人共谕之义。《广雅》:「经,……常也。」《尔雅义疏》:「经者,理也。」《广雅》:「经,径也。」《释名》:「径,经也,言人之所经由也。」汉代人习以经典并称,《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着于经典。」《后汉书‧皇后纪上‧和熹邓皇后》:「昼修妇业,暮诵经典,家人号曰诸生。」又〈朱佑传〉:「宜令三公,并去大名,以法经典。」又〈赵典传〉:「赵典,字仲经。」义取相应。《释名‧释典艺》:「经,……可常用也。」亦谓经即典耳。经典合称始于汉代,因二字可互训,如《尔雅》:「典,经也。」就其原意而言,典指重要书籍或大型书籍,此与经所代表的二尺四寸之官书含意一致。而随着「经」之训常,「典」在汉代亦有常法之意。刘熙《释名》:「经,径也,常典也,如路径无所不通,可常用也。」张华(茂先,A.D.232-300)《博物志》:「圣人制作曰经,贤人著述曰传。」皇侃《孝经序》:「经,常也,法也。」刘勰(彦和,约A.D.464-522)《文心雕龙》〈宗经篇〉说:「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都是以经典为永恒之常道。
    但是,直到十五与十十六世纪之交的王阳明,才雄浑有力地指出经典所承载的不易之常道之意涵。王阳明在〈尊经阁记〉中,这样界定六经的「经典性」:
六经者非他,吾心之常道也。是故《易》也者,志吾心之阴阳消息者也;《书》也者,志吾心之纪纲政事者也;《诗》也

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Copyright@2000-2030 论文期刊网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ICP备07016076号;《公安部》备案号:33010402003207
本网站专业、正规提供职称论文发表和写作指导服务,并收录了海量免费论文和数百个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审批过的具有国内统一CN刊号与国际标准ISSN刊号的合作期刊,供诸位正确选择和阅读参考,免费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谨防侵权。联系邮箱:256081@163.com